我国鳜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作者: 卢全 徐停停 邓世日 郭松
摘 要:为了解当前我国鳜(Siniperca chuatsi)研究的现状,近一步分析鳜的研究热点,把握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采用文献计量法,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以及知识图谱分析,对当前我国鳜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未来研究趋势和热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鳜研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2015年达到最低点,近十年来有上升趋势,相关学者区块间的交流合作程度不高,缺乏跨单位、跨学科的交叉合作。从研究热点变动来看,鳜研究经历了从基础基因研究到养殖技术研究的转变,更加侧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鳜养殖及种质资源的提升。
关键词:鳜(Siniperca chuatsi);文献计量;CiteSpace;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鳜(Siniperca chuatsi)别名松花江鳜、桂花鱼、季花鱼、季鱼、鳌花鱼等,隶属于鲈形目、鮨鲈科。鳜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向北分布可到黑龙江流域,向南可至广东水系,其中在长江流域最为常见[1]。鳜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鳜是我国重要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鳜的养殖主要集中在长江、珠江、闽江、松花江、湘江等水系,常见的鳜属养殖品种有翘嘴鳜、大眼鳜、斑鳜等。鳜的产业链也较为完整,鳜的加工产业在中国淡水鱼加工中具有特色,主要加工方式为冰鲜鳜鱼低温发酵,其中安徽省黄山市的“臭鳜鱼”最为著名[2]。我国鳜产业经历了从野生捕捞到人工养殖的转变,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鳜养殖也面临着苗种问题、饵料问题、病害与质量安全等问题[3-4]。
从20世纪开始,国内学者逐渐展开鳜的生物学研究[5-6]、养殖技术研究[7]、人工饲料研究[8-9]等,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多数学者运用定性方法阐述鳜研究进展,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鳜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了解鳜研究的动态和方向以及当下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依托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鳜研究主要的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等进行可视化展示,为后续鳜研究的创新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和筛选见表1。以中国知网中文文献为主要数据研究源,以“鳜”为检索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04年—2024年6月,共检索出文献1 009篇,通过对得到的文献数据进行筛查,去除重复或与主题不符的冗余文献,最终共得到有效期刊论文299篇。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知识图谱起源于管理学领域,通过将数据间的关系以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得数据的结构和互相关系一目了然,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快速搜索、分类和理解[10]。CiteSpace作为常见的图谱量化分析软件,可以凭借其视觉思维可视化功能展现特定研究领域的内在联系、研究脉络和演进进程,被广泛用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前沿分析和科研评价中[11]。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采用CiteSpace.6.3.R1软件[12],从关键词、作者、机构、发表时间等方面展开对鳜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使用CiteSpace将导出的文献进行格式转化,并参照文献计量学分析指标,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依次进行单独或者组合的共视分析。时间切片设定为1年,得出相关的可视化图片[13]。可视化图谱由节点和连接线组成,不同的节点代表了作者、机构、关键词元素,节点间的连线则表示了合作、并发或共被引的关系[14]。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
基于CNKI数据库,检索出2004年—2024年6月间关于“鳜”的研究文章,制作出年度发文量图[15](如图1)。由图1可以看出2004—2014年间,鳜的研究总体平稳,在2007年达到了峰值,累计发表相关文章72篇。由此可见关于鳜的研究起步较早,早期学者研究较多。2015—2019年是鳜研究的困难时期,与前期相比发表数量大幅下降,在2017年达到了最低点,仅为20篇。2019—2022年为鳜研究的发展时期,有着小幅度的上升,可能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为鳜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该图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鳜相关的研究需要学者们借助新的工具,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2.2 作者发文合作网络
学者发文特征能够体现其在相应研究领域的贡献度和影响度[16]。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2),鳜的主要研究学者的中文文献发文量如表2所示。图谱共有290个节点,663个连线,网络密度达到0.015 8,这表明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密切。综合图2和表2可以看出,在鳜主题下,赵金良、梁旭方、张建社、吴淑勤、付小哲、褚武英等人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同时我们发现合作关系分别分成了以赵金良、梁旭方、吴淑勤、付小哲、诸武英为代表的5个较大的区块,各个区块间的交流合作除以付小哲、吴淑勤、赵金良为代表的区块间交流较为密切外,其他区块间的交流并不密切。说明在研究该领域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跨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2.3 机构发文合作网络
鳜研究方面的机构分布情况以及合作关系图谱如图3所示。在CiteSpace软件中设置节点类型为“机构”,时间设置为2004.01—2024.06,其他不变,进行可视化变化运行分析[17]。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网络节点为263个,连接线数258条,网络密度为0.007 5。节点圆圈越大,中心性越高,则表示该机构在整个网络中出现最短路径越多,该机构的影响程度和重要程度越大[18]。结果显示,对于鳜的相关研究最为广泛,且影响性较大的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其次是长沙大学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等(见表3)。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发现,高等院校是鳜研究的主要力量,各机构间的合作较为密切,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及公司的合作也在加深,有望探索新的研究平台和合作机制。
3 讨论
3.1 研究对象研究热点多元交错
关键词是概括论文主要内容的核心词汇,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核心思想或核心观点,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鳜研究的相关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中心性大小进行分析,绘制鳜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从图4可以看出鳜研究知识网络图谱错综复杂,网络节点数量为287个,连线数量为508条,网络密度达到0.012 4。图中“年轮”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由表4可知,将关键词按照频次排序,发现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依次为“鳜”“鳜鱼”“基因克隆”“组织表达”和“臭鳜鱼”。中心性越大说明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影响程度越大,如果中心性大于0.1,则表示此关键词是研究的热点[19]。结果表明,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有3个,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为“鳜”,主要集中鳜鱼、发酵等,同时斑鳜和鳜的联合研究也较为广泛。鳜水质资源、鳜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突出,可见鳜研究的多元化。
3.2 研究主题伴随时间变化
关键词聚类是对具有相似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分类组合后生成的词汇集群[20]。为进一步探究关键词背后的知识结构,在根据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对鳜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封三图5),可通过聚类模块值(Q值)和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来衡量聚类效果的稳定性,当Q值>0.3则表示聚类结构显著,而S值>0.7则表示聚类是令人信服的[21]。由图5可知网络节点为287个,连线数量为508条,网络密度为0.012 4,聚类模块值(Q值)为0.627 2,大于0.3,S值为0.940 6,大于0.7,说明鳜研究关键词聚类结构显著结果令人信服。按照数值大小将每个大类的模块进行排序,依次是“鳜”“鳜鱼”“臭鳜鱼”“组织表达”“生长”“组织学”和“褶纹冠蚌”等大类。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图6(封三)所示。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是对聚类结构之间关系强度展开描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鳜研究领域的演变趋势[22]。从图6的时间线中可以看出,鳜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臭鳜鱼”“组织表达”“生长”“组织学”“褶纹冠蚌”。在时间线中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基因打靶、人工繁殖培育、环境因子等是最早出现的,随后鳜被学者们所关注,展开了对鳜更加深入且丰富的研究。
3.3 研究热点的演进及分析
关键词突变词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的前沿方向,预测某研究领域的新兴趋势[23]。以2004年—2024年6月为时间范围,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前24位鳜研究关键词突变词图谱(表5),其中凸显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臭鳜鱼”,其他依次为“组织表达”“鳜鱼”“序列分析”“生长”“发酵”“基因克隆”“水质”等。关键词“品质”“免疫因子”从开始研究一直持续至今。2004—2012年“远缘杂交”“原核表达”“微卫星”“序列分析”“基因克隆”“组织表达”“克隆”等关键词开始凸显;2013—2024年“臭鳜鱼”“水质”“生长”“基因表达”“发育”“免疫因子”等关键词开始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者对鳜研究方向的变化,也体现了学术界对鳜研究的多角度分析,当前对于鳜的研究多从养殖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养殖的效益,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总之,对于鳜的研究仍需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探究,当前我国鳜资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对于鳜的研究,需要学者们因地制宜地结合实际,辩证地思考问题,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与深度。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分析,通过中文论文发文情况分析、研究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等,对国内有关鳜的核心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了中国鳜研究近20年的进展状况,并讨论了我国当前鳜研究的发展现状和热点趋势。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国内鳜研究相关领域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下滑趋势,2015年为最低点,之后有所增长。相关学者区块间的交流合作程度不高,缺乏跨单位、跨学科的交叉合作。二是,鳜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序列分析,形态性状、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生长性能。三是,鳜领域后续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鳜生长性能、发育、养殖密度,侧重科研成果的转化。
4.2 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就未来鳜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养殖观念转变,鳜养殖模式多样化。养殖品种从单一的鳜发展到鳜、斑鳜等多种类养殖,养殖模式从单一的池塘养殖发展到多种模式并存。
二是加强作者、机构间的合作,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作者间、机构间的合作,有利于提高鳜研究的多元性、持续性和科学性,为鳜研究拓宽研究深度和广度。
三是目前鳜养殖还面临着驯化率和养殖成功率低以及水产行业同质化问题严重等问题急需解决,需要相关学者加强对鳜的研究。基于对鳜研究的可视化数据分析,未来,鳜产业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饵料鱼供给、病害防控和质量安全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赵永军,徐文彦,张慧.鳜、鳢、鳡、鲶的生态习性[J].水产科学,2004(6):26-27.
[2] 吴永祥,俞昌浩,王婷婷,等.传统发酵臭鳜鱼的研究概述[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45(19):299-306.
[3] 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中国鳜鱼产业发展报告[J].中国水产,2021(4):23-32.
[4] LIU X Y,ZHANG X D,XU Z D,et al.Isolation,genomic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a rhabdovirus from mandarin fish (Siniperca chuatsi)[J].Aquaculture,2023,563(P1):73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