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智慧农业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讨

作者: 熊俊涛 葛晓月 周承卓 江欣璟 李晨瑜 黄佳琪 秦钰贤

我国高校智慧农业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探讨0

摘要 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角度出发,围绕国家智慧农业发展情况、高校农业现代化开设的相关课程、智慧农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法的对比分析。根据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最后使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专业建设路径,从而给出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建设思路,以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为我国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5)06-0274-09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6.062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Orientation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China—Tak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jor as an Example

XIONG Jun-tao GE Xiao-yue2,ZHOU Cheng-zhuo1 et al

(1.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2.Hef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efei,Anhui 230011)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jor,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mart agriculture,related courses offered by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universiti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the graduate training mode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echnology i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positioning and training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jor in China was proposed.Finally,CiteSpace scientific knowledge graph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ath,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ideas of 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jor in China were propose,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s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form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in China.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mode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将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在首位,尽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为了更好地支撑农业强国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对新农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加快专业、学科、行业、领域的融合[1]。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在新农科背景下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如何规划在农业高校研究生阶段培养人才目标及定位是农业高校能否有效培养新农科背景下符合社会需求新型人才的关键。笔者对比了国内外智慧农业相关领域发展与课程建设情况,并通过CiteSpace科学文献计量分析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建设机制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思路和对策建议,最后预测该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旨在为农业高校智慧农业类人才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1.1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概况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简称农信)是一门涉及农业工程、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在现代农业背景下响应国家“新农科”号召,集合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及研究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1.2 国内高校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开设情况

2016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农业硕士调整为包括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内的8个领域,于2017年起全国高校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统一按照调整后的领域开始招生和培养工作[2]。据统计,全国先后共有103所大学开设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专业人才的研究学习方向包括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应用以及管理等[3]。该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双导师制,并开设该专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为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该专业开设课程一般包括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工程数学与应用等专业必修课,同时开设的选修课程包括农业联网技术与工程、智慧农业、工程测试技术、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分析等专业选修课,其中涵盖农业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门课程,为专业人才提供相当广泛的研习发展方向,以便培养出能够独立从事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3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理念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同时具备农业信息技术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农业基本技术等各项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的应用型人才。新农科建设研讨会提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现有的农业专业水平,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专业,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硕士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精英人才,在地方农业建设中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所需的知农爱农型人才,是各个农业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4]。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作为顺应“新农科”而开设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也应践行其要求与准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给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启迪、实践机会和实现自我能力提升的发展空间。

2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索

2.1 国内外智慧农业技术发展领域建设情况对比——以中美对比为例

美国高校农业专业领域开设广泛,许多大学都拥有智慧农业相关的学科大类,如农业工程、精准农业、农业数据科学等。一些智慧农业类专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包括康奈尔大学智慧农业研究所、阿肯色州立大学数字农业研究所、明尼苏达大学农业机器人实验室和爱荷华州立大学智慧农业技术中心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美国高校专业多为大类设置,少有详细专业细分。下文通过分析中美农业发展情况、中美智慧农业领域发展情况与美国高校相关课程开设情况,探究美国智慧农业发展对国内人才培养的启示。

2.1.1 美国农业发展模式。

美国农业资源丰富,同时其农业发展机械化、规模化、企业化优势明显。在技术支撑的背景下,美国农业推广工作由赠地学院与各级政府合作开展,赠地学院在美国农业推广中发挥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作用[5]。此外,美国20世纪开展的农业教育推广运动不仅刺激了农民接受农业教育的需求,还为青少年提供了校外实践机会,培养其农业生产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人才。美国政府还在2014年制定的新农业法中提出要对州立农学院与私人公司的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以及诉讼过程中的豁免保护。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美国农业部2023—2026年科学与研究战略:培养科学创新》,提出要加速技术创新和实践。当资金、人才、技术一起涌入农业行业时,该行业必然会得到高速且稳定的发展。

2.1.2 中国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按照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等,可分为4种模式;一是主要特征为小生产无规模、农业生产手工化、农业组织个体化的小农经济模式;二是主要特征为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组织集体化的集体经济农业模式;三是主要特征为农业生产工业化、农业组织集团化的国有经济农业模式;四是中央经济农业模式。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业应大力发展生产机械化、工业化的第2、3种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劳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现有农村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占比高达34.4%,农村妇女约占农村劳动力的70.0%。我国农业面临生产力增长乏力、生产经营规模小、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主要挑战。单位劳动力管理土地面积不到发达国家的3%,“谁来种地”以及“怎样种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2.1.3 中美智慧农业建设发展情况对比。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应运而生,世界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4.0时代迈进[6]。从农业场景视角,智慧农业可分为智慧牧业、智慧渔业、智慧种植以及农产品市场分析等;从技术视角,智慧农业可以分为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物联网、区块链和生物信息学等。在城镇化水平提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失去人口红利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目标,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数据化,提高生产效率和收益,还能利用自然资源,并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同时能够加强农民与资本的联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转型升级。

2.1.4 美国高校相关课程开设情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