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山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作者: 谭淑娟 刘美玲 刘淑超 李苗 吴晞 史红文
摘要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绿地中植物群落的景观和生态功能,从物种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物种来源、群落植被类型及群落垂直结构等方面对武汉市中山公园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68科123属179种,共记录到木本植物(不包含灌木绿篱、色块)4 981株,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数量比为7∶10,乡土木本植物指数为0.52,杉科植物数量最多。植物群落植被类型数量最多的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次之,最少的是草坪。群落垂直结构是以乔灌草结构为主导的复层群落结构。中山公园植物群落符合拟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趋势,群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总体良好,但需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减少重复密植的种植方式,同时增加乡土植物的应用,发挥本地群落优势,并优化群落结构,发掘公园文化底蕴,培育植物景观特色。
关键词 中山公园;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群落结构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6-009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2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Zhongshan Park,Wuhan City
TAN Shu-juan,LIU Mei-ling,LIU Shu-chao et al
(Wuh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Wuhan,Hubei 430081)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exert th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urban parks,the plant community in Zhongshan Park of Wuhan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es composition,community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species source,community vegetation type and community vertical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79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in 123 genera and 68 families,and a total of 4 981 woody plants (excluding shrub hedges and color blocks) were recorded in the park,with a ratio of 7∶10 to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plants,and a native woody plant index of 0.52.The number of Taxodiaceae plants is the largest.The largest number of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plant community was the evergreen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followed by the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and the least was the lawn.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the structure of trees,shrubs and grass.The plant community in Zhongshan Park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quasi-natural plant community,and th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community are generally good.However,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nrich plant species,reduce the planting method of repeated dense planting,increase the application of native plants,take advantage of the local community,optimize community structure,explor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ark and cultiv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 landscape.
Key words Zhongshan Park;Park green space;Plant communities;Community structure
城市公园中的植物群落是在考虑城市气候、地形、土壤和构筑物等各项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模仿自然群落而形成的具有更好观赏性的人工植物群落[1]。人工植物群落作为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单元,既对增加城市绿地景观丰富度有重要作用,又是展现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公园绿地中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包括群落的植被类型、物种来源、物种多样性和垂直结构等方面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重视[3-5],同时强调近自然群落的构建及乡土植物的运用[6]。武汉市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并提出建设千园之城,打造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的目标[7],而多样的植物种类和稳定的群落结构是创建生态园林的根本[8]。笔者对武汉市中山公园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分析了不同功能分区的植物群落组成和景观特色,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旨在为武汉市中山公园的群落构建和群落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公园绿地的景观质量,助力武汉实现创建公园城市的目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带[9]。中山公园位于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始建于1910年,既是国家级重点公园,又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公园占地面积32.8万m2,绿化覆盖率高达93%[10]。根据功能不同,分为前、中、后3个区域,前区是中西合璧式的园林景观区,中区是现代化的休闲文化区,后区是游乐项目丰富的生态游乐区(图1)。
1.2 研究方法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对中山公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目前大多数城市公园植物群落调查采用的是典型样地法[11-13],即对调查范围内植物群落设置样方,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统计,结果只反映样方内情况。但是城市绿地中人工植物群落与野外的自然植物群落不同,其群落分布以人为主观设计为主,其群落的大小差别较大,难以统一样方的面积,且群落内的植物分布并不是完全均匀随机的[14],因此,典型样方法在人工群落调查中具有一定局限性。该人工植物群落调查以植物景观单元为调查单位,对公园内所有木本植物(不包含绿篱和色块)进行每木检尺调查,记录植物名称、位置、树高、胸径(地径)、盖度、生长势等数据,绿篱、色块和地被植物统计植物名称、位置、高度、面积等数据。相对于典型样地法调查,该调查数据能更准确地反映公园群落情况。调查时中山公园局部位置正在施工改造,该调查数据只反映调查期间的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种类组成
该调查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79种,隶属于68科123属。其中,被子植物62科112属164种,裸子植物6科11属15种,暂未发现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应用种类较多,占总种数的91.6%。该调查共记录到木本植物(不包含灌木绿篱、色块)共计4 981株,其中被子植物共3 754株,占总数的75.4%;裸子植物共1 227株,占总数的24.6%。在记录的4 981株木本植物中,数量较多的科有杉科、木樨科、蔷薇科和樟科(图2),其中杉科占总数的21.6%。
2.2 植物群落外貌特征
植物生活型是植物因长期适应一定的综合生境条件而表现在外貌上的生长类型。根据植物生活型分类,将调查到的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乔木有37科58属78种,灌木有32科51属78种,草本有18科22属23种。在记录到的4 981株木本植物中,乔木4 018株,灌木963株(不包含灌木绿篱和色块)。乔木主要为池杉、樟和棕榈等,灌木主要为琼花、紫叶李和紫薇等,建成绿篱和色块的灌木主要为红叶石楠、红檵木和杜鹃等,草本地被主要为麦冬、红花酢浆草和天堂草等(表1)。
在记录到的4 981株木本植物中,常绿植物2 061株,落叶植物2 920株,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数量比为7∶10,落叶植物相对较多,主要是由于公园内有多处大面积的池杉、落羽杉和水杉林,以及园区多采用二球悬铃木作为行道树。常绿植物共有28科58属66种,落叶植物共有39科62属91种,落叶植物的种类更为丰富,园内的秋色叶植物种类繁多,如枫香、重阳木,红枫等,季相变化明显。
2.3 植物群落物种来源组成
乡土植物是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适应性的植物。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公园植物群落中乡土植物共59种,外来植物共120种(表2),外来植物多于乡土植物。乡土植物主要有樟、桂花、水杉、紫薇、蜡梅、麦冬等,外来植物主要有池杉、二球悬铃木、落羽杉、紫叶李、红花酢浆草、天堂草等。在记录到的4 981株木本植物中,乡土植物2 599株,外来植物2 382株。中山公园乡土木本植物指数为0.52,尚未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中“本地木本植物指数”≥0.8的要求[15]。
2.4 植物群落植被类型
依据《中国植被》植物群落植被类型划分标准[16],并参照人工植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和各层优势种情况,将中山公园内86个植物群落划分为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草坪7种植被类型。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公园植物群落植被类型比例最高的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次之,最少的是草坪(图3)。
武汉市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17],中山公园的植被虽然是人工群落,但受气候和土壤环境影响,仍保留地域性植被特征。公园的人工群落植被类型分布主要受功能划分的影响,植物的种类配置与公园的功能作用相结合,在营造近自然群落的同时满足游客的活动需求(表3)。
2.5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18]。中山公园的植物群落依据垂直结构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单层型群落模式和复层型群落模式。单层型群落模式主要有乔木型、草坪型;复层型群落模式分为乔草型、乔灌型、灌草型、乔灌草型。中山公园植物群落是以乔灌草结构为主导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图4)。复层结构模式层次丰富,景观效果佳,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土壤等自然条件,群落相对稳定,单层以乔木或者灌木为主的植物群落不利于群落的生长发育,易发生病虫害[19]。
3 结论与建议
武汉市中山公园是典型的人工植物群落,由于公园历史悠久,园内植物群落种类较丰富,植被高大,覆盖率高,群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总体良好。公园内杉科植物使用比例高,其中池杉的数量最多。公园内群落配置与功能相结合,以池杉为主的针叶林群落在丰富景观效果的同时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感,成为中山公园植物群落的一大特色。
全园的落叶植物数量和种类比常绿植物更丰富,季相变化明显,景观效果良好。中山公园的外来植物种类远多于乡土植物,乡土木本植物指数为0.52。全园植物群落植被类型比例最高的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次之。群落结构以乔灌草的复层结构为主,其群落结构特征基本符合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拟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趋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