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
作者: 祁营 林向义 戚迪明 郑晓云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具有逻辑一致的可能,但地方本科高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存在失调现象,两者之间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数量不匹配,学生就业能力与乡村基层实际需求错位,无法有效满足未来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体现为构建“三融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企业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地方本科高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产业新活力。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本提升
中图分类号 S-01;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6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Realistic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QI Ying1,2, LIN Xiang-yi, QI Di-ming et al
(1.Business School of Quzhou University,Quzhou, Zhejiang324000;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
Abstract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during the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the focus of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 demand has logical consistent, but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alent supply and rural talent demand imbalance phenomenon,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prominent, supply and demand quantity mismatch, student employment ability and the rural grassroots actual demand dislocation problem, can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demand of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of the futur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reflec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integration and three modernizati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local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provide high-quality public services and cultivate the “soil” of talent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i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rural human capital;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stimulate the new vitality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Human capital promotion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SCG143);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五度’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研究”;浙江省社科专项“村集体经济对山区26县乡村共同富裕的促进机制与推进策略研究”;衢州学院第四届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JXCGPY202307)。
作者简介 祁营(1986—),女,辽宁辽阳人,讲师,在读博士,从事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19;修回日期 2023-1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通过高质量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持续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瓶颈。乡村人才短缺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的工作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必须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青年人才引向乡村创业就业,才能不断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
1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本是人类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决定要素,人力资本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获得的技能会形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初始条件与学习基础[1]。在公共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早期投资;为使之前的投资效益达到最大化,必须进行追加投资;对于人力资本的后期干预投资策略来说,非认知技能应该是投资的重点[2]。马克思把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看作一种需要投入进而才会有产出的资本,并指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能力的高低程度直接相关,劳动能力的高低程度与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程度、知识经验积累直接相关。201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要求高校发挥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高校扎根地方办学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另一方面,提升农民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乡镇政府一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缓解乡村人才短缺,为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性强的范例和实践路径。地方本科高校能根据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将地方本科高校的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地方发展所需的校地合作新路径和新平台,通过校地实效性常态互动,培养学生扎根乡村的情感,会让地方本科高校更多的人才留在乡村发展。二是通过走进乡村,提升学生认知实践和参与乡村建设的能力。在校地-地校不断耦合递升培养进程中,将乡村实践案例纳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乡村实践,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将乡村资源融入地方本科高校实习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改善人才培养条件。三是为乡村提供更为精准的培训课程。立足地方实际需要,全方位构建基层治理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适合不同群体成长的培训体系,因地制宜地提供培训内容,满足乡村各类人才学习需求。在培训的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课程可根据培训对象的时间灵活安排,可以安排在周末、农闲时节,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等农民合适的时间。同时,由于教与学都在本地,教师和学员间的日常联系也能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2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构建
2.1 地方本科高校的独特定位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整体结构中占有战略性地位,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作为地方高校,其发展既具有一般高校共性的定位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定位特征。就一般高校的共性特征而言,地方本科高校同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但与一般高校不同的是,地方本科高校独特定位在于其地方性。地方本科高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办学资源来源于地方,也就是说其办学主体为地方政府,而非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办学资金来源、办学场地、办学设施投入及日常运行保障均由所在地方政府财政来负责;二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有强烈的地方指向,即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从学科专业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等均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部分地方高校提出“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就建什么样的平台”。同时,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嵌入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如衢州学院把培养满足地方企业发展需求、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优化提升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工业机器人等紧贴数字化产业的新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实训、研发、创新创业”一体的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链断裂、适用性人才缺失的难题。
2.2 高校与地方供需分析
2.2.1 地方本科高校的供给分析。地方本科高校的需求主要是办学资源,从校内与校外两个层面来分析,校内办学资源主要是学校办学的场地、办学设施以及日常经费的保障,其核心主要是办学的经费资源,构成了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核心需求。校外层面主要指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社会资源,比如企业、行业资源,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了实践、实习机会,也给人才培养的最终出口即就业奠定了现实基础。地方本科高校对地方的供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才的供给,这是地方高校最重要的供给之一,因为其存在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向地方产业和行业供给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其天然使命[4]。其次是科技资源的供给,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第二大职能,因此地方高校一般是地方科研资源中心,其科技资源的供给主要包括教师科研成果的供给,即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再次是教师资源,教师本身作为科研成果产出者、地方发展所需的核心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如衢州学院设立企业博士创新站,由1名博士领衔一个师生服务团队,帮助企业攻关一个难题,就是典型的高校高素质教师资源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