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作者: 刘洋 王新惠 肖龙泉

摘要 农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等培养具有农业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结合近些年的实践教学,从农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分析了全日制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以期为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提供经验,提高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乡村振兴;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7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Master Based on Serving Rural Vitalization

LIU Yang,WANG Xin-hui,XIAO Long-quan (College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106)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raining talents for agricultural master’s degree is to cultivate applied high-level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skills in agriculture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application,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The training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technicians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s essential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y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full-time agricultural master’s tal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curriculum setting,tutor tea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links,and suggested some counter measurements,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master’s talents,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talents .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Professional master;Personnel training;Postgraduate education

基金项目 成都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cdjgy2022025)。

作者简介 刘洋(1984—),男,辽宁盖州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3-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从2018年起,成都市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焦工程,在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方面着力聚焦农业智库、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村(社区)后备干部等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引导、支持和鼓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专业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兴业,以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笔者结合近些年的实践教学,分析了全日制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应对策略,以期提高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1 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的标准逐渐发生了转变,迫切需要兼具扎实理论知识和过硬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2015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对照改革任务书,落实改革举措,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认证、实践基地建设、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模式创新等。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加快完善专业学位体系,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但是,由于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这给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 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清晰,职业性质不明确

由于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起步较晚,部分培养单位在相应配套设置不齐全的情况下也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使得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几乎相同[2]。研究生导师也是带着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2种不同的学生,其指导模式也一模一样。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化倾向严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足,无法达到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导致大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接受的还是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缺乏针对性,毕业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需求。

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学科内涵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研究内容重视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的研究生主要为应用型人才。农学类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以及农业农村发展培养具有农业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进行了准确定位。但是,如何使农业专业硕士培养变得更加“职业性”并不清晰,导致研究生在入学后无法准确定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选题盲目和科研目的不明确的问题[3-4]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来实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我国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不注重基础知识教育以及缺乏课程的多样性。基础知识在人才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支撑,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会不稳固,学生很难有可持续性发展[5]。目前很多高校不注重基础知识、能力的教育,每年跨专业学习的学生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学生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些课程比较熟悉,但是对其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把握较差。这导致在研究生阶段实际操作或者需要用到某些基础知识时,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导致难以应付研究生阶段一些涉及专业知识的问题。此外,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缺乏多样性。我国研究生教育选修课课时数远远少于必修课,同时课程结构分配上专业课较多、基础课较少,难以满足不同生源、不同学科背景研究生的需求[6]。但是,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特别是在农业硕士专业课程上,学生普遍没有将服务“三农”的思想引起重视,没有将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体系中。

2.3 导师队伍建设不足,缺乏职业引路人

作为硕士研究生个人能力开发的向导,导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环节,师资队伍的配置和质量是确保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目前,高校引进的教师长期接受学术型培养模式的教育。校内导师的遴选机制重点考查科研论文发表情况、科研经费是否充足以及主持项目级别等因素,教师缺少去农业相关企业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学术领域,形成的知识结构也更多地倾向于学术导向型[7]。因此,大部分高校导师的学习、工作经历决定了他们更擅长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难以达到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4 实践环节落实难,实践时间相对短

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专业硕士培养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我国农业专业硕士招生数量也猛增。从农业专业硕士实践活动的宗旨来看,要通过企业或者农业基地实践,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产联系起来,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也可以通过企业或者农业基地实践更多地了解农业、更好地服务农业。但是,从目前的实践现状来看,能够进入企业或农业种植基地实践,学生真正参与的实践过程也相对较短,甚至有的学生实习内容与自己研究的课题完全不相关,有的仅是在企业进行简单参观,实践过程中他们很少有机会得到这方面的锻炼。

3 改革与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发展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教育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8]。我国研究生教育正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是很成熟,目前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上述我国研究生专业硕士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采用以下措施。

3.1 明晰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因素,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与具体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工作,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具有很强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高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和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之间的关系,根据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依据地方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符合学校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9]。由于不同高校所处区域的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和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再加上不同高校的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地理位置等差异,这些高校又具备不同的办学特色。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立足实际情况,立足城市发展,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取向。各农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应参考相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用人单位调研等手段,结合行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突出职业导向和特色,注重与行业资格接轨,以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结合学校培养的基本特色、定位、优势以及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合理制定该学科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