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 李东 刘辉燕

摘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叠加资源、市场、政策等多重效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占尽天时、地利条件,同时面临人和困境,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新内涵,指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管理、规划开发、文化创意、生态环保、市场营销5类人才。基于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健全教育培训的机制、构建教育培训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激活教育培训的动力等建议,以建立适应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

关键词 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人才类型;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3-011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3.026

The Training Path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Tal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even the superposition of multiple effects such as resources, market and polici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ok up the “natural time”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faced the dilemma of “talents”. Talents have become the biggest weaknes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w opportunity and conno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n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needed five types of talents, including management talen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alent, cultural creativity tal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marketing talent. Based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example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novating the wa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activating the power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Rural leisure tourism;Talent type;Education and training

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旅游扶贫”的单一经济功能起步,就被民族地区作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产业[1],被赋予多种功能、多重使命,综合效益、多元价值不断显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对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都同步对乡村休闲旅游部署。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等生活服务,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自2017年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以来,连续7年部署和支持乡村休闲旅游。

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在资源、市场、政策等多重效应叠加下,占尽了天时、地利条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2]。但是,发展面临最大的短板是人和,即缺乏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同时,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自身也存在“副本化”严重[3]、乡土文化挖掘不深、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利用不够、乡村风貌城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困境[4]。民族地区乡村抓住党和国家支持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赋予乡村休闲旅游新内涵,以乡村休闲旅游继续带动和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补齐乡村休闲旅游“人才”短板,逐步培养适应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以解“有米无巧妇不熟”之困。

1 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新内涵

1.1 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富集多样

民族地区多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留得最原生最本底,特色民族文化最广泛最深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最直观最生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环境潜力,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地方特点,展示“三农”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的物化成果和精神硕果,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乡村休闲旅游新需求。

第一,民族地区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民族地区乡村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生态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汇成了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蓝海”。第二,民族地区乡村拥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农村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根与魂,民族文化资源禀赋独一无二,多样复杂的自然地域孕育形成“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地域特色,民族村寨与传统民族村落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保护完整,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艺术审美、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在农村保留得最完整、最纯粹、最原生。第三,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展示平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农业示范基地,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巨变的展示窗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1.2 乡村休闲旅游肩负新的使命

《乡村振兴促进法》赋予农业农村生态屏障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历史任务。《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强调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各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休闲旅游涵盖一二三产业、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和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与乡村振兴高度契合,具有资源依赖性强、关联带动性大、跨界融合度好、创业就业带动能力足、联农带农富农效应好等特征。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应坚持乡村五大振兴“大合唱”、城乡融合“一盘棋”、一二三产业融合“一张蓝图”,注入和肩负保护民族地区生态屏障、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内涵和新使命。

第一,乡村休闲旅游是保护生态屏障的首选产业。绿水青山是乡村休闲旅游的“聚宝盆”,乡村休闲旅游是绿水青山的“保护伞”。民族地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居区与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重合融合。绿水青山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乡村休闲旅游要首当其冲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更可持续、更加绿色,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第二,乡村休闲旅游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不二产业。旅游业不仅以“卖风景”为生,更以“卖文化”兴业。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乡村休闲旅游应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3 乡村休闲旅游需求结构升级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变化,提高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需求牵引供给,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旅游占据国内旅游市场重要份额。乡村旅游已上升到大产业的格局,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突破30亿,占据国内旅游人次的半壁江山,预计2025年接待人次达到40亿。第二,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模式升级。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乡村度假休闲体验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产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促进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推动业态、模式、产品、服务和功能提档升级。第三,新冠疫情促使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火爆。跨省、跨市长距离大范围旅游受到冲击,旅游市场呈现近郊游、乡村游特征。

1.4 乡村休闲旅游政策项目密集

伴随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冠疫情持续反复,乡村休闲旅游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民族地区应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利好政策,抓项目、聚产业、促发展,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提档升级、扩容增质。

第一,国家政策项目向乡村休闲旅游聚集。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和规划聚焦乡村旅游产业,农业、林业、草原、水利、村镇、生态等各类旅游示范点,纷纷瞄准民族地区乡村,资金、项目、技术等更多资源将向民族地区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聚集。第二,社会资本向乡村休闲旅游聚集。新冠疫情持续反复使旅游业面临严峻考验。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年)》,支持各地发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旅游企业纷纷瞄准乡村旅游活跃度高的新动向,积极开拓乡村休闲旅游市场。

2 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的人才类型

2.1 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人才

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和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决策部署,整合利用好强农富农惠农、兴旅惠旅强旅政策,需要一批具有大局意识、全局思维、开局魄力,具备管理经验、能力和水平的管理人才。

第一,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起到“火车头”“领头雁”效应,整合农业农村资源,汇聚乡村民智民心,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兴办乡村休闲旅游合作社、壮大乡村休闲旅游集体经济等模式。第二,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作用。坚定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盘活民族地区乡村各种资源,挖掘民族地区乡村多元价值,培育壮大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村集体经济,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发挥乡村休闲旅游联农、带农、富农效应,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旅游富、农民富、农村富。第三,发挥“一体两翼”治理作用。消费者对于友善诚信旅游环境的感知程度往往会超过对旅游项目的外在审美感受[5]。加强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的自治法治德治建设,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营造公平法治的营商环境,加强优良家风家训建设,为消费者提供人文主义的氛围和关怀。

2.2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开发人才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构建起民族地区现代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一项融合业态模式创新、品牌特色塑造、空间优化布局和产业城乡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批具有旅游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等专业知识的规划开发人才,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开发、高质量开发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树立系统观念,强化产业思维,增强品牌意识,把乡村休闲旅游纳入民族地区县域、村庄发展规划,协调好乡村休闲旅游与农民、农业、农村的关系,发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势,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乡村五大振兴相互促进,与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加工制造、第三产业服务商贸互联互通,与土地综合利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族村寨保护开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自治德治法治建设互促互进。第二,坚持特色开发。遵循民族地区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保持民族地区原生态村居风貌,保护民族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体现农村乡土味道,传承好乡土特征、民族特点、地域特色,温暖乡愁,克服雷同化、重复化、低水平化。第三,坚持统筹开发。统筹考虑消费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做好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旅游交通、停车场等设施服务配套,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散得开、出得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