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川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

作者: 呼景明 罗富平 张艳秦 李虎涛

浅谈宜川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0

宜川县位于延安市东南部,区域面积2931 km2,截至2022年10月,常住人口11.13万。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水资源相对丰富,境内有壶口瀑布景区,蟒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旅游资源丰富,人口相对稠密,主导产业为果业和粮食生产,是典型的农业县。

一、发展机遇

(一)食用菌产业地位提升

“十三五”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将食用菌产业列为提倡大力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将宜川县列为食用菌重点发展支持县予以倾斜,延安市2021—2030年食用菌发展规划(讨论稿)也把宜川县定位为食用菌菌种生产和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区域(见图1)。

近年,宜川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挖掘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绿色高效循环农业。2022年,宜川县把食用菌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出台了食用菌种植补贴政策作为产业转型的关键举措,食用菌龙头企业——美泰泰菌业研发公司于2022年在秋林镇甘草村建成投产。目前,全县发展食用菌大棚445座,2023年食用菌累计产量达到4614 t,产值5070万元,食用菌将成为继苹果之后宜川县又一绿色富民产业。

(二)食用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一荤一素一菇”膳食结构调整,对食用菌产品的基础消费和高端消费需求增加,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均年香菇消费量由3.48 kg增加到7.35 kg,增幅达到111.21%。延安市及所处的晋陕蒙能源经济圈发展迅猛,人民对菌类食品的消费与日俱增,区域市场潜力巨大。

(三)食用菌技术装备不断升级

随着生物育种、工业装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自动化、工厂化、智能化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普及,必将促进食用菌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从培养料预湿、配制、装袋、灭菌到接种、产品分选等环节,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全程或部分代替人工操作已成为趋势,互联网和大数据系统技术的应用也使食用菌产业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二、宜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宜川县平均海拔为1074 m,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雨涝相间,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为521.1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440.1 h。年平均气温9.7 ℃,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5.3 ℃,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2.9 ℃,昼夜温差大。宜川县区域性小气候明显,东部黄河沿岸夏季炎热干燥,西部林区凉爽湿润,气候和地貌的复杂性形成了地方植物的多样性,具备了发展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的良好条件。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延安市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果园面积约为26.67万hm2,每年果树修剪和挖改产生的枝条约110万t;14.67万hm2农作物每年还可产生12万t玉米芯和秸秆;2.67万hm2抚育林可产生林木资源2万t。按照50%的利用率测算,食用菌栽培基质每年可达到62万t,具备年生产加工3亿个菌袋和15万t有机肥的资源条件。仅仅宜川县食用菌栽培基质每年可达到15.5万t,年可生产菌袋约1.17亿个、有机肥约9万t,足以支撑宜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区位优势明显

宜川县地处延安市的东大门,秦晋两省交界和陕北、关中的接壤处,是承接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青兰高速、榆蓝高速、309国道、242国道、沿黄公路、浩吉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特别是榆蓝高速的建成通车,宜川进入了西安市3小时经济圈、延安市1小时经济圈,再加上所处的晋陕蒙能源经济圈食用菌产业刚刚起步,区位优势明显。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

(一)羊肚菌

羊肚菌是子囊菌,双核菌丝没有锁装联合,所以极易变异。在生产上表现为产量、品质极不稳定,风险很大,也是现在商品化生产的最大瓶颈。此外,羊肚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极其苛刻,特别是子囊果小于1 cm的幼菇,若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产量品质的下降,甚至会造成绝收。因此,针对宜川县的羊肚菌生产提出以下建议:

1.不建议大规模、大面积推广羊肚菌种植。对农民自发性的种植,不鼓励也不阻止,应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羊肚菌产业的高收益和高风险性,切记不可过度宣传。

2.羊肚菌有严重的连作障碍,种植地一般不超过三季。栽培设施一定要高标准化,栽培用棚最好要有增温和降温设施设备,每户一次种植不超过4棚,以便于做到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3.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可以考虑提早灌催菇水。出菇结束后,和甜瓜、西瓜进行轮作,这样可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有效规避、降低羊肚菌的栽培风险。

(二)香菇

香菇是我国食用菌出口的拳头产品,市场潜力巨大。近年,香菇产业逐渐从华南、华中产区向华北、西北、东北等地转移,称为“南菇北移”。以香菇产业作为宜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对这一态势的积极响应。针对宜川县的香菇产业发展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思路,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课题和未来战略方向,与之前追求高速度、高规模的增长模式不同,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性。应成立专门的食用菌推进服务机构,在县域经济规划、土地流转、融资渠道、法务和财务等方面给予企业或菇农实打实的服务,把香菇产业作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香菇段木栽培是以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栽培模式,宜川县虽然木材蓄积量较高,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又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区域。因此,应坚决摒弃段木栽培,走代料生产之路。丰富的果木屑资源,完全可以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

2.依托自然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反季节香菇之路。和辽宁的岫岩、河北的平泉及山西的交口等国内香菇夏菇主产地相比,宜川县海拔高,夏季冷资源更加丰富,这就为香菇夏季反季节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宜川县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延安市的东大门,应该抓住机遇,依托辖区内的龙头企业,强化产业技术合作,引选结合,把控好适合本地夏季出菇的优良当家品种;要优化香菇的供给策略,加大5—10月出菇的菌棒生产量,合理控制冬、春季的出菇量。

3.宜川县食用菌产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生产模式,既要充分发挥工厂化生产的优势,又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挑战。香菇工厂化生产是目前最先进的生产模式,生产效率高,菌包质量好。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工厂化生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一是缺乏成熟完整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支撑。目前,国内香菇生产采用大菌包的人造菇木,打眼接种,接种性能不理想,多次重复生产后,污染率升高、效率稳定性差。二是集成环境控制支撑系统不配套,运营成本超高。工厂化生产本身是投资巨大,高耗能的生产模式,再加上香菇的发菌养菌和出菇不但时间长,还需要多潮次出菇才能达到较高的生物学转化率,高昂的生产成本根本无法支撑国内市场的成本竞争。

宜川县的香菇产业应该依托美泰泰菌业研发公司,坚定不移地走工厂化集中制菌棒,菇农分散出菇的道路,即“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来有效降低出菇管理成本。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优势和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菌包成品率,缩短生产周期,抢占市场。同时,可以做到统一采购、检验原材料,易于控制规模,稳定本地香菇价格;易于及时监督检测记录,方便质量追溯,真正做到标准化生产;方便推行煤改气、煤改电和煤改生物颗粒等新型环保燃料,响应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低碳经济的要求。

我国香菇生产模式以传统农法栽培为主,虽然生产效率不高,质量也参差不齐,但产品成本非常低廉。在发展香菇工厂化生产的同时,绝不能排斥传统的农法栽培,对自发的香菇农法栽培给予适当扶持和补贴,针对污染率相对较高的问题,应引导、适当补贴菇农购买保险,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应将农法栽培纳入县域香菇产业发展,科学地规划,处理好两种模式的关系,形成良性竞争,以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韧性。

4.申请绿色认证,走订单式生产之路。宜川县气候凉爽,香菇品质好,又不使用任何农药和添加剂,要鼓励企业申请中国绿色产品认证,以增加品牌信誉度,提高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并获得政策上的倾斜。政府可在本地扶持一定数量的香菇菇农和实力较强的企业,转换角色 ,打造懂技术、善经营的营销团队,通过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合作伙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拓宽销售渠道,规范营销,建立专业的香菇营销网络,做好宜川香菇的销售员。通过有效地缩短从香菇采购到产品上市的周期,降低库存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响应速度,而且还增强了其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通过向菇农收购香菇,进行检测、存储、初选、分级、运输销售,以消除菇农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吸引更多农民投入食用菌生产,壮大产业规模;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的香菇价格,基本上是我国香菇价格的3~5倍,美国市场的价格更高,应最大化利用地理和气候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应考虑国内外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5.加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增强产业的韧性和适应性。浙江的庆元、福建的古田、湖北的随州,以及河南的西峡、泌阳等传统的香菇主产地,虽然规模很大,生产管理技术成熟,又有灵敏的信息来源和畅通的销售渠道,但出菇季节和宜川县几乎没有重叠,两地的香菇产业发展互补性很强。西南和西北东部山区,多依靠国家扶贫项目发展香菇产业,由于各种原因,经济效益大多不是很理想。东北三省虽然是以夏季香菇生产为主,栽培模式以地栽为主,品种以0912为主,产量高,但菇薄质差,含水量高,价格低,市场影响有限。河北平泉、山西交口等地,是国内最主要的夏菇产地,香菇夏菇量大质优,和宜川县出菇季节高度重叠,是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香菇产地。

6.科技创新引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科技创新引领,提升科技支撑力度,在优良品种引进和选育,创新和推广香菇优质生产技术,研究工厂化新工艺、新设备,栽培原材料的开发,产业链拓展等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以及香菇产业发达地区公司的合作;香菇加工不能仅停留简单的分级、烘干包装水平,而是要向香菇多糖、香菇多肽、香菇嘌呤的提取,香菇速冻产品、即食旅游休闲食品、膨化食品、调味品、保健饮料等功能保健食品的精深加工迈进,形成多元化的香菇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树立创新思维,尝试用香菇生产模式进行平菇生产

平菇是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技术简单,管理粗放,周期短,产量高,栽培生产的门槛低,但不耐储运。因此,宜川乃至延安平菇的出路就在于夏季反季节生产。依托丰富的冷资源和冷链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新鲜农产品运费的优惠,宜川县已成为重要的夏季平菇输出地。宜川县平菇生产基础较好,2023年生产平菇菌包140万袋,产量1425 t,产值990万元,仅仅英旺乡高里塬一个村,平菇菌包就达30多万包,一半是夏季平菇,鲜菇主要销往韩城、西安、运城等地,最远到达许昌、青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夏季平菇生产,温度渐高,再加上老菇场杂菌基数高,菌包污染率高,质量下降,必将制约夏季平菇产业的发展。可以考虑夏季平菇生产和香菇生产共享企业的工厂化生产线,只要略加改动,利用工厂化生产效率高,夏季生产菌包污染率低,质量远远好于农法栽培的特点进行平菇夏季集中制菌包,分散农户出菇,既增加了收益,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培育出宜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反思

目前,宜川县食用菌发展不到两年时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在香菇生产中。比如,龙头企业未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计划在2022年11月开始出菇选用了高温品种,菌龄和有效积温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农民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不出菇和爆菇等问题;企业的菌棒生产和农民分散出菇脱节严重,农民拿到手的出菇菌棒没有完整的档案,出了问题无法进行科学准确的质量追溯等。因此,建议加强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从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农民分散出菇问题,由政府牵头,和企业组建技术服务团队进行技术跟踪服务和培训,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引进吸收和研发工作,科学制定地方和企业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加快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四、结语

总之,宜川县食用菌产业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提升的空间。但需集中全县的资源和力量,科学合理地规划,消除制约因素,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打造专业的营销网络,使宜川食用菌产业形成一个规划超前化、措施科学化、生产标准化、营销规范化的良性运行机制,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联“社科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专项研究课题项目(合作项目)重点项目题目——宜川县秋林镇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的研究(2023HZ0701)。

作者简介:呼景明(1968—),男,陕西延安人,本科,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食用菌生产技术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