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地区优质水稻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作者: 周凯 陈倩 郑浩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主食,还能够满足人们的其他生活需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也显著提高,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豫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推动豫南地区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现就豫南地区水稻栽培技术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水稻生长的基本条件

水稻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形成了一种新的进化模式。水稻为草本,对其生长有多种要求,一般情况下,水稻生长需要光、水、温湿度、养分等,而在豫南地区,生长环境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水稻种植,进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在众多的影响因子中,气温是最主要的因子之一。在平坦的地方,水稻的长势更好,产量也更高。但是,在地形较为复杂的地方,则会导致长势不佳,产量不高。在豫南地区,种植水稻之前必须对其生长状况和当地的各种环境因子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以对其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进而探寻适合其生长的有利环境。同时,要根据“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把病虫害控制在萌芽期,确保豫南地区水稻的健康成长,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二、优质水稻的特点

优质水稻相比一般水稻,有其自身的独特优点:一是生产效率高。在选育品种时,产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优质水稻在选种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能有效地保证出芽率和高产。二是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抗病虫性,从而确保其稳定的产量,降低了大田的管理费用。

三、豫南地区病虫害发生趋势

豫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达50万hm2,品种繁多,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双迁害虫和二化螟等。近年,我国粳稻、直播稻、再生稻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繁多、播期长、生育期差异大,这为水稻病虫害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从5月底开始,豫南地区整体降雨偏多,有利于稻飞虱二次迁飞繁殖、二次虫卵孵化,以及稻瘟、稻曲病和纹枯病的发生。目前,豫南稻区主要有二化螟、蓟马、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在全省范围内发生严重为害。结合虫源、气象等因子,预测稻飞虱“两迁”为害程度中等,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偏重,预计稻飞虱发生面积约7.33万hm2,发生盛期为8月;水稻线虫病发生的高峰期为8月中旬,面积为6万hm2。二化螟为害程度中等,累积发生面积约为6.67万hm2,高峰期为8月初;预计水稻纹枯病为害程度中等,局部偏重,发生面积约10万hm2,水稻叶尖易在8月中旬发生。其他如大螟、稻苞螟和条纹叶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较轻。

四、豫南地区优质水稻栽培技术

(一)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要想确保水稻的品质,就必须选用符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种植环境且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品种,这样才能确保水稻健康生长。在栽培时,应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及土壤条件,选用适宜的品种,并按有关规程进行试验后选出适宜的品种。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水稻生长状况,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和市场需要,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在试种过程中,要确保种植者和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等有一定的认识。近几年的研究和栽培实践表明,目前适宜豫南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有郑稻18号、郑稻19、水晶3号、津稻1007、信杂粳1号、9优418、宁粳3号等。

(二)培育壮秧

在生产实践中,要确保优质水稻,首先要做好育苗工作,以改善秧苗质量。为了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幼苗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幼苗的健康成长。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晒种、灭菌、浸种,浸种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确保浸种时间不超过6 h。在此基础上,将种子发芽的温度控制在25 ℃左右。种子发芽时,温度应低于35 ℃。在育苗过程中,要注意通风、遮阴,防止徒长。

豫南地区因5月底高温而延迟播种,苗期有效积温提高,营养生长期缩短,因此对秧苗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以25~30 d为宜。播种量应提高30%~50%,普通稻每667 m2用种量为5~6 kg,杂交稻每667 m2用种量为2 kg。育秧田应扩大,大田育秧比例不能小于1∶7。播种后要及时晾晒,不能以水养芽,要在立针期后进行灌水。同时,要及时施肥,1叶1心期喷施1次多效唑,以抑制旺长。

(三)推迟播种期

大部分水稻品种都是温敏性品种,在豫南引种栽培后,其生育期明显缩短,营养严重不足。如果按照当地传统方式栽培,会提早抽穗,而在灌浆期,由于气温偏高,光合产物积累不利,造成垩白率上升。因此,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一般在5月中旬播种。水稻灌浆推迟,与秋分节气相对应,可明显降低土壤温湿条件,延长灌浆时间,提高千粒质量,消除因气象因子造成的垩白,减轻稻瘟、纹枯病等为害程度,提高产量与品质。

(四)适当早栽、密植

按适期提早栽,秧龄30天左右,栽植规格13.3 cm×26.6 cm或16.6 cm×20.0 cm,穴茎蘖苗4~5株,移栽时保持浅水层,秧苗随拔随栽,不栽隔晌隔夜秧。本田在中肥田,每667 m2施用50 kg (N:P2O5:K2O=16∶7∶7)、碳铵10 kg,或碳铵40 kg、12%普通过磷酸钙25 kg、60%氯化钾10 kg,再施腐熟的有机肥3 m2以上。一般采用13 cm×27 cm的规格,每667 m2栽19 000个左右,每穴5~6株,可使每667 m2基本苗突破10万,降低本田分蘖穗。插秧时因温度较高,应维持本田的水层,使秧苗随拔随栽,不可隔夜栽种,以免栽后“脱衣”。

(五)苗床处理及育苗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水稻都是东西行,这样可以保证秧苗得到充足的阳光,增加秧苗的出苗率。在播种时,要确保秧苗根系有充足的生长空间,播种时要对秧苗间距进行适当的调节。另外,为强化育苗效果,可采用覆膜技术,保证苗床内温湿度,降低因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保证幼苗有一个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

选种时,要注意秧苗的运输、易排水、避风。秧苗的具体尺寸是:种沟宽0.3 m、深0.2 m,四周沟的实际宽度分别为0.5 m、0.3 m。表面必须坚实、平坦、平直。通过对土壤状况的分析,确定最佳配比。培育土壤一定要均匀地铺好,其厚度在2 cm左右。地面应尽量平整,以保证水分和营养在土壤中均衡。

(六)水分

在保证用水质量的前提下,应及时进行灌水,尽可能采取节水灌溉的方法,并对灌水量进行控制。移栽后,植物根系受到损伤,吸收的水分较少,但是叶片的蒸发功能还可以正常发挥。因此,要保持大田水位的1/2~2/3,避免水分损失,降低成活率,并且在低温条件下还能有效防止秧苗受冻。在返青期,要控制灌水,水位在3~5 cm,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秧苗的分蘖。在幼穗分化的过程中,应加强水分管理。浇水既要充足,又要防止过多造成徒长、倒伏,水的深度在5 cm左右。抽穗期若遇低温,则需增加灌水深度。在灌浆结束后,为了保证土壤透气性,应间断浇水。

(七)合理施肥

根据稻谷品种适量施肥,例如粳稻需肥较多,且具有较好的耐肥性,因此,需要增加施氮量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一般秧田氮肥用量要大,促进水稻早期分蘖;本田基肥要充足,氮、磷元素要适当配合,中肥田每667 m2施50 kg (N∶P2O5∶K2O=16∶7∶7)、硫酸铵10 kg,或碳铵40 kg和12%普通过磷酸钙25kg,或碳铵40 kg和腐熟的有机肥3 m3以上。后期每667 m2追施氮肥20 kg,增加磷肥、钾肥各4~5 kg。要注意水稻穗肥的分配,穗肥占30%以上;开花后,每公顷追施2~3 kg的尿素作为种子肥料。

(八)水稻收获

注意水稻的成熟,及时采收,保证总体的成熟。要留意天气状况,雨天或阴天不宜收割,否则会影响稻米的湿度,造成晾晒困难。收割后,为以后的种植做好排水工作。大米是要晾晒的,而且要掌握好时机,不能太干,否则会影响稻米的质量。

五、病虫害防治

(一)稻瘟病

1.为害症状。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稻瘟和穗颈瘟。稻瘟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高温、多雨或低温、寡照、大风、干燥等都容易导致病害发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分蘖期最多,穗期次之。稻瘟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层,发病严重的病斑上产生黄色、褐色或赤褐色的黏状物,即病原菌的孢子。

2.防治方法。若在稻田中发现稻瘟病,每667 m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加水45 kg,调成浓液对水稻喷洒;或每667 m2用“灭苗”乳油15 mL加水45 kg拌匀,配制成液,用于稻田防治。另外,还可以用50%的硫氮唑溶液对水稻田进行喷雾,连喷2次,而且两次喷雾的时间间隔5~7 h,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穗稻瘟

1.为害症状。穗稻瘟又称大叶瘟、叶瘟病,是稻瘟病的一种,因其发病部位为穗部,所以又称穗颈瘟。穗颈瘟发生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受病菌侵染,引起水稻穗部腐烂或发病。多发生于抽穗扬花期,该病在豫南地区发病率较高,感病株初期出现褐色小斑,然后发展成暗绿色大斑,病斑边缘呈黑色或红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成大片或全株干枯死亡。叶瘟多发生于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发病部位为水稻的叶片和叶鞘。

2.防治方法。在抽穗前1周左右,每667 m2用20%稻瘟灵乳油150 mL兑水50 kg喷雾防治;或每667 m2用25%咪鲜胺水乳剂10 mL兑水50 kg喷雾防治。

(三)纹枯病

1.为害症状。纹枯病是一种发生在水稻叶片和茎秆上的真菌性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是水稻产量损失最大的病害,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的可达40%~50%。该病在豫南地区普遍发生,各个品种均可发病,但以感病品种较为严重,发病轻重与品种抗(耐)病能力有关,一般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发病重,中晚熟品种比中早熟品种发病重。该病主要发生在稻区的中低产田、水旱轮作田及靠近水源田块。

2.防治方法。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对秧苗进行处理,可在移栽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也可在移栽后通过喷施化学药剂来防治纹枯病。可选择用井冈霉素与多菌灵进行混合喷洒防治。

(四)稻曲病

稻曲病又称谷花病、灰粉病,是一种世界性水稻病害,也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稻曲病病菌寄生在稻穗内,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发病时期为破口期,一般在水稻破口前7~10 d发生,破口后10~15 d开始出现症状,破口至抽穗期为发病高峰期。

1.为害症状。稻曲病的病粒形成特征:当水稻孕穗至扬花期间,田间的稻穗上会出现灰绿色的小孢子团,散出的孢子大小如黄豆粒或小指甲盖,当病菌孢子落在水稻上时,被水稻的叶鞘包裹。在成熟时,稻穗上的孢子团被包裹后呈灰褐色或紫黑色,如小指甲盖大小,且十分坚硬。

2.防治方法。可以选择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与稻曲灵混合进行喷洒防治。

(五)稻螟虫

1.为害症状。稻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卷叶螟。前期研究发现,豫南地区二化螟成虫趋绿能力强,客观上成为二化螟的主要产卵地,造成严重为害。以上螟虫在豫南地区发生发展过程不尽相同,且世代重叠,单凭测报难以确保控制,需多次重复。根据田间螟卵密度,7月底和8月中旬各进行1次防治,可以选择锐劲特、杀虫双或三唑磷乳油、稻虱净等。通过大范围延迟播种,打破了二化螟第一代发生的环境,不再出现群体产卵现象,大幅减少二化螟为害。

2.防治方法。根据豫南地区水稻种植实际情况选择抗病虫、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优质品种。在水稻播种前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晒种和浸种,有效杀灭种子中的病菌和虫卵,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根据不同地区水稻播种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防止因播种期过早而导致水稻出现徒长现象,从而降低抗病能力。如果发生稻螟虫,可用25%喹硫磷乳油进行喷雾防治。

(六)黏虫

1.为害症状。黏虫又叫蛀虫,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以幼虫蛀入茎秆内取食,造成严重的虫伤,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严重时可使整株植株死亡。豫南地区的水稻黏虫一般发生在5—6月,黏虫喜欢在阴暗、潮湿、通风条件差的环境下活动,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如矮抗58、丰两优619、丰两优627等,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制度,避免田间过于荫蔽或过于稀疏,从而影响田间通风透光,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利用物理手段诱杀害虫,也可用二嗪农乳油和25%敌杀死乳油喷雾防治。

(七)稻蓟马

1.为害症状。稻蓟马又名稻须虫,属半翅目蓟马科蓟马属。一般为一年生,成虫有趋光性,卵和若虫在稻叶上取食时分泌蜜露,是稻叶害虫。在豫南地区,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的叶片。

2.防治方法。结合耕作和施肥,进行轮作换茬,减少病菌侵染来源;科学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保持土壤湿润;注意排水降渍,降低田间湿度;合理密植,保证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及时清除杂草、残株。在水稻抽穗扬花期,结合人工拔除杂草和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此外,可以在播种时用3%呋喃丹撒入秧田,预防稻蓟马。在秧苗生长阶段要随时观察,可及时用乐果、对硫磷等农药喷雾防治。

六、结语

豫南是我国最大的稻区,但由于传统的耕作模式,导致其在生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豫南地区优质稻的生产工艺,为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要科学地防治病虫害,加强作物的管理和养护工作,落实农业种植责任制,实行科学用药,综合提高农业病虫害的防控水平。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地方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以促进地方农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周凯(1985—),男,河南信阳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