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舒城县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作者: 唐先路 翟年祥

乡村振兴背景下舒城县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0

摘要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后期,农村社会救助面临着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目标和任务,这就需要完善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鉴于此,以六安市舒城县为例,在回顾有关学者在农村社会救助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总结,剖析六安市舒城县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成效以及挑战,进而在资金保障、网络安全、队伍建设、组织参与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社会救助;乡村振兴;舒城县

中图分类号  D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4-0266-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4.06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in Shucheng Coun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NG Xian.lu1,ZHAI Nian.xia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2.Anhui Public Security College,Hefei,Anhui 230031)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later stag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completing the tas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is faced with the goal and task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elative poverty, which requires the improvement of a multi.leve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lly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Shucheng County, Lu’an City,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relevant scholars on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data summary, carefu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effectiveness and challenges of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in Shucheng County, Lu’an City, and then put forwar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in the aspects of financial security, network security, team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Rural social assistance;Rural revitalization;Shucheng County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科类)(YJS.20210027)。

作者简介  唐先路(1997—),女,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通信作者,教授,硕士,从事公共管理、社会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9-04

2021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要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1],并对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各项工作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着力保基本兜底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这对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意义。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创新,六安市在总结推广社会救助“舒城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六安市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案》,推深做实全市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再部署,其作为安徽省唯一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市,推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迈上新台阶。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处于资源整合优化、城乡统筹建设和人员动态管理的过渡期,尚存在供需错位问题,所以学术界从制度建设、法律完善、资金供给等方面对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基于此,贾玉娇等[2]基于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阐释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从文本向实践转化的事实逻辑,探索治理情境中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践图景;金玉[3]提出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要基于宪法维度进行顶层设计,从整体上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刘玉芬[4]通过聚焦菏泽市M区社会救助资金个案分析,深入研究社会救助资金审计监督的协同问题,以完善基层社会救助和政府治理;李怡君[5]基于治理理论等来阐述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合理性,从而推进社会救助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上述学者的研究对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的路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家进入“十四五”时期,社会救助发展将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所以补短板,促进六安市舒城县农村社会救助的改革探索和制度优化迫在眉睫。笔者将农村社会救助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展开分析,通过将农村社会救助的改进机制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期推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的意义

社会救助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制度安排,其通过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健全专项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等多项举措,多方向助力乡村振兴,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1.1  农村社会救助助推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支撑,真正帮助了农民脱贫增收,而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是以农民为主体,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创新救助为辅助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维持农村个体家庭经济稳定,从而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建设奠定根基,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坚持把“输血式”救助和“造血式”解困有机衔接,对有劳动能力和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区别救助政策,对于有劳动力的,通过专项救助,对其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转移就业培训,让困难群体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掌握职业技能,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而对无劳动能力人群中的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使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对困难对象进行基本生活救助也能够为产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此外,对由于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受灾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并助推实现复工复产,助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

1.2  农村社会救助提升生活宜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6],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会救助的改革完善也促进了基本生活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实施农村困难户住房救助政策,落实危房改造和厨改厕改,通过村庄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综合整治和长效运维管理,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另一方面细化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农村社区的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通过“物质+服务”的方式,定期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提供必要的清洗、照料服务,以提升基本服务的可及性,保障基本个人卫生环境;此外生态护林员、卫生保洁员等公益岗的设置,健全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开展环境保护与治理,守护了绿水青山,提升了乡村整体人居环境,也推进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3  农村社会救助培育乡风文明

为了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继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巩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在开展农村社会救助过程中,一方面“党建+社会救助”的工作模式,真正联络了居民情感,传达了社情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做到了解民忧、暖民心,弘扬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传递了人民公仆勇于担当作为、用心服务群众、乐于无私奉献的坚定信仰;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在《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中强调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充分汇聚社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积极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支持各地建设“幸福大院”等社区互助项目,通过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帮扶和保护,宣传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乡村扶贫济困、敬老爱幼等优良传统文化,营造向上向善、孝老爱亲、与邻为善、守望互助的乡村氛围,助力了乡风文明。

1.4  农村社会救助推动治理有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就要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而社会救助是关系民生,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是基层治理中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要把社会救助资源和服务的充分性、公平性和有效供给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和指标[7]。对于当前政府而言,社会救助是善治理念对政府执政的必然要求,也考验着地方政府是否切实履行社会救助职责,所以要不断推进地方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8],此外救助工作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其作为参与社会协同治理多元主体中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以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当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社会救助事业的推动作出贡献。

1.5  农村社会救助兜底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广大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能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衔接生活富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其作为一项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制度,在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通过不断调整社会救助标准,扩大社会救助对象、完善社会救助方式结构等方面,保障其兜底性民生服务体系建设均衡分布并长期稳定运行,以确保低收入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帮助低收入人群形成发展能力,从而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的实践:舒城经验

2.1  六安市舒城县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

六安市舒城县地处安徽省中部,2018年8月,六安市舒城县作为民政部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按照优化社会救助流程、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创新社会救助监督检查机制等试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改革任务,以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增强兜底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四项举措”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力推进社会救助改革进程,创新互助救急模式,打造统筹衔接、政社互补、高效便捷、兜底有力的多层次救助“新格局”。截至2020年11月六安市舒城县完成全部试点任务,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以“五个一”为核心内涵的地方经验,其经验已在全市推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