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羊角天麻的综合鉴定

作者: 杨艳娟 陈光明 何慕涵 李艳梅

民族药羊角天麻的综合鉴定0

摘要 通过对羊角天麻的原植物、组织构造和显微特征进行研究,对羊角天麻的根、茎、叶横切面的组织构造进行显微鉴定,对药材进行粉末鉴定,并对其进行理化鉴别。结果表明,羊角天麻原植物形态特征及根、茎、叶的显微特征被观察,粉末的显微特征也被描述,理化鉴别方法可行,现象明显。基源鉴别、显微鉴别、粉末鉴别和理化鉴别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定羊角天麻,为其药材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羊角天麻;基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中图分类号 R 2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1-016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1.03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Ethnic Medicine  Dobinea delavayi

YANG Yan-juan  CHEN Guang-ming HE Mu-han3 et al

(1.Yunnan Xinxing Occupations Institute, Kunming,Yunnan 650501;2.Li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jiang, Yunnan 674100;3.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original plant, tissue structure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Dobinea delavayi , the tissue structure of the root, stem and leaf cross section of  D. delavayi  was identified microscopically, and the medicinal materials were identified by powder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D. delavayi  were observed, and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wder were also describe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was feasible and the phenomenon was obvious. The source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powder identificatio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could accurately identify  D. delavayi , and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its medicinal materials.

Key words  Dobinea delavayi ;Source identification;Macroscopical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J2129)。

作者简介 杨艳娟(1986—),女,云南祥云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药学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从事中药鉴定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羊角天麻( Dobinea delavayi )又名大九股牛,来源于九子母科(Podoaceae)九子母属( Dobinea ),以块根入药,其块根粗大,因块根炮制后形如羊角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东北部及周边地区,我国主产云南省昆明、寻甸、楚雄、下关、宾川、鹤庆、永胜、丽江、中甸等地,大多分布于海拔1 100~2 300 m的向阳草坡或灌木丛中[1-2。羊角天麻为云南省纳西、藏、白、彝、汉等民族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最早出自《滇南本草》,《中国中药资源志要》《彝药志》等专著中也有其应用的相关记载。羊角天麻具有疏风解表、除湿通络、活血散瘀的功效,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咳嗽以及腰腿疼痛、跌打损伤等均有很好的疗效,民间常用于治乳腺炎、腮腺炎、疮疖、肺热咳嗽、头晕、风湿、骨折等,还可应用于抗肿瘤的治疗[3。目前,羊角天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活性方面,已有研究显示羊角天麻中含有倍半萜类、酚酸类、脂肪族、甾体类等化学成分,其中主要类型为倍半萜类化合物4-6;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抗疟活性方面。羊角天麻品体内抗疟活性筛选,对约氏疟原虫BY265RFP表现出一定的抗疟活性。在体外活性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而通过抑制β-羟高铁血红素(疟色素)的形成可导致疟原虫溶解,从而起到抗疟作用3-5

经调查研究发现羊角天麻在禄劝地区有较多分布,并多见于当地药材集散地,多个乡镇居民都有使用该药物的习惯,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乡镇在使用羊角天麻过程中出现了同名异物的现象,存在混乱,虽然都叫羊角天麻,但不同乡镇出现了不同的植物。在前期虽有学者对其生药学进行了研究[7,但年代相对久远,由于技术条件存在一定不足,不便于指导用药。笔者通过对禄劝地区羊角天麻的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等进行研究,以期更好掌握其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特征、显微鉴别要点,为其质量标准制定奠定基础,指导群众更好地识别和使用药材,提高民族民间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徕卡(Leica)显微镜(DM500)、轮转式切片机、TKY-BMB型石蜡包埋机、普通硅胶GF254预制板、超声波提取仪(SCQ-1020B)、暗箱式紫外分析仪(ZF-20D)。

1.2 材料 试验所需的材料分别采自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屏山镇、团结镇、乌东德镇等地植株和新鲜药材。

1.3 方法

采用基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的方法对羊角天麻的综合鉴定进行阐述,其中显微鉴定采用的是组织切片和粉末制片2种方法进行,观察羊角天麻不同组织构造及其粉末鉴别要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植物形态特征

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图1A),块根多数3~10个聚集,呈长纺锤形。茎圆柱形,暗红色,具长短不一的黄绿色条状斑点,疏生白毛(图1B)。单叶互生,叶片膜质或纸质,形状为心形至卵状心形(图1C),长5~12 cm,宽3~8 cm,叶上部较小,下部稍大,多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不规则粗锯齿,叶片上表面疏生白柔毛,下表面具微硬毛,叶脉上较密;叶柄长4~6 cm,绿色或鲜红色(光照较弱处生长者为绿色,光照强处生长者为红色,且随光照强度的增强颜色逐渐加深),均具白柔毛。花单性,较小(图1D),其中雄花序为聚伞圆锥状花序,有的顶生,有的生于上部叶腋处,均被柔毛,雄花花瓣4枚似杯状;雌花序为总状花序,有的顶生,有的生于上部叶腋,均被柔毛,雌花为无被花,花盘环状,花梗与苞片的中脉下部合生,被柔毛,苞片椭圆形,为膜质,子房近圆形或球状[8-10。果实压扁状,直径3~4 mm,无果柄,着生于翅状苞片中,花柱宿存[8-10

2.2 药材性状特征

羊角天麻为3~10个块根聚集在一起,块根呈长纺锤形,中间较粗,两端渐细(图2A)。表面黑褐色,不规则皱缩,栓皮呈鳞片状剥落,横长皮孔上有点状凸起(图2B)。质坚实,断面平坦,皮部黄白色,有黄棕色油点,木部淡黄褐色,形成层环明显(图2B)。气清香,味微苦。

2.3 显微鉴别

2.3.1

羊角天麻根横切面特征。木栓层由5~10列类长方形薄壁细胞组成。皮层由20余列类长方形、类多角形薄壁细胞组成,可见油室散在(图3A、B)。韧皮部由不规则的小薄壁细胞组成,油室散在,多见,韧皮射线较为明显(图3A)。形成层由1~2列扁平状薄壁细胞组成(图3A)。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单个散在或2~6个相聚,呈径向排列,导管周围有木纤维分布,木射线明显(图3A、B)。整个横切面均有草酸钙簇晶分布,且以皮层和韧皮部居多,向内逐渐减少;有时可见含草酸钙簇晶的薄壁细胞排列成行,也有单个薄壁细胞中含有2~4个簇晶,再或有草酸钙簇晶充塞于细胞间隙中的情况(图3C)。

2.3.2

羊角天麻茎横切面特征。木栓层由4~6列呈扁平长方形的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紧密。皮部薄壁细胞散有油室,木质部木射线明显,导管常2~3个聚集在一起,髓部宽广。整个切面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较小(图4)。

2.3.3

羊角天麻叶横切面特征。羊角天麻为异面叶(图5A),上表皮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紧密,气孔分布较少;下表皮细胞比上表皮细胞小,气孔分布较多,偶有壁较厚的非腺毛(图5B);栅栏组织一层,排列紧密,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脉为周韧维管束,维管束下方韧皮部可见乳汁管分布;叶柄为类肾形,向茎的一面凹下,背茎的一面凸出,维管束为双韧维管束,韧皮部中有乳汁管分布(图5C)。

2.3.4 羊角天麻药材粉末特征。羊角天麻粉末呈黄棕色。粉末中可见木栓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多角形,侧面观呈扁平的类长方形且排列紧密(图6A、B);草酸钙簇晶多见,棱角短钝(图6C);导管多为梯纹导管,偶见网纹导管(图6D);淀粉粒较多,单粒者多呈类球形或多角形,脐点呈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层纹不明显,复粒者多由2~6粒复合而成(图6E)。

2.4 理化鉴别

2.4.1

沉淀反应。取本品羊角天麻粉末2.0 g,加80%乙醇10 mL,超声处理20 min,滤过,取滤液5 mL,滴加碘化铋钾试液3滴,生成黄色沉淀,如图7所示。

2.4.2

泡沫反应。取本品羊角天麻粉末1.0 g,置具塞试管中,加热水15 mL,强烈振摇1 min,即产生持久性泡沫,10 min内不消失,如图8所示。

2.4.3

荧光反应。取本品羊角天麻粉末2.0 g,加80%乙醇10 mL,超声处理20 min,滤过,取滤液滴在滤纸上5~6滴,晾干,置365 nm紫外灯下观察,如图9所示显淡黄绿色荧光。

2.4.4

薄层色谱鉴别。取本品羊角天麻粉末10.0 g,加80%乙醇50 mL,超声处理20 min,滤过,取滤液置蒸发皿中蒸干,加1 mL甲醇使残渣溶解,按照薄层色谱法进行试验:首先,用毛细管吸取上述溶液进行点样,点于普通硅胶GF254预制板上;然后,在层析缸中展开,展开剂为正丁醇-冰醋酸-水(4∶1∶5);接着取出硅胶板并晾干;最后,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如图10所示,可见5个荧光点,从下至上分别为淡蓝色、亮蓝色、淡紫色、橙黄色、淡蓝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