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滨海淡水湿地芦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日变化研究

作者: 陈皓 刘为东 李静 叶思源 江星浩 韩宗珠

盐城滨海淡水湿地芦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日变化研究0

摘要  [目的]探讨盐城滨海淡水湿地芦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方法]以滨海淡水湿地芦苇为研究对象,测定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并与滨海盐沼湿地芦苇进行比较。[结果]盐城滨海淡水湿地芦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U”型。电子传递速率日变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日变化分别呈倒“U”型和“U”型。滨海淡水湿地芦苇净光合速率高于滨海盐沼湿地芦苇,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结论]盐城滨海淡水湿地芦苇相较于滨海盐沼湿地芦苇具有更强的光合固碳能力。

关键词  滨海淡水湿地;芦苇;日变化;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

中图分类号  X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4-007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4.01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Diurn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Yancheng Coastal Freshwater Wetland

CHEN Hao,LIU Wei.dong,LI Jing et al

(Survey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Jiangsu 2100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Yancheng coastal freshwater wetland.[Method]Taking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Yancheng coastal freshwater wet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diurnal changes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coastal freshwater wetland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with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coastal salt marshes.[Result]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transpiration rate and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the coastal freshwater wetland of Yancheng presented a double peak pattern,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showed a "U" pattern.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electron transfer rate had a downward trend as a whole,and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non 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 and actual photochemical quantum efficiency presented an inverted "U" pattern and a "U" pattern,respectively.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coastal freshwater wetlan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astal salt marsh wetland,and it had stronger photosynthetic capacity.[Conclusion]Compared with coastal salt marsh wetlands,Phragmites australis in Yancheng coastal freshwater wetland has stronger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capacity.

Key words  Coastal freshwater wetland;Phragmites australis;Diurnal variation;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应急揭榜挂帅项目(202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22A20558);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LSKJ2022040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美政府间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6YFE0109600);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89503,DD20221775);黄海湿地研究院开放基金项目(20210108)。

作者简介  陈皓(1996—),男,山东日照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滨海湿地植物和碳汇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滨海湿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3-29;修回日期  2023-04-27

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们能把CO2等无机物固定下来参与到生态系统碳循环[1]。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的“探针”,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微观角度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方式[2]。结合植物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可以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典型的禾本科植物,在全球范围广泛分布,能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芦苇作为我国本土优势物种,是湿地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在湿地植物群落竞争中占优势[3]。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湿地芦苇的研究已相对较多[4-5],但多集中于滨海盐沼湿地和内陆河流湖泊淡水湿地,对于滨海淡水湿地芦苇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日变化的研究较少。

盐城滨海淡水湿地靠近南黄海,受汇入滨海湿地的新洋港河流影响,主要为淡水控制区,芦苇群落是该滨海淡水湿地的主要群落类型,在该区域固碳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笔者对盐城滨海淡水湿地芦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研究,并比较其与滨海盐沼湿地高盐度下芦苇的光合固碳能力差异,了解滨海淡水湿地芦苇生理特性,为探究滨海淡水湿地固碳模型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数据支撑和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120°32′30″E,33°35′25″N),周围多分布环境相近的滨海盐沼湿地。该地区临近黄海为典型季风气候,受到大陆和海洋气候的交互影响,年平均气温14.5 ℃;7月温度最高,月平均气温26.0 ℃;1月温度最低,月平均气温5.8 ℃;全年降水较多,雨季较长,年降水量约为1 100 mm。

1.2  试验材料

在芦苇生长旺盛期9月,于江苏盐城滨海淡水湿地芦苇生境内选取自然条件下3株生长状况较为相近且长势良好的芦苇作为试验对象,取其顶端往下成熟完整的第3片叶片进行标记。

1.3  测定方法

2020年9月中旬,选择典型晴天,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系统(LI-COR,USA)进行芦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日动态测定。10:30—16:30每隔1 h测定一次。每个叶片连续测定3次,每次测定采集时间5 min。

仪器测定的光合参数分别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叶绿素荧光参数分别为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电子传递速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因子日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光照强度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变化趋势,上午光照强度已达到较高值,12:30左右达到峰值,光照强度为1 800 μmol/(m2· s)。空气温度与光照强度日变化趋势相近,温度峰值出现在14:30左右,日最高温度为28.01 ℃。相对湿度与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变化趋势相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在14:30左右降至最低,仅为65.07%。相较于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2  光合参数日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滨海淡水湿地芦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型且变化趋势较为相近。整体而言,这3个光合参数在10:30时为最大值,随后略微下降,12:30后开始迅速下降,13:30时到达谷值,此后开始上升至14:30到达峰值,最后随时间不断下降至一天中最小值。

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趋势为双峰型,10:30时为一天中最大值,此后略微下降,整个上午均保持较高值,11:30后下降加快,并在中午维持较低值,13:30后开始上升至14:30到达峰值,接近上午较高值,此后开始不断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趋势为“U”型,10:30至13:30不断下降至一天中最小值,此后持续上升至一天中最大值。

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芦苇电子传递速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10:30时为一天中最大值,10:30—11:30和15:30—16:30下降幅度较大。芦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日变化趋势为倒“U”型,10:30—11:30不断上升,此后略有下降和上升,13:30时为一天中最大值,此后经历迅速下降,并于16:30达到一天中最小值。芦苇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整体呈“U”型变化规律,10:30—11:30下降幅度较大,13:30为一天中最小值,此后开始上升,15:30后上升速率加快,并于16:30达到一天中最大值。

2.4  盐度梯度下芦苇净光合速率对比

滨海淡水湿地芦苇区域水文环境为内陆淡水;滨海盐沼湿地芦苇区域位于新洋港河口附近,水文环境为海水和河水混合。从内陆到河口,盐度明显具有从低到高的天然梯度,而这些区域气候、土壤条件相近,这为滨海湿地芦苇不同盐度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野外原位实验室。该研究选取江星浩等[6]在滨海盐沼湿地所获芦苇净光合速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滨海淡水湿地芦苇净光合速率一天中均高于滨海盐沼湿地芦苇,两者之间一天中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但仍存在一些差别,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型,滨海盐沼湿地芦苇“午休”时间在12:30—13:30,发生明显提前且延长。滨海淡水湿地芦苇日平均净光合速率[15.11 μmol/(m2· s)]大于滨海盐沼湿地[12.01 μmol/(m2· s)]。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