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改革背景下农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的思考

作者: 牛志伟 蔡希智

职称改革背景下农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的思考0

山东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在乡镇实践中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多元评价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让更多基层农业人才聚集到服务“三农”领域,投入乡村振兴。山东省莒县是传统农业大县,2022年,山东省莒县粮食播种面积5.714万hm2,产量39.28万t,2023年,莒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莒县粮食将继续稳定在38万t左右,莒县果庄镇的油桃、峤山镇的大姜、库山乡的中药材、小店镇的绿芦笋、碁山镇的桑蚕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山东全省乃至全国。莒县乡镇的农业发展成就离不开乡镇农业人才的支持,当前,乡村振兴必须以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基础,乡镇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离不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人才支撑。近年,在全国多地出现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流失、职称晋升难的现象,特别是即将出现新老农业技术人员交接的关键时期,在服务好农户、企业的基础上,着眼未来,探索激发农业技术人员新的潜能,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满足晋升职称条件的方法途径,做好新时期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打牢乡镇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一、职称改革背景下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新旧交接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新旧交接的必要性

近年,莒县20世纪80—90年代分配到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正面临逐步退休,以莒县龙山镇为例,龙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4人,未来2年预计退休3人,未来10年退休7人。近5年,龙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以事业单位普通招录为主,以定向的公费农科生、“三支一扶”人员等多途径进入为辅,新招录的工作人员中学历均为大学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但仅定向的公费农科生1人所学专业与农业相关,导致龙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未来10年将会出现新老农业技术人员交接的关键时期。当前,莒县已经成功创建“2022年山东省级现代农业强县”“2023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更需要新的年轻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在老一辈农技人员的扶持下,继续做大做强乡镇农业现代化,增强科技支撑,进一步推动农户、企业提高绿色生产力,增加农户、企业收入,带动乡镇农业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

(二)职称改革背景下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分析

2019—2023年,日照市新评审的助理农艺师、助理兽医师等初级职称人员共142人。其中,“60后”15人,占比10.6%;“70后”59人,占比41.5%;“80后”39人,占比27.5%;“90后”29人,占比20.4%。2019年以来,莒县取得初级职称21人,莒县乡镇新评审晋升的助理农艺师、助理兽医师共16人,“60后”3人,占比18.75%,“70后”8人,占比50%;“80后”4人,占比25%;“90后”1人,占比6.25%。由此可见,2019年职称改革后乡镇评审职称不限制专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存量得以释放,但总体年龄偏大,存在农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的问题。

在2023年新修订的《山东省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条件》实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背景下,当前乡镇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方面能力偏弱,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新技术的推广、耕地保护、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相关政策推广和落实方面,农业基础研究较少。由于大多数农业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短期成果产出效率不高的特点,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所需产出成果和业绩增加了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新入职年轻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来说,在基层工作中不仅要求“一专多能”,还要身兼其他行政工作,难以专注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导致新入职的部分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相关成果较少,晋升职称需要经过长时间瓶颈期。

(三)新入职年轻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职业适应期的迫切需求

新入职年轻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大都具有学历高、学习能力强等特点,但对于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和引导。特别是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是直面农户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而一个农民面临的难题可能关乎一季乃至一年的收入,这就需要新入职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坚守职业道德,以农户为先,把解决农户的急难愁盼转化为自己的动力,补知识、强技能,利用自己的新技术、新平台竭尽全力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新入职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职业适应期的长短决定了能否快速适应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坐冷板凳磨炼专业能力,更要克服技术短板,不断学习新技能,以满足当前农业新的发展多样化需求,并提前做好职称晋升的专业储备和业绩储备。

二、提升莒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需要做到人岗相适,专注自己的农业技术工作,从兼职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积极鼓励专业不一致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做到专业一致、学历晋升,新入职的年轻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更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技术、新政策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多钻研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下真功夫解决农户、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做到理论通、实践强,不懂就问,不懂就学,特别是向乡镇“土专家”“田秀才”请教,向科研院所、县农业推广中心专家学者学习,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做好工作总结和技术创新,为职称晋升做好技术储备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二)协同科研,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共享

随着乡镇职称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乡镇农业技术人才获得高级职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聚集一批人才向基层集聚,扎根乡土,激发乡镇农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热情,建议农业方面可以利用“上派下挂”的方式交流年轻技术人才,建立跨乡镇的联合研究团队,促进人才流动,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与科研院所、县农业推广中心专家学者建立“导师制”培养机制,解决乡镇科研资源匮乏、不均衡的问题,推动产出的农业科研成果共享,提升乡镇的科研水平。同时,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特别是年轻乡镇农业技术人才按需培训,提供协同科研、成果共享的学习平台,发挥年轻人才聪明才智,营造浓厚的乡镇学习和科研氛围,在实践中磨炼本领,不摆花架子,真真正正走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之路,更好地发挥职称改革“破四唯”与“立新标”的作用。

(三)与农户、企业对接,促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

乡镇农业技术人才要拓展视野,不局限于本地的市场竞争,应该深耕本地农副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做基层复合型人才,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技术储备,增加绿色发展附加值,特别是当前外部风险陡增的形势下,要第一时间做好外部风险抵御的准备。粮食安全一直是民生之本,从种子安全到新品种培育,从高产栽培技术到病虫害防治,再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都需要乡镇农业技术人才时刻准备做好与农户、企业对接工作,安排完善日常普及科学技术工作。同时,积极招引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和深化非公经济领域职称制度改革落到实处,推广农户、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竞争力。相关部门要加强推广成功经验做法,以职称评审为突破,引导乡镇更多的专技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升级当中,筑牢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石。

三、结语

日前,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亟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使用新技术、新形式推广农业知识和技术,与科研院所、当地农业推广中心协同,点对点到农户、企业,面对面解决农户、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农户、企业、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充分保障高素质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储备,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促进成果转化等方式满足晋升职称条件,不断提升在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待遇,保障本地农业全链条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牛志伟(1988—),男,山东日照人,硕士,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