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商业化转型与农村青年返乡就业:一种机会空间的方法
作者: 李凤梅 刘丹彤
摘要 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应对城市低端岗位不足从而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商业化转型是推动农村青年返乡就业的有效途径。机会空间是在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利用的时空环境。农业商业化转型与农村青年返乡就业的机会空间取决于两组因素:第一组是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可达性的地理因素,第二组是包括个体差异、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社会因素。针对地理因素,应当将促进当地农业价值链作为创造体面就业的引擎;针对社会因素,政策应纠正多个层面的不平等以增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
关键词 农业商业化;农村青年;返乡就业;机会空间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6-024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55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Transition and Rural Youth Returning to Hometown for Employment:An Opportunity Space Approach
LI Feng-mei LIU Dan-to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2.School of Marxism,Heilongjiang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500)
Abstract The return of rural youth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arantee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and it is also an objective need to deal with the shortage of low-end jobs in the c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rmers.The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return of rural youth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Opportunity space is the spatio-temporal environment that may be utilized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a certain goal. The opportunity space for the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return of rural youth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 depends on two sets of factors:the first is geographical,including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market accessibility,and the second is social,includ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social relation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 the case of geographic factors,the promot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should be used as an engine for decent job creation; in the case of social factors,policies should redress multidimensional inequalit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Key words Agriculture commercialization;Rural youth;Returning to hometown for employment;Opportunity space
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面临确保粮食安全与农村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从目前的77亿增至97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将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俄乌战争和新冷战兴起也在影响着世界粮食的生产与销售,导致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加剧,影响全球粮食安全。我国70%的粮食需求由国内生产来满足,其余部分依赖进口。但是因为世贸组织贸易规则的设定是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一旦某些假设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国内就会产生粮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粮食安全在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大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充足的农业从业人口,然而,30多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是以人口和经济活动日益集中在特定空间的形式出现的。具体表现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务工,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收入水平,进而造成了农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人是第一生产力。在2023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农村青年作为乡村振兴人才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实现其返乡就业,是解决当前乡村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农村青年返乡就业也是应对城市低端岗位不足从而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应当看到,农村青年的职业抱负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由于缺乏可持续、有保障的生计手段,不稳定的生计途径只是偶尔能够实现农村青年渴望的生活方式和短期的生活目标,异地非农就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青年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由于缺乏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农村青年在城市里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低技能的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低端岗位的数量日渐相对不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意味着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更加依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是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必然会导致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而对低端岗位的需求减少。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许多传统低技能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这种替代性技术的发展,也会使得低技能的劳动岗位日渐减少。而且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预测、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等方面的决策。这种智能化决策降低了对人工干预和监控的需求,从而减少了一些低端岗位的存在价值。另外,产业升级和转型往往伴随着产业链的高端化,企业逐渐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转移,这要求员工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低端岗位在产业链高端化过程中也可能会逐渐被淘汰或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上升,一些传统产业在国内的生产成本逐渐增加。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越南、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转移,这也导致一些低端岗位不再在我国的城市中创造就业机会。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对就业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中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更多的人力需求集中在高端岗位,而低端岗位的需求则相对较少。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的城市低端岗位不足,必然导致一部分农村青年失去了城市就业机会。因此,创造条件推动农村青年返乡就业,有助于解决他们在城市里经济机会有限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商业化转型是推动农村青年返乡就业的有效途径。农业商业化是指农业生产以市场交易为生产目的,整个产业体系较完备,农业服务部门健全,在一定组织规模下进行的现代化、集约化生产,包括产品商品化、 生产集约化、组织规模化、产业商业化[2]。大多数试图让农村青年返乡参与农业生产的政策和计划,本质上都是立足于通过与当地经济的结合,挖掘农业价值链的潜力,促进当地农业的商业化,让市场为穷人服务,实现农业生产体系从“以生存为导向”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变。在传统农业地区,由于农民生计资本较为缺乏,难以加大对土地、改良种子和肥料等方面的投入,灌溉设施不够健全,加之农民获得风险管理、技术和技能等专门知识的机会不足,往往只能采用小农户农业生产方式,难以实现雇佣劳动等规模经营,农业服务经济和非农业经济也必然严重不足,导致能够提供的经济资源很少。因此,农村青年可能就会选择离开当地,前往城市或农业商业化发达的其他地区寻找工作机会。然而在商业化发展良好的农村地区,成功的商业化不仅会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家庭收入,还成为加快农业结构转型步伐的催化剂。农业商业化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尽管农业生产仍然很重要,但它只是经济中的一小部分。除了对农场有薪劳动力的更大需求外,还有非农就业和自营职业的机会。农业商业化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业的发展,农村青年可以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等工作,将农产品转化为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或实体市场进行销售。而且随着农业商业化的深入,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需求日益增加,农村青年可以提供农业服务与咨询,如农业保险、农业金融、农业市场信息分析等,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此外,农业商业化需要完善的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农村青年还可以从事农产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工作,或者成为农业供应链的管理者,负责协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除了以上非农就业机会外,农业商业化也为农村青年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市场需求,创办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面对商业化的“热带地区”涌现出来的经济机会,那么核心问题就变成了:具备哪些因素才能充分实现农业商业化?哪些农村青年能够利用农业商业化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他们如何采取措施与高度商业化的当地经济互动?笔者的论点是,在期望、设计和实施方面,推动农村青年返乡就业的政策和方案必须明确考虑农村青年所处的高度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现实,以及年轻人自身的多样性。基于这个论点,笔者在下文提出“机会空间”这一概念,以深入了解在特定农村环境中影响农业商业化转型和农村青年返乡就业的因素。目前学界多是研究农业保险商业化[3-4]、农业金融商业化[5-6],或农村青年外出就业[7-8]、非农就业[9-10],专门针对农业商业化[2,11]或农村青年返乡就业的研究很少。该研究运用“机会空间”的分析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二者的理解,同时也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1 机会空间分析框架
根据《古今汉语词典》《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韦氏美语学习词典》《朗文高阶英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等词典的定义,“机会”是利于做某事或实现某个目标的时空环境或条件,“空间”是区域或范围。在研究农业和农村青年发展问题上的“机会空间”分析视角,最初来源于Painter等[12]提出的“行动空间”概念,“具体到西非成千上万农村居民的行动,行动空间描述了个人在努力生存和改善生活的过程中利用和处理的机会和制约因素(包括当地和远方的)的地理组合和分布情况”。在借鉴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Sumberg等[13]首次使用“机会空间”这一概念,“用来描述年轻人在试图建立独立生活时可能利用的或多或少可行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并且指出“年轻人的机会空间取决于以下因素:全球、国家和地区因素,包括制度、政策和需求;地点;以及社会和文化规范”。“个人成功利用特定机会空间的能力取决于以下因素:获得关键资源的能力;来自社会关系和网络的支持;信息、知识和技能;态度(例如对风险和旅行的态度);想象力、警觉性和机敏性以及能够明智地利用机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