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青年化对提升村民收入的影响

作者: 邓晓龙

农村基层干部青年化对提升村民收入的影响0

摘要  农村基层干部青年化是大势所趋,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发展的“领头羊”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青年干部则为基层组织提供新鲜血液。为研究农村基层青年干部的富民效应,通过2021年南京农业大学的中国土地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农村基层干部青年率对行政村村民经济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基层干部的青年率的提升可以显著带动行政村村民收入提高,发展集体产业经济和开展村内民主治理活动对村民收入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青年干部在农村发展社区治理上也存在不足,健康的农村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应该是有较大青年基层干部比例的同时兼具一定数量的年长基层干部,实现乡村发展治理的综合全面。

关键词  青年干部;村治主体;村民收入;发展治理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5-024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5.05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Impact of Youth Oriented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on Improving Villagers’ Incom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DENG Xiao-lo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youth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is the general trend.As the leader of rural development,rural grass-roots cadr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ission.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is one of the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young cadres provide fresh blood for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and China land survey data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2021,an econometr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empiric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youth rate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on the economic income of villagers in administrative villa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 of the youth rate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can significantly drive the income of villagers in administrative villag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activities in villages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come of villagers.Young cadres also have deficiencies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The healthy age ratio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should be a large proportion of young grass-roots cadres while a certain number of elderly grass-roots cadres,so a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rur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Key words  Young cadres;Main body of village governance;Villagers’ income;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作者简介  邓晓龙(1998—),男,湖北襄阳人,在读硕士,从事农村社会发展与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4-10

广阔乡村,大有可为。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蓄水池”的关键作用,在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针对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青年人才开发行动,积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引导青年在农业农村领域担当作为,巩固农村基层的发展治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为基层管理的主体,村干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出增效、农民收入增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现今农村基层的治理主体依然存在些许问题,一方面,在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发现,古代选拔乡村干部的要求标准为“强谨(办事强,承上意)”“訾次(物质财力)”“德望”“年长”等项[2],中国传统基层政治人物的产生机制是推荐制度而非选举制度,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村中德高望重、年高辈长的人出任,这便是费孝通所讲的“长老统治”[3],传统的乡村治理一直处于熟人社会、道义政治和金钱政治的乡绅治理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在时代变迁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长年离土离乡,农村空心化程度不断加剧,年轻人口流失传统的农村熟人社会开始向无主体熟人社会转变[4]加之科技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迭代的迅猛,基层干部肩负责任及工作任务的加重,传统的“长老统治”无法再胜任乡村基层治理的职位,乡村的村治主体需要再造,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青年化是大势所趋。那么农村基层干部注入青春涌流后真的可以胜任时代赋予的责任,改善农村发展,提升村民收入吗?

青年始终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有生力量,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5]。综上所述,探究农村基层干部青年率的富民效应,对于把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发展治理,进而为后续农村的集体产业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社区民主自治的开展提供参考。笔者基于2021年南京农业大学开展的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系统实证分析农村基层干部青年率与村民收入之间的逻辑关系。该研究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①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基层干部青年率对于村民收入程度的影响;②通过控制变量发现村集体经营资产及行政村内的民主活动开展对村民收入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扩展的探讨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和农村基层年长干部在村庄治理发展上的特点,一个健康的行政村基层村干部比例并非全面的青年化。

1  理论及案例分析

1.1  职业化对村治主体的新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乡镇政府主导下以行政命令干预村干部的选拔,地方财政确保村干部的工资发放,村干部开始较早的职业化转型[6]。职业化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基层治理上开始向行政化转变,因此对基层干部也就提出新的要求:①上级政策方针的积极响应,以往的农村社区是封闭的,基层村干部主要工作是处理村内的利益民事纠纷及农业生产合作等内部事物,相对而言工作任务较轻,工作量较少,工作难度强度也较低,但村干部行政化以后,国家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增多,村级组织成为国家行政治理的最后一站,村级组织工作不断泛化,近几年例如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扶贫攻坚、人居环境治理、扫黑除恶、乡风文明建设、秸秆禁烧等工作,行政任务及工作量不断加重,对基层村干部的身体素质、个人能力有更高的要求。②治理方式信息化,以往的村务办公大多是面对面的言语沟通交流及纸质化的办公方式,办公门槛较低。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增多导致异地办公需求增加,互联网线上办公成为重要的办公途径,因此对基层村干部的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时代发展敏锐度的把握有更高的要求。③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人民思想觉悟的提升作为国家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对基层干部的服务态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政府为人民,基层的农村社区对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服务态度上也有了新的要求。

1.2  基层青年干部的特点

1.2.1  思想政治素质优秀。当下的基层青年干部大多数都是1980年后出生,这代人自小受到了极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大多数是共青团员或中共党员,基层青年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拥护,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代基层青年干部的成长阶段正处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走向强盛的重要历史时期,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在思想上具有极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2.2  文化素质水平较硬。农村基层青年干部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当下基层对青年干部的选拔也具有学历上的硬性要求,并且这代基层青年干部是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思维上更加广阔活跃,顺应时代的能力更强,更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此外基层青年干部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受传统因素影响较小,他们敢于质疑,也敢于打破常规更乐于创新,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并应用到现实社会中。

1.2.3  更强的可塑性。当代基层青年干部是在快速发展的高强度社会压力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7],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在生活工作上充满积极的追求和向往,敢想敢拼,工作上受世俗影响较小,在工作中更强调公平正义,拥有强烈的社会感和责任感。基层青年干部的显著优势就是年轻,他们拥有更长远的学习时间和发展时间,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身体素质方面,年轻就是资本,虽当下强调健康作息,但基层突发事件多发,加班在所难免,年轻人的身体素质绝对是优势项,面对日益繁重的基层工作任务,身体素质也是重要指标。

1.3  青年基层干部村治优缺点

1.3.1  经济发展方面。优点:青年基层干部经济发展嗅觉敏锐,敢于创新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电商平台等方式发展村内的第二、三产业,促进产业的综合多元化发展。第二、三产业为行政村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来源,显著地提升村民经济收入,实现行政村内“自身造血”长久发展。缺点:对传统农业或社会公益性的基础农业重视不足,敢于创新但也存在年轻冒进的特点,发展步伐过大过快也对村内经济带来一些问题。

1.3.2  社会治理方面。优点:当下农村人口外流严重,行政村内年轻人口多外出务工,村内常住居民多高龄年长。青年基层干部因年龄差距面对年长者态度更加诚恳,服务意识更强,办事积极性更高;其次青年基层干部多为外来人员受地方世俗影响较小,办事处理方面较公正(如案例1)。缺点:青年干部难以融入当地农村社会群体,青年干部作为外来新人和地方村民存在文化差异、言语差异、年龄差距等,在日常相处上存在代沟,行政村内村民对外来青年干部存在质疑缺乏信任感(如案例2)。基层治理由之前依靠情理法力到现在越来越排斥“情理力”而只强调“法”[8],青年基层干部在行政村内民事纠纷处理上过分强调法治易忽视人情社会的特点(如案例3),在农村社会治理上常处于被动局面,难以主动开展社会工作。

案例1:“现在办事容易多了,年轻人说话就是直接,简单易懂不给我们打“官腔”,也没什么官架子,我上次去村委会办事人家还先给我倒茶水让我边喝水边等,一声声阿姨喊的我都不好意思了。家里那口子年龄高了每年都要信息采集,家里小孩也不在家我眼神不好又不会玩智能机,村里的小L(村里的青年干部)每年都拿自己手机来家里帮我们弄的”(来自一位六十多岁农村妇女的访谈记录)。

案例2:S同志是在苏北挂职的青年驻村干部,身为苏南人的他常常因为不会当地方言,在走访基层的言语交流过程中“乌龙事件”不断,饮食习惯偏甜偏清淡的他也和当地饮食不对付,当地村民性格多热情豪迈粗犷,因为S同志大学毕业不久加上自身性格特点较内向含蓄,村民对于这个年轻内向的外来干部只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