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境遇与实施路向
作者: 房正宏 洪天然 吴龙龙摘要 皖北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土地面积约占安徽省的1/3,其高质量发展对于安徽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进入新时代,皖北乡村振兴既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无疑,乡村要振兴,文化为引领。要实现皖北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不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为皖北乡村振兴“铸魂”。为此,一要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巩固皖北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二要依托皖北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三要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共建共治。
关键词 皖北乡村;文化振兴;机遇挑战;实施路向
中图分类号 G127;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6-024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54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Direction of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rn Anhui
FANG Zheng-hong, HONG Tian-ran, WU Long-long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37)
Abstract Northern Anhui has a larg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a land area of almost one-third of Anhui Province, and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Anhui Province. Entering a new era,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rn Anhui has ushered in both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challenges. Undoubtedly,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requires culture as a guiding for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 northern Anhui, it is necessary to prosper the rural culture, constantly rejuvenate the new atmosphere of rur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and “cast the soul”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 northern Anhui, to this end, first, we must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and 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posi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Anhui; second, we should rely on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northern Anhui to develop rural cultural industries;third,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al talents and promote rural co-construction and co-governance.
Key words Rural areas in northern Anhui;Cultural revitalizat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mplementation direction
我国广大农村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生发之地。中华农业文明特别是乡村文化源远流长,构成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也需要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要振兴、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离不开文化的“润心”与“铸魂”。所以,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推动传统的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助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在促进广袤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真正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鉴于此,贯彻党的二十大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皖北文化振兴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并服务于安徽文化强省战略,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皖北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机遇
较早记载“皖北”一词的文献,据查是南宋史学家罗泌所撰《路史》,其中载有“古巢伯国,吴灭之。故巢城在皖北六东,故有夏水,非卫巢”。近世文献典籍中出现的“皖北”一词,作为特定的区域名称应源于清代康熙九年(1670年)所置庐凤道(驻凤阳府)。新中国成立后,皖北的行政管辖范围历经数次调整才相对稳定下来。当前所说的皖北,其行政区划主要包括淮北、亳州、阜阳、宿州、蚌埠、淮南6个省辖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皖北拥有广袤的农村及众多的农村居民,同时亦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与资源。农业人口众多可能会成为乡村振兴的掣肘,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又为推动乡村振兴准备了天然的优越条件,从而为皖北的乡村文化振兴带来良好机遇。
1.1 国家政策支持保障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予以全面推进,并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党中央及国家多个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措施,积极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早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随后,又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部署。2022月3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2],其基本原则之一是“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指示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2023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并进行指导。在省级层面,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各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本省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动本省的乡村振兴工作。2018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政府编制并于同年5月发布了《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上述实施意见和规划,不仅对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予以贯彻落实,同时,还对加强安徽的文化建设、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等进行了具体安排。可见,推动乡村振兴是国家政策支持与保障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推动皖北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大有可为且必须为的一项事业。
1.2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皖北乡村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性文化形态,是皖北乡村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积淀,记录并反映了皖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关于生产生活的认识与实践成果,承担着教化民众、传播知识、规范行为等社会功能。皖北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与变迁中,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一,皖北地区诞生了一批传奇的历史人物。皖北不仅是管子、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嵇康等名人的故乡,而且,大禹治水、管鲍之交、陈胜吴广起义等历史故事代代相传,一代圣哲管子、老子、庄子等的思想更是熠熠生辉。其二,在历史遗迹遗存方面,距今约7 000年的蚌埠双墩文化遗址,所发掘的陶器底刻画等,被学术界认为是我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还出土了造型优美的陶面人像;距今6 000~4 500年的遗址村落,较为典型的有定远县侯家寨、蒙城县尉迟寺,以及亳县傅庄、萧县花家寺等遗址显现了淮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所达到的文明水平;还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隋唐大运河遗址、临涣古城墙遗址等,它们均无声地记录着皖北的历史变迁。其三,皖北地区“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在国务院已经公布的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安徽省共有99项、皖北地区有33项;而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已公布的6批共60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皖北6市拥有18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宿州市和蚌埠市的泗州戏,蚌埠市、凤台县和颍上县的花鼓灯,亳州市的二夹弦,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埇桥马戏,五河民歌,阜阳剪纸,华佗五禽戏,黄岗柳编,老子传说,临泉杂技,亳州晰扬掌等,涉及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曲艺杂技、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皖北乡村文化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四,皖北各地拥有众多革命遗址及富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早在1928年“四·九”起义后阜阳就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而且,作为淮海战役的主要战场,皖北在解放战争时期还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址遗迹。据2012年安徽省革命遗址普查数据,全省共有革命遗址3 318个,其中皖北6市有711个,占全省总数的21%[3]。另据不完全统计,皖北革命遗址中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3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7个,领导干部教育基地10个[4]。这些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愈来愈突显其教育引领价值,使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日益浸润人心。
1.3 文化产业前景广阔
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与路径[5]。鉴于此,安徽省积极引导相关的市场主体注入传统文化要素以增加市场竞争力,推进形成经济与文化双赢、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多赢的良性循环格局。近年来,亳州着力打造北关老街、宿州加强时村老街建设、颍上县推出管仲老街、濉溪镇积极推进打造濉溪古城等,均表明皖北各地注重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将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激发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1.3.1
发展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及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意见》还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餐饮购物、体育娱乐、旅游休闲服务,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提质升级。2023年7月,国家文旅部、中国银行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表明将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断推动乡村文旅发展。
1.3.2
可依托皖北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2023年6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15条红色研学线路中,皖北地区拥有3条,涉及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濉溪县)、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宿州市烈士陵园、涡阳县辉山红色景区、谯城区皖北红色纪念园、亳州大型国防教育综合基地、新四军淮上行署纪念馆、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等共11处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地。这说明,皖北地区具有打造高水平、有品牌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明显优势,这为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