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研究
作者: 李长爱 刘玲 李亚亮
摘要 新农科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要求高校以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为引领,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高质量应用型农林人才,而协同育人是贯彻这一政策的重要途径。园林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农林专业,本科教育应鼓励组建跨学科团队,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推动学科优势互补与交叉融合;通过多主体协同、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产教与科教的融合;根据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将遥感、地理信息、大数据融入教学与科研中;通过多方面协作,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政府政策引导,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联动,协同育人,肩负起推动乡村振兴、营造宜居宜业生态人居环境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新农科;园林;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2-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2.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LI Chang-ai,LIU Ling,LI Ya-liang
(School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Anhui 232038)
Abstract As a national strategy,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requires universities to lead by new agriculture,new countryside,new farmers,and new ecology,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required by modern society.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is policy.As an applied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major,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encourage the form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s,construct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and promote the complementary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and cross integration.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i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was deepened through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and multiple forms.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were reformed according to social demands.And remote sens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and big data were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and research.The quality of the “dual-teacher and dual-ability” teaching team were improved through the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Guided by government policies,universities,enterprises,research institutes,and other parties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reate a livable and business friendly ecological living environment through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Garden;Applied talents;Cooperative training
2018 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农科”的概念。2019年《安吉共识》与《北京指南》的发布,促进了“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实施,明确指出高校农林类学科与专业应致力于培养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农林人才,服务于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新农科”强调通过对农林类学科与专业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技术、实践能力。园林专业作为农林类专业之一,在科技发达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更突出的新时期需要体现“创新”与“融合”的特点,为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农林类专业的新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1]。
1 “新农科”与协同培养的内涵
1.1 “新农科” 的内涵
《安吉共识》中,南京农业大学董维春提出“新农科”的建设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创联新农业智库在2020年提出“生态新农业+幸福新农民+繁荣新农村”“新三农”理论及其核心内涵。“新农科”是指结合生态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生物技术等学科知识,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为理念,建设与发展“新三农”[2]。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发布《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高等农林教育应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走创新发展道路。“新农科”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国家战略[3]。
1.2 协同培养的内涵
“新农科”建设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整体[4-5]。2017年,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2017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以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强调建立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督管理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并要求各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2018 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共 150 所高校代表参加,共同发布了《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促进高校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挑战,为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共同努力。因此,培养新时期具有多学科背景、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农林人才需要政府政策引导,高校协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联动。
2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协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美国景观设计大师 Frederick Law Olmsted 之所以能取得非凡成就,离不开丰富的知识体系,包括测量学、工程学、 化学、农学、植物学、社会学、文学、医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知识。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美国第二代风景园林大师Lawrence Halprin曾在美国 Cornell 大学建筑系攻读植物科学专业, 并进行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园林专业的特点。园林专业传统本科课程体系包括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树木栽培学、植物生理学等植物类课程, 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生态类课程以及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测绘学、工程概预算等设计与工程类课程,园林美术、园林史、插花与盆景艺术等美学、史学、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但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传统定义的交叉学科范围已跟不上时代要求,因此需要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并探寻更多路径。
2.2 产教、科教融合形式单一,深度不够
2019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职普、产教、科教的融合,协同创新。然而,目前产教、科教融合形式单一,深度不够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校企合作缺乏多方支持,流于形式,缺乏深入合作,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经济竞争激烈异常,企业“逐利”思想与高等教育公益事业存在一定矛盾。与国内一流院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地方院校开展产教、科教融合相对被动,国家、地方及社会提供的政策、平台、资金等资源偏少,主要以科研项目或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形式推动,效果并不显著。此外,产教、科教融合目标与融合关系不明确,职责不明确,缺少具体实施措施,多方合作动力不足。
2.3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十八大到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推进“三农”工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陆续发布了12个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据民政部发布的《2022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 2022 年末我国老年人口(60周岁及以上)为28 00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9.8%。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预测随着婴儿出生率的降低,老龄化程度会更严重[6],因此养老地产发展将成为社会趋势。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 强调全面推进城镇更新,并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出明确要求。以上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措施指明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方向,也反映出社会需求的变化。因此,现阶段园林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主战场已从城市开发建设向乡村振兴、生态修复与规划、养老地产、老旧社区改造等领域转变。然而,传统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仅能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施工管理及植物养护等,与现在及将来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2.4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大数据融合不足
我国于 2019 年成功发射了资源一号 02D 卫星,这是我国第一颗专门用于高光谱监测的民用卫星。高分系列卫星高分专项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近年来备受瞩目。从高分一号迅速发展到高分十四号与高分多模,以上国家高分辨率多光谱对地观测系列卫星的发展对国土普查与规划、城市规划、资源环境评估、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大尺度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具有巨大影响。此外,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及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对园林设计前期地况勘察以及人流量、游人年龄结构、消费能力等前期数据的搜集也能提供重要帮助。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目前未普遍应用到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其原因是多数园林专业教师对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不熟练、不深入甚至不了解,有些高校虽然有遥感、地理信息、大数据、测绘等专业,但缺乏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校内促进政策与措施。
2.5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度慢
2012 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明确要求。2015 年起,各高校根据上述文件精神,陆续制定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教育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随着国家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园林专业校内“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但多数学校尚无针对新农科建设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并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质量方面有所忽视。随着科研压力及职称评审压力的增加,园林专业部分教师出现重科研、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另外,随着审核性评估、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的开展,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课程教学工作。整体而言,改革动力不足、传统体制束缚等是高校园林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