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
作者: 何修国摘要 二十大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部署,学界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展开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缺少从已脱贫县这一特殊地理场域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审视。以六安市裕安区为研究样本,剖析其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中存在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文化建设、政府治理等方面问题与差距,提出要在推动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促进生态扶贫与生态宜居、进文化扶贫与乡风文明、党建扶贫与科学治理、“两不愁三保障”与生活富裕的等方面两手抓、两手硬的主张,从而探索出推进县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二十大;县域视角;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1-027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1.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Effective Connection Path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ounty Areas—Taking Yu’an District of Lu’an City to Practice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pirit as an Example
HE Xiu-guo
(Lu’an City Yu’an District Party School, Lu’an, Anhui 237000)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made arrangement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carried out a lo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strategies from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field of the counties that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Taking Yu’an District of Lu’an City as a research s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gap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ultural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the two strategies.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dustrial prosperity, promote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logical livability, promote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civilization, party build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cientific governance. Thu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alistic path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unty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ounty perspec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Effective connection
作者简介 何修国(1975—),男,安徽六安人,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从事社会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1-13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各级党校系统都要把党的声音、二十大精神学习好、传达好、运用好,这是当前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作为县域基层党校必须坚决贯彻上级部门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积极发挥党校系统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和工作优势,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路径,把脱贫帮扶与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牢抓实抓出成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贫困治理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不可规避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将脱贫攻坚上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1],通过一系列超常规的战略举措与制度供给,成功实现了在2020年底让9 899万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历史性任务,这为全球的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转换,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在已脱贫县设立5年过渡期的制度设计,旨在防范由于扶贫政策与资源“断供”诱发的已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的“断崖效应”。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两条底线任务之一。
随着我国贫困治理进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的历史方位,学界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价值理念、目标追求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这是二者实现有效衔接的理论和现实基础[3]。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其战略思想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和内在的必然联系[4]。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两大战略在治理目标、主体与对象、政策与制度、瞄准逻辑方面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5]。脱贫攻坚的紧迫性较强,而乡村振兴具有长期性[6]。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点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与生活质量等方面[7-8]。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政策有效衔接方面存在治理体系转换难[9]、规划衔接不足[10]、覆盖主体扩展难[11]、脱贫与返贫并存[12]、要素保障能力不强等瓶颈制约[1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构建包括从顶层到基层的全方位巩固机制、贫困与非贫困统筹的全领域拓展机制以及从防贫到振兴的全过程接续机制[14]。 此外,还有学者从生态环境保护[15]、电子商务[16]、乡村教育[17]、金融扶贫[18]等角度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进行了有益探索。
从研究成果看,学者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多聚焦在两大战略衔接原因、逻辑关系、机制保障、现实困境、实现路径、重点领域等[19],缺少基于已脱贫县这一特殊地理场域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审视。然而,县一级政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县域脱贫攻坚为整体性观察中国减贫道路及其经验提供了绝佳视角[20]。同时,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实现县域内农民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究其本质,是县域振兴。因此,从已脱贫县这一县域视角审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六安市裕安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
2.1 产业发展情况距产业兴旺存在差距 从裕安区范围看,很多乡村受自然条件约束,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发展水平较低,茶叶、油茶、皖西白鹅等特色主导产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基地,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较短,加工转化率偏低,附加值不高,品牌效应不突出。加之广大农户经营的种植业规模小、周期长、见效慢,养殖业风险大、价格波动快等因素,产业增收到产业兴旺任务艰巨。
2.2 人居环境状况与生态宜居存在差距 脱贫攻坚期内裕安区加大了对贫困村、“双基”薄弱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但对非贫困村关注相对较少,“双基”短板仍然存在,部分村庄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尤其是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投入不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有待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等目标任务完成还有一定差距。此外,基础设施建后的管护机制还未健全,突出表现在农村通村公路、人畜安全饮水、水利灌溉、渠系配套等基础设施管理维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资金、人员保障不到位,不少乡村地区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护、损毁快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2.3 基层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存在差距 一是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裕安区是劳务输出大县,乡土人才匮乏,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同时也导致部分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的问题。二是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不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广场、农村多功能活动室等阵地建设有待加强,尚未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三是对裕安区独有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还不够充分,在文明乡风培育、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建设、乡村文明程度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2.4 政府管理机制与治理有效存在差距 从裕安区人口结构与分布来看,2020年底,其常住人口为92.33万人,户籍人口105.05万人,乡村人口占比50.01%,城镇人口占比49.99%。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制度设计导致的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农村精英纷纷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致使农村老龄化、低龄化现象严重,乡村治理面临着党组织领导“悬浮化”、群众参与“被动化”、治理人才“断层化”等诸多困境,这对实现“治理有效”的村民自治还具有较大差距。
2.5 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富裕存在差距 对于已脱贫户而言,借助于脱贫攻坚期间政府强“外力扶持”,大力扶贫资源与政策向贫困户倾斜,导致部分群众产生了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双重依赖”,其脱贫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与已脱贫人口生活富裕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差距。此外,无论是已脱贫农户还是普通群众,其发展现状、资源禀赋与涵盖农村教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治理等多重内容的生活富裕目标大相径庭。
3 六安市裕安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3.1 推动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产业旺、乡村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3.1.1 将特色产业的培育作为重要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一产规模小、二产企业少、三产服务缺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力弱等现实问题。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茶叶、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等传统特色产业。在原有产业基础上,鼓励群众发展小而优、小而有特色的户内产业,不断提升各项产业规模和质量。此外,要突出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创建工作,发挥产业园区在产业要素积聚、功能布局、配套设施、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将裕安区打造成为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