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新自然主义长效花境植物选择策略研究
作者: 甘海涛 官政婧
摘要 在多学科综合及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自然主义种植因其成本低、稳定性强、生态效益高等显著优势,逐渐成为现代城市植物景观的主流趋势,在全面提升城市绿地空间景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分析了彼耶特·奥多夫(Piet Oudolf)和詹姆斯·希契莫夫(James Hitchmough)2位植物设计师在植物选择与品种搭配上所体现的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设计理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50种深圳花境常用植物品种从观赏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11种适宜的植物品种用于花境设计,以期为今后深圳花境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与技术指导。
关键词 景观设计;花境;新自然主义种植;AHP;深圳
中图分类号 S68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6-011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25
Research on Planting Strategy for Neo-naturalistic Long-lasting Flower Borders in Shenzhen
GAN Hai-tao, GUAN Zheng-jing
(Shenzhen Hope Design Co., Ltd.,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disciplinary synthe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o-naturalistic plant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western urban plant landscape due to it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f low cost, strong stability and high ecological efficienc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prehensively upgrading the landscape quality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esidents’ living environ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neo-naturalistic ecological planting design concepts of Piet Oudolf and James Hitchmough,in terms of plant selection and variety matching, and uses AHP to evaluate 50 plant varieties commonly used in Shenzhen flower landscape from the aspects of ornamental,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economy.11 suitable speci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flower border, hoping to provide new design ideas and technical guidance for Shenzhen flower border desig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Flower border;Neo-naturalistic planting;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Shenzhen
花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造景形式,通过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1],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生态景观效果,顺应了现代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审美趋势,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绿色空间品质,因此在城市景观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当前的花境设计大多缺乏生态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忽略植物生长特性,为追求短期效果大量使用时花,使花境失去自然趣味的同时增加了建设成本。投入高、养护难、续期短等缺点成为花境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研究新自然主义种植的设计理念,并对深圳花境常用植物品种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色彩概念,选择适宜的种植形式及植物品种,从而为新自然主义种植在深圳的应用提供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市域范围113°46′~114°37′E,22°27′~22°52′N,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夏短冬,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3.3 ℃,最低平均气温15.7 ℃,最高平均气温29.0 ℃;年降水量1 932.9 mm,全年86%的雨量出现在4—9月汛期。春季天气多变,盛行偏东风;夏季长达180余d,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秋冬季节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2]。市区范围内拟定一处场地作为试验田并均分为4个模块,种植区域光照条件良好,夏季平均日照时长>9 h,基本处于全日照环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阅读,探究新自然主义种植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并结合以往深圳落地项目的经验总结,整理出深圳市常用花境植物品种。
1.2.2 数据分析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花境植物综合评价体系,利用Yaahp软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通过加权计算得到植物品种的综合评价得分,并根据公式CEI=S/S0×100%计算得出综合评价等级,其中CEI表示综合评价等级,S表示综合评价得分,S0表示各项指标的最高分与对应权重的乘积和。
2 新自然主义种植
2.1 新自然主义种植理念及发展
新自然主义生态草本植物种植设计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将草本植物以拟自然化的形式组合形成有机且稳定发展的群落式种植设计[3]。它通过模拟自然群落特征,崇尚植物自然式的生长方式,强调将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本土和非本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机组合,从而营造出一个稳定、复杂、便于管理的植物群落,实现群落的自我更替并长期保持观赏效果。
19世纪,威廉·罗宾逊(William Robinson)提出的自然主义种植设计思想是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的起源,他引入野生园艺理念,其“自然式”种植的思想被认为是植物种植设计的一场革命[4]。20世纪,英国园艺家贝丝·查托(Beth Chatto)“因地制宜”的理论及其对非本土草本植物的应用扩宽了园艺师的思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的发展。
追求植物“野性”的新多年生植物运动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领头人彼耶特·奥多夫(Piet Oudolf)的眼中,植物的形态及结构特征在植物选择中与植物的色彩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植物枯败后留存的茎和果实都是可供观赏的重要元素[5]。21世纪后,随着美学、生态学、园艺学和景观设计学理念的融合交叉,新自然主义种植的理念应运而生。其基于生态学原理,旨在将草本植物以拟自然化的形式组合,最终形成有机且稳定发展的群落。詹姆斯·希契莫夫(James Hitchmough)作为核心人物,其独特之处在于综合美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哲学去理解和分析如何进行植物群落设计,并成功营建和管理稳定持久的植物景观[6],以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景观种植设计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种植设计的主流趋势。
2.2 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手法探究
当前城市植物景观设计普遍存在2种倾向:一是为寻求短期达到艳丽景象而过度运用时令花卉,营造昙花一现的植物景观;二是忽视植物自然生态习性,盲目追求长期繁花盛开的效果。因此,正确认识植物群落中各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相互间的影响与联系,是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手法的基本原理。在众多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理念的研究与实践中,以詹姆斯·希契莫夫和皮耶特·奥多夫2位设计师最为著名。
2.2.1 詹姆斯·希契莫夫(James Hitchmough)及种子混播法。
James Hitchmough是英国知名生态景观学者,他擅长从美学与生态学理论相融合的视角,通过严谨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实现稳定持久的植物群落景观的构建和管理。他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多来源于世界各地的草原及草甸,并不拘泥于本地的植物品种,他认为如果可以通过大量的试验以达到人为的设计并控制物种入侵等因素,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外来物种可表现出更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7]。James Hitchmough的设计手法通常被称为种子混播法,即根据场地自然环境,选择相适应的植物品种,并将它们的种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播种,最终建立极具视觉吸引力,且能保持长期观赏效应的多年生生态草本植物群落[8]。
2.2.2 皮耶特·奥多夫(Piet Oudolf)及层次混植法。
在荷兰著名景观设计师Piet Oudolf眼中,检验一个花园是否真正美好的标准不在于花期时如何盛开,而在于花园凋零时如何动容[9]。他欣赏植物群落在四季变化中所体现的繁荣与衰败,观察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所展现出的不同形态,以此作为设计依据,通过植物的空间组合以及不同植物的花期序列组合形成一种动态、视觉效果不断变化的植物群落[10]。在他设计的花境中,植物随时间流逝所产生变化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丰富体验,同时引起人与植物景观的情感共鸣,正如他所说:“我所有的工作就是尝试创造出天然的自然植物,我最大的灵感就是自然,这并不是复制自然,而是给人一种自然的感觉[11]”。
根据使用功能,Piet Oudolf将植物分为基底植物(matrix plants)、填充植物(scater plants)、骨架植物(primary plants)3类[12]。基底植物作为花境的背景,选用的植物品种大多具有低矮、生命周期长、生长稳定、色彩柔和等特点,一些生长缓慢的小型观赏草或蔓性植物是理想的选择,它们蓬松且长期稳定的形态能有效遮挡裸露土壤,使花境保持结构清晰。填充植物一般选择生长期较短的植物,不需要太多的生长空间,能够随意播撒在植物群落中,当植物开花时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13],体现群落的季候变化。骨架植物作为核心,其直线状的形态给花境提供清晰的竖向线条,在场地中承担支撑、引导的角色,即使在冬季植株衰败后,干枯的茎干和宿存的果实仍能成为花境的亮点。
3 新自然主义种植在深圳市的应用研究
3.1 设计方法
从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形式上针对花境设计提出了野花组合的设计构想。野花组合是指在掌握草本花卉观赏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将其种子混配、播种后创造出的类自然界草甸的人工群落,根据种子比例的不同分为3类,即纯野花组合、以野花为主的组合和以草坪为主体的组合[14]。
通过查阅文献[15]和案例研究,了解到野花组合通常有种子混播、斑块混种和自由分布混种3种施工方式,在对以往项目落地经验进行总结(图1)并分析相关案例(图2、图3)后,发现这3种实施方法均有一定优劣势(表1)。
对花境的视觉美观性、长期稳定性及施工维护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决定选择斑块混种和自由分布混种2种实施方式营造花境,保证效果可控并降低后期养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