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魏斌 马玉堂
摘要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旨在研究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和关键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政府引导不足、旅游产品单一、乡村形象和品质不高等。认为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应该注重文化、生态和社区参与,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推动、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形象、促进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耦合发展。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11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Northwest Minority Areas
WEI Bin, MA Yu-ta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30)
Abstract 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farmers’ life,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northwest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ethnic area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key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in northwest ethnic areas of China, and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this area are rich, but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uch as insufficient government guidance, single tourism products, rural image and quality is not high.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 northwest ethnic area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ure, ecology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guidance and promo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image of rural tourism, and promote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rural economy.
Key words Northwest minority area;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pat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 2021—2022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项目(2022-ZLXM-06);甘肃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2023ZD002);甘肃省2023年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2023CXZX-188)。
作者简介 魏斌(1999—),男,甘肃通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治理。*通信作者,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民族宗教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27;修回日期 2023-03-23
我国西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我国乡村旅游是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1]。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旅游反贫困措施,以及我国实施的旅游扶贫政策,有利于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2]。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寻找一条适合西北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分析了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关键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从文化、生态和社区参与3个方面,探讨了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策引导、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等关键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形象,促进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融合等可行性建议,以期为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 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西北民族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中国乡村旅游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图1)。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西部民族地区共有10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另有2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有470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全国1 372个项目(不含子项)的34%[3]。综合考虑国内旅游者的出游次数和停留时间等因素,2021年东部地区占据了51.44%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西部地区占据了24.47%,中部地区占据了21.57%,而东北地区仅占2.52%。东部地区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是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和旅游市场营销的重点目标区,西部等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旅游客源市场占比依旧有较大差距(图2)。
其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逐渐壮大,成为重要的旅游形态之一。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地域偏远和西北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西北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突出,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
其次,旅游产品单一。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大多数旅游项目都以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为主要卖点,缺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第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管理不到位,政策措施落地不易[4]。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相对不足,政府管理不到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导致旅游资源浪费和乡村旅游发展不规范。
第四,文化传承面临困境。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较为丰富,但在现代市场的冲击下,文化传承面临巨大困境,加上文化保护意识普遍不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存在很大问题。
因此,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制定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2 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分析
2.1 文化路径
西北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这些特色是其乡村旅游文化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文化路径。
首先,西北民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其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些遗产包括古代文明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名山大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等,例如在青海、四川和西藏等地, 《格萨尔》作为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仍以说唱和歌舞的形式广泛流传, 传达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情怀[5],这些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注重保护这些历史和文化遗产,将其融入旅游产品中。
其次,民族文化是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不同民族拥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如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这些民族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产品和节庆活动等形式向游客展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和参与度。
最后,自然环境也是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发展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拥有壮观的自然景观,如祁连山、昆仑山、天山、青海湖等,这些景观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推出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体验。
西北民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是其乡村旅游文化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注重保护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生态品质,从而推动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路径
生态路径也是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例如:甘肃朗木寺仙境、新疆喀纳斯湖、银川沙湖等,则更是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6]。在生态路径上,需注重保护本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旅游产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和旅游素质。
首先,需要加强本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西北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但已受到人类活动破坏。因此,需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旅游产品设计中,需注重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特色旅游产品[6]。例如,可以推广徒步、骑行、野营等户外旅游活动,鼓励游客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最后,在营销和宣传方面,需加强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品牌,旅游精品是指高知名度、高品位、内涵丰富、吸引力强、有轰动效应的拳头(或称名牌)旅游产品[7]。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例如,可在旅游线路中加入环保宣传和教育内容,让游客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生态旅游品牌,提高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赢。
2.3 社区参与路径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农户及农业社区的生计转型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8]。社区参与路径是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社区参与路径上,需强化社区参与意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