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的特征与保护实践

作者: 孔维府 于岩 孙少君 李兴佐

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的特征与保护实践0

摘要 介绍了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概况,阐述了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的特征,包括历史、种质和生物物种资源、风土适应性、活态生产技艺、梨文化、沙地-古树景观及政策、科技、产品开发、管理和销售等方面,提出了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莱阳古梨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中图分类号 S6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029-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0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 of Ancient Pear Tree Group in Laiy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KONG Wei-fu1,YU Yan1,SUN Shao-jun2 et al

(1.Yantai Institute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670;2.Laiyang Pear Industry Association, Laiyang,Shandong 2652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the ancient pear tree cluster system in Laiyang, Shandong, and elaborat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pear tree cluster system in Laiyang, Shandong, including history, germplasm and biological species resources, adaptability to local conditions, living production techniques, pear culture, sand ancient tree landscape.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technology,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sales,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 ancient pear tree cluster system in Laiyang, Shandong are proposed.

Key words Laiyang ancient pear tree;Agriculture heritage;Conservation practice

作者简介 孔维府(1978—),男,河北沧州人,教授,博士,从事食品科学、果品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1-28

莱阳古梨树群位于胶东半岛中部盆地的五龙河畔的油沙地上,古树群核心区是以照旺庄镇为核心的周边19个村庄。种植历史悠久的古梨树群是河畔沙地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闲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古梨树群极富代表性的果树类农业文化遗产。梨农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充分利用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形成重要的农耕技艺和文化遗产,并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管理组织和模式,保护着古梨树群的活态景观和文化价值。笔者对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的概况、特征及保护进行了探讨。

1 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概况

莱阳位于胶东半岛中部盆地,由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汇于莱阳五龙峡口后而成胶东地区第一大河流——五龙河。在五龙河与清水河、富水河围合区域,以照旺庄镇为核心的19个村中连片的古梨树群系统于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唯一以“古”字命名的项目。有文献报道,照旺庄镇芦儿港村“梨树王”已380 a,由于积年风沙,主干被埋入地下[1]。2012年,莱阳贡梨园由国家文物局授牌使用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成为山东省首个、国内第2个正式被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认可的古树园[2]。在认定的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共有11项以“古”命名项目,包括枣树4项、茶树3项、梨树2项、香榧和桑树各1项(表1)。

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生长在河畔沙地,树龄400 a以上的老梨树680株,200~400 a树龄1.5万余株,占该镇莱阳梨总数的18.9%[3]。有些古梨树的根系暴露出来,而有些部分主干全部被埋,形成古梨树虬枝盘绕、形态万千的独特景观。同时蕴含丰富的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创新发展的典范,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振奋民族创造精神的活态博物馆[4],对研究胶东农耕文化、梨树生产技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的特征

2.1 悠久历史

莱阳梨,亦称茌梨,因产地在莱阳而得名。莱阳梨是胶东名果中的“长者”,据考证,历史已有300余年[5]。1935年版《莱阳县志》“茌梨,莱梨名驰南北,为果品中上品者指此,相传邑人于茌平得来”。清康熙《莱阳县志》记载:“梨有香水平桑铁皮诸种”,但并未提及茌梨。而20世纪30年代《茌平县志》“并无此梨记载”。1912年,日本人恩田铁尼将其引入日本,并在《果树栽培学》中称为慈梨。自此,莱阳梨有“茌梨”和“慈梨”2种表述[6]。因为莱阳梨极脆,落地可碎,也被称为瓷梨。茌梨、慈梨或瓷梨叫法莫衷一是,但是都指生长在这个核心区的古梨树上所长、与地名莱阳紧密一体的典型的地理标志品种。

2.2 多样的梨种质和生物物种资源

梨树是落叶果树,原生于我国的东方梨约14种,其中白梨、砂梨、秋子梨、杜梨和豆梨均原产于我国。很多梨古树群树龄老、数量大,是我国农民在当地特定风土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栽培实践,人为保留下来优势的优异品种。莱阳古梨树群中茌梨占所有品种株数的85%以上,其次是香水梨约占10%,其余品种约占5%[7]。而且由于气候风土条件适宜梨生长,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模式引进种植的秋月、新高等新品种也迅速发展。

莱阳梨农历代管理梨树,在古梨树间隙采用间作套种方式,种植豌豆、芋头、油菜、韭菜、大葱、大蒜、菠菜、花菜、生菜、豌豆、豇豆等蔬菜,以及草莓、莱胡参、花生等经济作物并进行适当轮作,或放养鹅、鸡、鸭等。此外,油沙地上长有黄背草、狗尾草、马唐、鹅观草、知风草、山菊、刺儿菜、地丁、毛茛等草本植物及野生食用菌类,还生有燕子、仓鸡、百灵、黄雀、鼠类、蛇、蜥蜴、蟾蜍、青蛙、蟋蟀、蛴螬、蜜蜂、土元等野生动物,依托古梨树群形成独特的生物群落。

2.3 风土适应性

莱阳古梨树群生长的五龙河畔的油沙地是由上游冲下而淤积的细沙,含大量云母屑和腐殖质,土质松散,通透性好,对光的反射性极强,为梨树营造了良好的立地环境(图1),使得古梨树得以延生数百年,品质卓越并获得广泛声誉。莱阳古梨树群与黄河中下游鸭梨古梨树群、黄河故道砀山酥梨一样,都是河流冲积沙土地造就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8]

五龙河畔的古梨树条带状、斑块状种植营造形成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古梨树群起到了重要的防风固沙、蓄水保墒作用,与五龙河畔的沙土地、生物群落构建起良性的共生共促生态屏障和体系。而莱阳梨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发现更多风土适宜特性和优势[9]。依据莱阳梨品质将古梨园划片,如芦儿港村“梨树王”东南高沙丘片、北芦口村大屋片、机井片和河套片等。

2.4 独特的活态生产技艺

莱阳梨农在古梨树生产管理过程中形成很多独特的品种保护农艺措施,一直沿用并不断创新。包括嫁接、掐花儿和大梨吊枝等。如作为嫁接技术活化石的莱阳古梨树仍在进行老枝嫁接,即在古梨树内堂“见缝插针”进行老枝嫁接,使古梨树持续枝繁叶茂[8];为防止大梨压断树枝而进行吊枝,并跟进发展而进行工程化吊枝,保障了古梨树持续焕发生机。而莱阳古梨树群管理中,具独特性的是掐花儿。掐花儿,也称切萼,即在花凋谢后14~21 d时,将梨幼果萼端切至接近果核位置。掐花儿技艺使得莱阳梨人为形成较大面积机械伤,随着生长而形成萼洼处明显锈斑,也改变了梨本身的形状,形成莱阳梨固有的典型特点,让莱阳梨成为公认的外观[8](图2)。这些传统生产工艺措施多为劳动技术密集工作,费时费工,莱阳梨农在传承这些活态技艺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2.5 丰富多彩的梨文化

几百年来,梨乡人在长期种植梨树、欣赏梨花、加工和食用梨果,以及利用梨树中,形成一系列梨文化。1950年春天,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故事片《农家乐》在照旺庄镇西陶漳村拍摄。莱阳1991年创办第一届“梨花节”,2009年创办“梨文化节”,两节已经成为梨乡人,尤其是莱阳梨核心产地——照旺庄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关键词”。2014和2016年“莱阳梨传说”“莱阳慈梨膏制作技艺”获得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照旺庄镇被授予“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梨树是长寿之树,且生长缓慢而质地致密,梨乡人以梨木为雕刻材料,广泛应用于刻制印刷雕版、印章和工艺品等。民国县志记载:“梨产蚬河和陶漳河沿岸……木可供雕刻”,今天仍有很多梨木雕刻作品。而胶东地区很多家庭使用的“面磕子”(一种面制品的模子)也多用梨木雕刻,使用多年后泛着红色油光,尽显雕工精美,现已列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6 震撼的沙地-古树景观

莱阳古梨树多就坡就陇种植,稀植大冠,树形开张,有些古树主干被沙土掩埋只留2个、3个或4个大主枝如虬龙盘绕,有些古树立地沙土被风吹走露出古树基部嫁接加粗部如洪钟巨钮,也有梨农为保持古树健康生长,利用根蘖进行枝接-桥接形成榕树状(图3),古梨树各具风姿,春夏秋冬风景各异,蔚为壮观。

莱阳古梨树生长在沙地环境,有些地方风沙层不断加厚,部分古梨树的茎干被埋深1~3 m;有的古梨树根茎及根系被暴露在地表面,常年风沙、干旱环境,形成莱阳梨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生命印象。春秋季节,脚踩软沙漫步古梨园,犹如置身巨型盆景园,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农耕文化。

3 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的保护实践

莱阳梨品质优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梨农累世耕耘形成古梨树园,形成了村庄梨农—河畔沙丘—古树生物系统群落和独特宏大的文化景观,在世代耕耘过程中积蓄了成套的传统农艺和深厚的农业文化。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莱阳古梨树管理中很多农艺措施也需要整理挖掘和延续,如树盘内种植藠头和韭菜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图4)。

3.1 政策引领,完善规划和制度建设

莱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保护和发展好莱阳古梨树群系统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历史责任,并对比开展了大量工作。以“万亩古梨,魅力梨乡”的总体定位为依托,按照“一核引领、农旅一体、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为基础、生态为依托、文旅为引擎,打造“智慧集约型农旅一体化产业集群”的齐鲁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2021年,烟台市出台《莱阳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莱阳市编制《莱阳梨产业发展规划》,从深化产业链条,开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方面明确提出支持发展莱阳梨产业,极大促进莱阳梨产业发展。莱阳梨产业协会组织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进行古梨树挂牌宣传认领,技术提升品质并进行统一包装宣传,提高古树梨附加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