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绿地乡土植物应用现状及优化策略
作者: 陈博 刘晖 郝红飞 祝顺万 李进宇 苑超 孙振军
摘要 为了解乡土植物在北京城市绿地中的应用情况,为北京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数码拍摄、实际测量等方法,对北京市典型的公园绿地和区域绿地进行乡土植物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群落中乡土植物隶属于13科22属23种;出现频度较高的乔木为栾树、国槐,灌木为金银木,藤本为蔷薇;在调查的群落中乡土树种数量占比最高值为40.0%,最低值为11.1%。可见,北京城市绿地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有较大差异,需要打造乡土植物应用成功案例,并大力推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乡土植物的种植搭配形式,提高公众对乡土树种的认知度,加大对乡土树种的研究力度及乡土树种苗木市场占有率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乡土植物;应用现状;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S 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4-0103-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4.02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pplication Statu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Native Plants in Urban Green Space in Beijing
CHEN Bo1,LIU Hui1,HAO Hong fei2 et al
(1.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442;2.Beijing Jingxi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ffice, Beijing 102300)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native plants in Beijing’s urban green spac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urban landscaping, a variety of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native plants in Beijing’s typical park green space and regional green spa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tive plants in the surveyed community belonged to 13 families, 22 genera, and 23 species;the trees with high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re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and Sophora japonica,shrubs are Lonicera maackii, and vines are Rosa davurica;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native tree species in the surveyed community was 40.0%, and the lowest was 11.1%.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ative plants in Beijing’s urban green spac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successful cases of native plant application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m.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four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optimizing the planting and matching forms of native plants, improving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native tree species, intensifying the research on native tree species and increasing the market share of native tree species seedlings.
Key words Native plants;Application status;Optimization strategy
基金项目 北京市园林绿化青年创新人才托举工程(KJCX202311);北京市财政项目“基于遥感和碳通量监测的城市绿地碳汇功能核算”(包四:《园林绿化增汇减排技术操作指南》编制)(HXLD-FW-20230014/包四)。
作者简介 陈博(1983—),女,吉林大安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园林植物育种和园林生态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4-01;修回日期 2024-07-19
乡土植物是指天然分布于某地区的植物或者引种于某地区多年且一直在当地具有良好表现的外来植物。乡土植物具有地域性、适应性、抗逆性、珍贵性、经济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等多重特点。一般来说,乡土植物通常有俗名,而引种植物的名称大多为音译或意译过来的,实际上是延续引种之初在原产地的名称,这样的名称在引种地新的乡土文化体系内与植物特点缺少关联性。因此,可以以是否有俗名作为一个标准,判断其是否为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常用植物,乡土植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包容大部分地区的生长条件,乡土植物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绿化管护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地域文化特色浓郁,能够改善和稳定当地生态系统。
随着社会高质量发展,乡土植物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政策逐渐完善。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进行绿化,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各地要制定乡土树种草种名录”“节俭务实推进城乡绿化”“鼓励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种植乡土珍贵树种”。随后,中共北京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印发《北京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方案》,提出应采用乡土、长寿、抗逆、食源树种进行绿化。已有研究表明,10年前北京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中应用的乡土植物种类不够丰富,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提出的“本地植物指数不小于0.7”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1]。在“北京市增彩延绿创新工程”和“北京市森林城市建设”等项目的推动下,乡土植物应用的种类和形式逐渐丰富,但是关于乡土植物应用状况的系统研究鲜见报道。因此,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北京市典型公园绿地和区域绿地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情况,在总结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乡土植物应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未来北京城市绿地乡土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 调研对象与分析方法
1.1 调研对象
鉴于不同功能类型的城市绿地中植物生态适应性与景观需求不同,参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2]对城市绿地划分的方法,选出适宜的公园绿地和区域绿地作为调查对象。于2023年6—10月对北京市典型的公园绿地和区域绿地进行乡土植物调研分析。其中,公园绿地包括城市森林公园、综合公园、口袋公园5处,区域绿地包括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3处,调研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识别和数码拍摄后续辨认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绿地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采用每木检尺的方法,测量绿地内乔木和灌木株高、胸径(地径)、冠幅等特征;测量调查范围的形状、面积和株行距等数据;根据测量数据手绘植物种植图,通过文字+照片+视频记录植物群落的观赏特性。对于现场不能确定的植物先拍摄图片再采集样本,参考《园林树木 1 600 种》[3]、《北京植物名录》[4]和中国植物图像库(Plant Photo Bank of China)等对植物种类进行鉴别,确定植物名称。调查的数据应用SPSS 17和SigmaPlot 10进行统计分析和作图。
乡土植物的应用频度计算方法[5]如下:
F=n/N×100% (1)
式中:n为某种乡土植物出现的样地数量(该研究中,某一种植物仅在一个样地中出现,即便在这个样地中出现多次,仍记录为“n = 1”);N为调查的样地总数。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总结土植物生活现状、观赏特征表现以及生态特性等情况,总结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乡土植物选择和应用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乡土植物应用种类
共调查到乡土植物23种,隶属于13科22属(表2),主要集中于蔷薇科(Rosaceae)、豆科(Fabaceae)和杨柳科(Salicaceae)(图1)。虽然有些科树种数量较少,如槭树科、木樨科、山茱萸科等,但在北京市城市绿地组成中出现频次高,占有重要地位,对群落的发展演化也有重要作用。从生活型方面统计,其中常绿乔木2种,占8.70%;落叶乔木14种,占60.87%;落叶灌木6种,占26.09%;攀缘木1种,占4.35%。
2.2 乡土植物应用频度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城市绿地中不同乡土植物的应用频度差异明显,应用频度从高到低呈“三角形”型分布,应用频度较高的树种,其数值(F)大于30%,应用频度较低的树种,数值(F)小于10%(图2)。调查绿地中出现频度较高的乔木为栾树、国槐,灌木为金银木,藤本为蔷薇。
2.3 乡土植物观赏特性
由于植物种类不同,观赏特性存在差异,有些植物以观花为主,有些植物以观果为主,有些植物多种器官均具有观赏性,有些植物不同季节观赏器官不同。调查中,观花为主的乡土植物有山桃、锦带花、蔷薇和丁香;观果为主的乡土植物主要有山楂、核桃、金银木、风箱果。由此可见,蔷薇科植物在公园中应用较多,调查中共有4种,占总调查树种的17.39%;红瑞木作为四季有景的植物,虽然不如白杄等常绿植物高大,但是红色的枝条在北京冬天缺少景观的季节赏心悦目,极具观赏价值;元宝枫的观赏价值也很高,在城市公园经常被用作景观树;国槐、白蜡、栾树、毛白杨、旱柳、馒头柳等适用于庭荫树种,也常用于行道树,并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白杄、油松等常绿针叶植物树形优美,四季有景,枝干和针叶观赏价值高,是北方冬季重要的观赏树种。
2.4 乡土植物应用比例
表3显示,区域绿地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数量比例较高,在23.5%~37.5%,其中,防护主导型景观生态林和湿地公园背景绿地的乡土树种应用比例最高,达37.5%;不同类型公园绿地乡土植物的应用数量比例差异较大,口袋公园休息空间绿地乡土植物占比仅11.1%,而城市森林公园疏生林乡土植物占比高达40.0%。由此可见,为体现乡土特色或管理朴实粗放的绿地,大面积种植毛白杨、油松等乡土树种的情况更为常见,而一些面积小且精致,或对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公园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数量相对较少。因而,需要挖掘和培育高品质乡土树种,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2.5 乡土植物的配置形式
调研发现,城市公园的乡土植物种植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且多为中高型落叶乔木,这些乔木大多身形高大,枝叶繁茂,以观叶为主,且多为庭荫树和行道树,在城市公园中多数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和大量灌木做搭配,应用数量居中或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