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白芸豆种植区田间杂草发生与化学防除研究

作者: 陈志宏 茶菊青 杨思诚

大理大白芸豆种植区田间杂草发生与化学防除研究0

通过对大理市大白芸豆种植区田间杂草发生与化学防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田间发生的一年生杂草以马唐、辣子草为主的8种“跟雨发生”的杂草,以黄花为主的14种主要“跟温发生”的多年生杂草,4种主要为害群落。通过用乙草胺防除一年生杂草,草甘膦防除多年生杂草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乙草胺对白芸豆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达到95%,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药时间不对,不仅影响除草效果,甚至可能出现药害,需谨慎使用。草甘膦防除多年生杂草效果达98%,需进行人为的定向喷雾。大理市大白芸豆生产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600 m的冷凉山区,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 hm2左右。大白芸豆品质好,颗粒饱满,色泽光亮,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钙、铁等微量元素,既可做菜肴煮炸而食,又是制作各种高级糕点、罐头的原料。大白芸豆主要种植区大多管理粗放,杂草为害严重,直接影响了大白芸豆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成本的投入。

一、杂草为害

杂草为害一直是大理大白芸豆种植区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们与大白芸豆争夺养分、水分、光照和传播病虫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除了直接为害,还由于地里杂草丛生,增加了耕作、收获的难度。受杂草为害的影响,造成的农业损失占实际产量价值的1/10左右。

二、杂草调查方法

(一)杂草种类的确定

调查时采集各种杂草植株(以成株为主),制成标本,供分类、保存和交流使用。调查时有不能识别的杂草,先记录采集号代之,待分类确定后再补充。在调查采集的同时,拍摄记录杂草的典型单株、群落、为害及生态环境。

(二)发生和为害的调查

参照全国草害调查的目测5级为害统一标准,植物调查方法的相对高度、相对覆盖度和相对多度等基本概念,以突出农田杂草这一特殊类的特点。

记载样地内的作物,前作、土壤pH和肥力、海拔、除草措施等基本情况,然后调查各种杂草的为害等级。每块样地一张表格可记载10个样方。

(三)杂草发生与为害的评价

1.指示杂草。生态条件适应性较窄,一般不是广布性的,但在适宜区域内常成为优势种出现。

2.常见杂草。一般指广布性杂草,生态适应性较宽,但在适应区域以外不一定成为优势种。

3.主要杂草。在一定适应区域内常成为优势种,发生密度大,对作物为害较大。按作物归纳,顺序取危害指数高的10种左右作为主要杂草。

为害指数=[0A+1B+2C+3D+4E+5F/5A+B+C+D+E+F]

式中,0、1、2、3、4、5为某种杂草的调查为害级别;A、B、C、D、E、F为各级别出现的样方次数。

(四)杂草群落与为害性的评价

1.群落类别。指示杂草——主要杂草(在群落中危害指数高的杂草,顺序列出5种左右作为代表)。

2.杂草群落对作物的为害性。按作物类型(包括耕作方式)分别归纳整理,根据出现频率多少评价,顺序列出主要杂草群落、为害季相及分布区域。

(五)杂草种类及群落的分布

根据调查资料,进一步整理出本地的水平分布区划和垂直分布区划及典型垂直分布的规律,为防除策略提供依据。

(六)田间调查杂草种类(以种子萌发的一年生杂草为主)

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尼泊尔蓼[Persicaria nepalensis (Meisn.) H. Gross]、藜(Chenopodium album)、早熟禾(Poa annua)、野荞 [ Fagopyrum dibotrys (D. Don)Har]、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 L.)、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等。

(七)埂边杂草主要种类(以根茎萌发的多年生杂草为主)

黄花蒿(Acroptilon repens (L.) DC)、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报春花(Primula malacoides Franch)、野豌豆(Vicia sepium Linn)、白茅(Pantropical weed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ersoon)]、野韭菜(Allium ramosum L.)、荩草(Arthraxon hispidus (Trin.) Makino]、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 (L.) Nees]、黄花酢浆草(Oxalis pes-caprae L.),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尼泊尔蓼[Persicaria nepalensis (Meisn.) H. Gross]、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v.)、鼠曲草[Pseudognaphalium affine (D. Don) Anderb.]等。

(八)主要杂草群落

野荞、豨莶、碎米荠、马唐、辣子草、狗尾草等;尼泊尔蓼、藜、早熟禾、稀签、碎米荠、狗尾草等;黄花蒿、夏枯草、报春花、野豌豆、白茅、狗牙根等;尼泊尔蓼、野韭菜、荩草、千金子、黄花酢浆草、鼠曲草、香附子等。

大白芸豆多净种,需支架攀缘,分布零星分散,耕作管理粗放,前期人工中耕除草。为害指数在21.5~10.1的有马唐、金狗尾、尼泊尔蓼、胜红蓟、辣子草、紫香附、三叶鬼针草、腺梗豨莶、刚毛野荞麦、抽葶野荞麦、午薷、龙葵等。

(九)田间杂草发生特点

田间由于人工耕作管理,多年生宿根杂草被清除,主要以种子萌发的一年生杂草发生,并且绝大多数山地是靠雨水种植,因此,田间杂草的发生具有明显的“跟雨效应”,即雨水下透后5~7 d以种子萌发的杂草就整齐而大量地发生。雨水来得早,杂草发生得早,雨水来得晚,杂草发生得晚。受雨水的影响较明显,土壤水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田埂以多年生宿杂草为主,不受耕作管理的影响。多年生宿根杂草的根茎都储藏了营养和水分,主要根茎以萌发的多年生杂草发生,并且绝大多数靠根茎都储藏了营养和水分就能萌发,因此,田埂杂草的发生具有明显的“跟温效应”,即温度升高,适宜根茎萌发时,就会萌发。因种类多,根茎的萌发温度略有差异,萌发不整齐,只要温度上升,多年生的杂草就会发生。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土温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夹杂在其中的以种子萌发的一年生杂草则受雨水的影响。

三、田间化学防除试验

杂草防除成为中耕管理的主要措施,在生产季节需要进行两次人工除草,费工费时。通过在大理大白芸豆主产区的大白芸豆种植地进行了大白芸豆田间杂草调查及化学防除及安全性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大白芸豆地使用的化学除草剂和田间应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现将化学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环境条件

该试验设在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大白芸豆主产地,海拔 2560 m,属冷凉山区,年平均温10 ℃。年降雨量700 mm,主要集中在7—11月。试验期间(6—7月)平均温14 ℃,降雨量110 mm ,属中温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年温差小,昼夜温差相对较大,主导风向为西南季风。土壤属云母母质细沙壤土,肥力中偏上。

(二)试验作物

试验作物大白芸豆,品种为多花菜豆,云南群众称为大白豆、大花豆、荷苞豆。

(三)试验药剂

1.90%乙草胺乳油(美国孟山都公司)。

2.74.7%草甘膦可溶性粉剂(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

(四)试验设计

1.90%乙草胺乳油。 A:每667 m2施用60 g。B:每667 m2施用80 g,C:每667 m2施用100 g。CK: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进行喷雾。

2.74.7%草甘膦可溶性粉剂。A:每667 m2施用100 g。B:每667 m2施用150 g。C:每667 m2施用200 g。CK:空白对照。试验设4个处理,3个药剂不同用量,设空白对照。

试验地大白芸豆种植面积800 m2。2个药剂不同用量、设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24个小区。小区面积5 m×6 m=30 m2。

(五)防除对象

乙草胺芽前防除行间一年生杂草,草甘膦防除埂草多年和一年生混合杂草。

(六)施药时间及方法

乙草胺4月30日播种,在降透雨后第2天(7月10日)。当杂草出苗前,用处理药剂对土表喷雾;草甘膦5月15日,当埂边杂草进入旺长期即20~30 cm高时,用处理浓度对叶面喷雾。

(七)调查方法

针对田间杂草发生特点,按试验设计的调查时间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取样0.25 m2(50 cm×50 cm),分别鉴别杂草种类;群落结构,分别测定各处理杂草的株数、生物重、覆盖度等及防治效果,对每个小区的大白芸豆植株进行安全性观察。

(八)化学防除效果分析

1.乙草胺效果统计分析。由表1可知,乙草胺对大白芸豆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在95%以上。

乙草胺是选择性芽前处理除草剂,主要通过单子叶植物的胚芽鞘或双子叶植物的下胚轴吸收,防除对象为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对马唐、牛繁缕等阔叶杂草也有一定的防效。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持效期为45天左右,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主要保持在0~3 cm土层中。大白芸豆对乙草胺比较敏感,药害也较重,建议谨慎使用。

2.草甘膦效果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草甘膦对田埂杂草的控制效果94.4%~97.3%。对野韭菜、野柴胡的效果较差,对大白芸豆有较严重的药害,需进行人为的定向喷雾。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内吸茎叶处理的有机磷类除草剂,可有效防除旱田、水田、果园、林带、苗圃、瓜田、休闲地、水库和渠道中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尤其对防除农田田埂多年生杂草有特效。

四、结语

通过对大白芸豆主产区的田间草害调查,基本掌握了杂草的种类、群落构成、分布和为害等,可以根据大白芸豆的田间主要杂草种类及群落的发生面积,在制定防除策略的基础上,计算出需要的除草剂品种、数量、时间和必要的施药工具,有计划地分区组织供应。掌握大白芸豆的田间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根据农田杂草为害性的顺序排除田间的主要杂草,有计划地组织防治,并对其中难治的杂草系统研究。杂草分类目前均按植物分类的办法,以成株进行鉴定。杂草即以群落构成对作物的为害,群落中的各种杂草既互相依存又相互竞争,关系十分复杂。从生态平衡的理论和经济有效的防除出发,需要制定防除指标,以指导防除工作,需要评估杂草对作物为害的损失。这次草害调查是采用目测分级法估计杂草群落的为害,因较粗略也只能作为制定防除指标的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陈志宏(1977—),男,云南巍山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