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李秀云

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0

信息时代,大数据已经发展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农业虽然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之一,但是在现代化创新的过程中,大数据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发展平台,并且还降低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成本,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众所周知,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管理必然是支撑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与民生。为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消除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从技术体系等层面实现针对性的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将影响农民的生产效益、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民生稳定性。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很多,如果不能合理遏制,将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始终达不到发展预期。另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引进信息技术迫在眉睫,若想将大数据积极引入农业经济管理,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就应该积极解决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稳定性有所欠缺

在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地理及天气因素导致的农作物损害,这种损害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稳定性。例如,我国南方城市多数会在每年7月左右遭受台风、暴雨袭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生产种植方面存在的各项影响因素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还会导致农产品的品质下降,影响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尤其对于农民来讲,成本无法收回,将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而大规模的不可抗力因素会导致区域农业经济遭受较为严重的打击。针对该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即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进行自然灾害及相关影响因素的预测,通过前期预警打造农业生产维护体系及管控机制,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将大数据应用到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前提条件是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但结合部分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缺乏技术人才。人才的缺失,导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沟通存在障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顺利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主要有两个原因:

1.部分高校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部分高校没有重视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导致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不符,因材施教无法贯彻落实,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的农业管理发展需求。

2.需要积极引进大数据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落后。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弱,发展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技术引进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人才缺失,最终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道路阻碍重重、发展滞后。

(三)农业经济管理形式单一

从宏观角度看,农业经济管理引入农业大数据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样对资源配置及农业生产效率、市场宏观调控发展引导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单一的农业经济管理形式非常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目前,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依旧具备深化的空间,再加上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起步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晚,因此,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比较迟缓。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内容存在不足,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效益管理、经济责任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最终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形式单一且不新颖。

二、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分析

(一)建立农业产品数据库,提高农业生产稳定性

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其前提条件是通过大数据详细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因此,建立农业产品数据库,能够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建立农业产品数据库,可以对农产品的品种、分布及农业生产总量进行严格的把控与管理,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进一步解决农业不够稳定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遥测技术配合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野外农业生产模式及各项信息的科学采集,借助传感终端完成数据信息的整合和统计,以此来完成农业数据的集成化管理。还可以通过农业数据库对海量的农业数据进行深入的探究、建模分析,目的是面向市场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农业发展市场监督体系和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满足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也可以精准判定市场的发展方向,然后针对农业生产制定一套标准且完善的生产体系,让农业生产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农产品的综合价值。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打造的农业预警体系,能够给农民传递正确的自然环境变化信号、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信号,让农业人员根据农业数据库加强对市场需求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此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及管控体系,进一步增强农业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利用大数据建立农业数据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灾害带来的农业生产损失,也可以面向市场落实好数据的分析和整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

(二)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若想实现大数据与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融合,除了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还需要引入专业的农业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与技术融合的作用。对此,我国农业高校应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丰富农业专业教育方法,实现农业教育的多样化创新,从而让学生提高对农业专业的正确认识,让学生由内而外地真正接受与喜欢农业知识。例如,在农业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农业知识及正确认识农业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理论分析和动态化教学,依托大数据技术及互联网为学生呈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传递正确的农业技术体系及创新方式,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农业技术素养和道德素养。

另外,针对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人才的福利待遇,做好人才培养的后续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农村培养与输送更多的专业化、高质量人才。

(三)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多样性与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管理形式单一、导致农业发展达不到预期发展目标。在大数据时代,必须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形式,尤其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例如,增加农村的网络覆盖面积,扩大网络覆盖范围,让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应用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和生产中。

1.地方政府应积极成为农村网络建设的主导主体,制定并实施关于农业生产管理补贴与相关的农业生产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各大网络运营商到农村进行网络建设,从而扩大农村网络覆盖范围。

2.通过地方政府扶持,提供给农民最优惠的入网价格,调动农民入网的积极性。同时,在现代化设备投入、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智能化大棚建设等方面也要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人才,这样才能实现网络建设在农村的广泛与普及。

3.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用来研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性。农村也要建立与其相对应的信息部门,并配备高质量的信息人才,以实现与信息管理部门的有效结合,全面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升级及后期的信息系统维护工作。

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多样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打造一批可信赖的农业品牌,从而更好地拓宽农业发展道路。利用大数据还能够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让人们食用放心,也能更好地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应用的背景下,实现大数据与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融合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推手。因此,重视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大数据与农业经济管理的深入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李秀云(1973—),女,山东泰安人,本科,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