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红瘿蚊发生期各代次成虫的羽化特性研究
作者: 李锋 刘亚佳 刘晓丽 张丽萍 马建国 马超 刘传敬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观察,统计枸杞红瘿蚊各代次成虫的羽化进程、羽化动态,明确了各代次的羽化规律,分析了各代次在羽化量、起始羽化日、羽化高峰(峰值频次及峰值幅度)、羽化间歇期、羽化历期、从羽化观察试验处理开始至起始羽化日的间隔时间和从起始羽化日至羽化高峰经历的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对枸杞红瘿蚊发生为害的相关关系上提出了田间防控及管理策略。
关键词 枸杞红瘿蚊;羽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 S435.6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6-012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29
Study on Ecl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the Ooccurrence Period of Jaapiella sp.
LI Feng LIU Ya-jia2, LIU Xiao-li1 et al
(1.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Yinchuan, Ningxia 750002;2.College of Scienc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
Key word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 under controllable conditions, the emergence process and emergence dynamics of the adult Jaapiella sp. were counted, the emergence law of each generation was defined, and the differences of each generation in emergence amount, initial emergence day, peak emergence(frequency and amplitude), emergence interval, emergence duration, interval time from emergence observation test to initial emergence day and from initial emergence day to emergence peak were analyzed. Field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Jaapiella sp..
Key words Jaapiella sp.;Feathering;Law
在为害枸杞的害虫中,枸杞红瘿蚊[1](Jaapiella sp.)[2]以幼虫期为害致使花蕾畸形膨大,直接造成果实发育异常,形成灯笼状虫瘿,不能正常开花结果[3]。由于其个体小,为害方式特殊,为害过程隐蔽,习性和栖境多样,成为国内各大枸杞主产区为害最严重、最难防治的害虫。枸杞红瘿蚊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发生[3],严重时甚至造成绝产,对枸杞生产形成了严重威胁[4],又被称为“枸杞癌症”。枸杞红瘿蚊于1970年发现于宁夏野生枸杞,1972年青海省格尔木地区建设兵团的枸杞严重受此虫危害,使当年产量损失60%[5];1985年宁夏几个国有农场大面积严重发生,银川芦花台农场枸杞红瘿蚊暴发成灾,受害面积占总面积的60%[6];新疆精河县枸杞产区于1994年始见红瘿蚊发生,至2000年受害面积迅速扩大至总面积的74%,全县产量损失在30%以上[7]。多年来,其发生区域和为害面积逐年增加,至今已蔓延至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各省枸杞产区[8],成为我国枸杞生产中重发、频发的主要成灾害虫,危害日趋严重,给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9]。由于枸杞红瘿蚊幼虫的发育、化蛹分别在花蕾与土壤2个隐蔽场所进行,大部分发育期幼虫虫体藏匿不外露,防治中难以触及,整个生育期仅以成虫期短暂暴露,因此,成虫期及初羽化成虫被作为重要的防控时期和防控对象。而枸杞红瘿蚊成虫一年发生6代,各代的发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尤以越冬代和第1代发生最严重。随着枸杞红瘿蚊为害范围的扩大和为害程度的加重,生产上相继采用化学、农艺、物理等多种防控方法。但由于对各代次成虫的羽化特性和发生规律缺乏研究和了解,给各种防控措施的使用带来了局限。由于其暴发成灾的机制不清,生产者在防治中又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常造成投入大、防效差及不应有的浪费,因此,生产中一旦枸杞红瘿蚊大面积发生,即难以控制。枸杞红瘿蚊各代次羽化规律的观察和描述作为一项基础研究,可以为及时、准确、适时的监测和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然而,关于枸杞红瘿蚊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生、为害和防治等方面,生物学特性虽有研宄,但未就成虫各代次羽化特性开展研究,仍不足以支撑相关防治需求。
羽化是枸杞红瘿蚊进入成虫期前所经历的重要生物学阶段。因此,笔者根据枸杞红瘿蚊发生特点,研究枸杞红瘿蚊成虫各代次羽化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和室外观察,对枸杞红瘿蚊主要发生世代的羽化进程、羽化动态及历期进行探讨,以掌握成虫田间发生规律,提高防控精准性。对羽化影响因子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枸杞红瘿蚊低碳、高效、生态可持续防控及枸杞树体栽培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80目筛盘、培养皿、塑料保鲜盒、保鲜膜、细沙、网罩等。
1.2 供试虫源
越冬代蛹:供试虫源采自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上渠枸杞种植基地,位于105°06′31″E、37°29′49″N。品种为宁杞1号,树行南北走向,行距2.8 m、株距1.0 m。选上年枸杞红瘿蚊发生危害严重的枸杞田块,随机选10棵树,取枸杞树冠垂直覆盖区下40 cm×40 cm、3 cm深的土壤,带回淘洗得到红瘿蚊蛹,将淘洗出的枸杞红瘿蚊蛹集中饲养于培养皿(高3 cm,直径15 cm)内,培养皿底铺约2 cm厚的细沙土,于室温(17~26 ℃)、相对湿度30%~40%条件下饲养。
第1代至第5代蛹:供试虫源采自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新华村枸杞种植基地,106°07′12″E、38°38′23″N。品种为宁杞1号、宁杞4号,树行南北走向,行距3 m、株距1 m。于5月上旬第1代红瘿蚊幼虫为害期开始至9月枸杞秋果收获结束,每一代在田间采集形态相似、大小相近的受害畸形虫瘿花蕾,每一代受害畸形虫瘿花蕾的采集量至少200枚,视各代田间实际发生情况可以多采。采集当日尽快带回室内,用刀片从边缘轻轻剥开,放置于塑料保鲜盒内(长30 cm、宽20 cm、高20 cm),盒底部铺设3 cm厚沙土,用纱网将盒口封住,以便虫瘿内的幼虫老熟后自行掉落爬入沙土中结茧化蛹。花蕾内的枸杞红瘿蚊幼虫入土化蛹后清除花蕾,以幼虫化的蛹进行试验准备。于室温(17~26 ℃)、相对湿度30%~40%条件下饲养。
1.3 试验方法
定时观察培养皿和塑料保鲜盒内枸杞红瘿蚊成虫羽化情况,自越冬代蛹及第5代蛹第1头成虫羽化开始,每日09:00定时调查记录1次羽化量,每日调查时间相差不超过30 min,逐日记录羽化量,持续观察羽化行为。调查后将培养皿内枸杞红瘿蚊成虫清出,确保下一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统计分析各代次羽化进程、羽化动态及历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红瘿蚊越冬代成虫羽化动态
枸杞红瘿蚊越冬代成虫羽化动态见图1。越冬代成虫起始羽化日为3月31日,终止羽化日为4月17日,全程一直未间断,每日均有羽化成虫,羽化历期为18 d。期间有3个明显的高峰,分别是4月1日、4月8日、4月12日。其中,第二个高峰为4月8日,距起始羽化日3月31日为9 d,第一个高峰与第二个高峰的间隔期是7 d,第二个高峰与第三个高峰的间隔期是4 d。总羽化率在4月7日达29%,距起始羽化日8 d;1 d后的4月8日即达53%,羽化量超过50%,距起始羽化日9 d。
2.2 枸杞红瘿蚊第1代成虫羽化动态
枸杞红瘿蚊第1代成虫羽化动态见图2。起始羽化日为5月29日。从5月17日羽化观察试验处理开始至9月17日羽化结束,全程历经123 d。其中,从5月17日羽化观察试验处理开始至起始羽化日5月29日,历经13 d;从起始羽化日5月29日至终止羽化日9月17日,第1代成虫全程羽化历期为111 d。
第1代成虫羽化全程共分3个阶段,即第一次羽化阶段、羽化停滞阶段、第二次羽化阶段。以第一次羽化阶段的高峰为最高峰,羽化量最大。
第一次羽化阶段:从5月17日至6月12日,共27 d,为枸杞红瘿蚊第1代成虫第一次羽化阶段。起始羽化日是在试验处理开始(5月17日)后的第13天即5月29日,在第15天即5月31日达到第一个羽化高峰,单日羽化量高达1 500头,这也是第1代成虫羽化量的最高峰,距起始羽化日(5月29日)为3 d,占第1代成虫总羽化量的49%。之后,羽化量迅速降低,在试验处理开始后的第27天即6月12日降至0,羽化历期15 d。第1代成虫的第一次羽化阶段羽化量非常集中。
羽化停滞阶段:自6月13日至7月22日,共39 d,为枸杞红瘿蚊第1代成虫羽化停滞期,一直未出现羽化成虫。
第二次羽化阶段:枸杞红瘿蚊第1代成虫第二次羽化阶段自7月22日至9月17日,总羽化历期为57 d;第二次开始羽化的日期(7月22日)距起始羽化日(5月29日)为55 d。第二次羽化阶段的羽化历期比第一次羽化长42 d,但第二次羽化阶段的全部羽化量(单日羽化量最高为33头)远不及第一次。总体来看,2次羽化阶段的时间和数量为前高后低,前短后长,前集中后分散。
2.3 枸杞红瘿蚊第2代成虫羽化动态
枸杞红瘿蚊第2代成虫羽化动态见图3。起始羽化日6月24日。从6月14日第2代成虫羽化观察试验处理开始至9月18日羽化结束,全程历经97 d。其中,从6月14日第2代成虫羽化观察试验处理开始至起始羽化日6月24日,历经10 d;从起始羽化日6月24日至羽化终止羽化日9月18日,全程羽化历期为87 d。
第2代成虫羽化全程共分3个阶段,包括3个明显的羽化高峰,即第一次羽化阶段(第一个羽化高峰)、羽化停滞阶段、第二次羽化阶段(包含第二个羽化高峰和第三个羽化高峰)。3个羽化高峰的羽化量均较大。
第一次羽化阶段(第一个羽化高峰):第2代枸杞红瘿蚊成虫起始羽化日是在试验处理开始(6月14日)后的第10天即6月24日;在试验处理开始后第13天即6月27日达到第一个羽化高峰,单日羽化量高达450头(在第2代枸杞红瘿蚊成虫单日羽化量中处于第二),距起始羽化日(6月24日)3 d;在第15天即6月29日,累计羽化量达到第2代总羽化量的30%,距起始羽化日(6月24日)为6 d;至6月30日羽化停滞,距起始羽化日6月24日为7 d,即为第一次羽化阶段的羽化历期。第一次羽化阶段的羽化量占第2代总羽化量的31%。在第一次羽化阶段中,截至6月25日的累计羽化量占第一次羽化阶段全部羽化量的18%,出现在起始羽化日后第2天;截至6月26日的累计羽化量占第一次羽化阶段全部羽化量的45%,出现在起始羽化日后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