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大国农匠培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祝伟摘要 乡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对乡村人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严峻,急需锻造一批情系“三农”、扎根乡村、振兴产业的高水平乡村人才——大国农匠,以先进理念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基于对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履历信息的分析,阐释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大国农匠的内涵特征及其培育的价值意义,从培育客体、培育主体和培育方案3个方面分析大国农匠培育体系,进而提出大国农匠培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大国农匠;培育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4-024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4.05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Cultivating Great Farmer Craftsman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ZHU 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32)
Abstract Rural talents are the foundation of strengthening and prospering agriculture. Accelerating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rural talents, and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talents are more severe.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high.level rural talents, Great Farmer Craftsman (GFC), who lo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ake root in rural areas and revitalize industries, to guide smallholders to enter the track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advanced concepts and business mode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me information of the winners of the national farmers’ skill competi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FC, and the value of cultivation of GFC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GFC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cultivation object, the cultivation subject and the cultivation plan; then propos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GFC.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Great farmer craftsman;Cultivation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2SJYB1354)。
作者简介 祝伟(1981—),男,吉林吉林人,讲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3-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人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严峻,突出表现在人才引领农业现代化和支撑农业转型升级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育政策和服务有待健全[1-2]。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急需锻造一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大国农匠”,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先进理念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农民富裕幸福、农村繁荣美丽。
1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大国农匠的内涵特征
夫匠者,手巧也。中国历史上,能工巧匠辈出;新时代新征程,不仅需要“大国工匠”,也需要“大国农匠”。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指导开展首届“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评选出种养能手类、创业创新类和农村电商人才类共190名获奖选手。基于对这些获奖选手事迹材料的分析,将大国农匠定义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特色产业等农业全产业链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既包括高素质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乡村能工巧匠中的杰出代表,也包括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高水平农村电商人才。大国农匠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杰出代表,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典范,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先锋。
根据对获奖选手事迹资料的分析,归纳出大国农匠的基本特征:具有热爱农业、关爱农民、关心农村的情怀;综合素养较高,普遍具有1~2项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关注并勇于尝试新技术,追求农产品产量质量双提升;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具有较强的资金投入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组织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延伸农业产业链,辐射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2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大国农匠培育的价值意义
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农业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要求绝对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人均水土资源极为有限,要求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小农经营长期存在,要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农民精神世界,赓续中华农耕文明[3-5]。
培育大国农匠是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首先,大国农匠可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大国农匠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先进理念和经营模式引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规模经营,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赋能小农户嵌入农业产业链,是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有效途径[6-7]。其次,大国农匠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国农匠通过领办农民合作社和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民学习采纳新技术、打造农产品品牌、实现绿色低碳生产,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收益;通过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民从产业链延伸中获得更大收益[8]。再者,大国农匠是促进农村繁荣美丽的重要主体。作为乡村精英,大国农匠是进行乡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其有能力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社会治理;其具有权威性、内生性、公共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乡村建设[9]。
3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大国农匠培育体系分析
3.1 大国农匠培育客体分析
3.1.1
培育对象识别。要构建大国农匠培育体系,首先要有效识别培育对象,以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大国农匠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对象包括高素质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乡村能工巧匠、农民合作社理事长、返乡创业者和农村电商从业者等。对于在乡务农者,重点考察其对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知程度,以评价其是否具备成为大国农匠的潜力。对于返乡创业者,重点考察其对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认知和具体的商业计划或职业规划,以衡量其对从事乡村产业的积极性、执行力和可行性。涉农专业的在校生是大国农匠的重要后备力量,也应被列为培育对象。
3.1.2 培育需求分析。以培育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育服务是提升培育效果的关键。培育需求主要包括: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如良种栽培、特色种养、畜禽防疫、智慧农业等;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如电商技能、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管理、金融知识等;提升学历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成人本专科和中专学历、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专业技术证书等;学习农业项目申报,了解农业相关项目类型、申报条件、申报方法、申请书撰写等;其他方面,如学习文化知识、拓展社会网络、提高自身影响力等。
3.2 大国农匠培育主体分析
3.2.1 培育主体类型。大国农匠培育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多元培育主体的参与。目前可实施大国农匠培育的主体分为公益性培育主体和市场培育主体两大类。前者可细分为行政型(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型(涉农科研院所)、教育型(涉农高等院校、中职院校);后者可细分为产业型(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型(涉农培训机构)。
3.2.2
动力机制分析。培育主体行为是在内驱力和外驱力两种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不同培育主体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存在差异[10]。①行政型。政府对农广校和农技推广机构有明确的年度工作任务,其参与培育的内驱力主要是完成政府制定的教育培训任务、提高声誉和影响力,其外驱力主要是政府的指导方针和激励政策。②科研型。涉农科研院所参与培育的内驱力主要是完成科研项目需求、社会服务需求、提高声誉和影响力,其外驱力来自政府的政策导向。③教育型。涉农院校参与培育的内驱力主要是完成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需求、提高声誉和影响力,其外驱力也来自政府的政策导向。④产业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与农民是产业链上的利益共同体,培育农民可以满足生产技术需求,降低生产或流通成本,提高各方收益,同时也可以提升组织声誉和影响力。⑤企业型。涉农培训机构的内驱力主要是利润最大化,即通过专业化教育培训服务满足培育对象的需求;政府的激励政策对其同样具有驱动作用。
3.3 大国农匠培育方案设计
3.3.1 培育内容。围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对大国农匠的能力需求,分类型、分产业、分等级制定培育标准,设置培育内容。①综合素质类,重点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内容。②技术技能类,重点设置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的应用,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等内容。③经营管理类,重点设置创新创业、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供应链管理、数字经济等内容。
3.3.2 培育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育内容,分类型、分产业采用适宜的培育方法。①综合素质类。运用理论分层讲授法、文化叙事传播法、多维情景体验法和焦点讨论反思法。②技术技能类。在不少于一个生产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探索菜单式学习、线上线下结合、顶岗实训等多种培育方式。③经营管理类。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沙盘演练为主,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员到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实操演练、观摩学习,组织国际交流;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产品展销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