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 贺登科 何蒲明 李祥
摘要 利用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平均效应、动态效应,并探讨了其机制。结果表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此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但在短期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存在滞后效应,而在长期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效果逐年增强,其效果主要是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式取得。
关键词 中部崛起战略;农民种粮积极性;双重差分法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6-022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6.05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Rising Strategy of Central China on Farmers’ Enthusiasm of Grain Growing
HE Deng-ke1,HE Pu-ming1,LI Xiang2
(1.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23;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45)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20, the average and dynamic effects of the rising strategy of central China on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planting were evaluated by the differential method, and the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The study showed tha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sing strategy of central China improves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growing. This conclusion still holds after the robustness test. However,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growing in the short term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re is a lag effect. Its effect is mainly achieved by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improv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Key words Central rising strategy;Farmers’grain grow enthusiasm;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中部崛起战略是促进中部地区共同崛起的一项国家政策。中部地区包括中部6省,即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中部地区拥有5个。2020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为20 173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0.13%,长期以来肩负着我国粮食的供给重任。中部地区在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耕地面临着被占用的威胁,粮食生产也遭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由此可知,中部地区在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承载着非常大的压力。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部崛起战略。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实施,同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指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在财政上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2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需要得到提升,并支持和完善粮食直补政策。2016年颁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 ,改善粮食种植品种结构,进一步推进高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崛起工作座谈会中,对强化粮食生产基础作出指示。2021年《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
农民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力量,其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国内学者围绕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研究非常丰富,很多学者探讨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何蒲明[1]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显著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崔钊达等[2]研究发现,务农劳动力数量促进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但技术禀赋对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产生了负向影响。李国祥[3]认为,粮食生产的劳均现金收益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少学者侧重于研究农民种粮积极性相关政策的政策效应,杜锐等[4]运用合成控制法对陕西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进而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袁宁[5]通过探讨粮食补贴政策,认为耕地规模、纯收入水平和农业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都有利于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方蕊等[6]指出,农民对政府补贴越满意,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可能性越强。
现有对中部崛起战略的研究中,晏涛[7]认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后,农业生产条件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不利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屈露[8]研究发现,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后通过农业人口的增长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但中部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明显落后。杨晓宇[9]认为,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难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鲜有学者分析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效果,陈昊[10]发现,相比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农业增长效果非常明显。
基于此,该研究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中部崛起战略与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可能存在的边际贡献在于:在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的农业增长效应,而该研究侧重于探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该研究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中部崛起战略与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不仅能够缓解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前不满足平行趋势假设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而且能够准确分析中部崛起战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净效应并减少估计误差,进而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1 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说
中部地区在粮食生产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资金需求缺口突出、财政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不足、生产条件脆弱、科技投入匮乏以及农业技术转化效率不高[7,10]。2016年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并加大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健全农民利益补偿机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积极开展土地、水利、土壤、道路和电网林网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建设皖江、中原、江汉平原和环洞庭湖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基于此,提出假说H1:
H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能够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 能够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11]。在研发投入上,财政支农可以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化肥、农机等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质量,让农民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粮食产出,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人力资本上,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技术进步至关重要,其投入的增加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的使用效率,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进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抗灾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12]。水利设施能够为粮食提供充足的水源,改善粮食土壤结构,增强粮食抗灾能力;公路设施能够减少粮食生产中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有利于粮食生产技术的传播;电力设施能够为粮食生产提供充足的动力来源,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13-14]。
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种重要方向[15]。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作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能够降低粮食生产中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克服了劳动力外流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困难,有利于提升粮食生产效率[16]。另一方面,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粮食单位产出,增强粮食作物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进而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升。基于此,提出假说H2:
H2: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式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升。
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从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短期内是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因为中部崛起战略发挥作用以及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时间越久,意味着中部地区能够持续获得中央到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随着制度红利持续释放,中部地区能够通过政策支持不断积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进而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农业技术得到应用。可以预期,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实施时间越久,对中部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越大。基于此,提出假说H3:
H3: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在短期内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长期促进作用将逐年增大。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构建
双重差分法是一种用于评估政策效果的方法,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准自然实验,根据中部崛起战略是否实施将样本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并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效果差异,随后探讨效果差异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进而分析政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差异。双重差分法不仅能够控制某些除政策干预因素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添加控制变量来控制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而得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真实政策效果。另外,通过加入双向固定效应对双重差分法进行估计,控制不随个体和不随时间而变的遗漏变量,进而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该研究构建如下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中部崛起战略提升种粮积极性的净效应:
Yit=β0+β1Treati+Timet+γXit+δi+μt+εit(1)
式中:下标i是省份;下标t是年份;Yit是被解释变量,主要包括粮食种植面积和粮播比;Treati是省份虚拟变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省份取值为1,其他未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省份取值为0;Timet是时间虚拟变量,2006年及以后取值为1,2006年以前的年份取值为0;β1是双重差分的估计量是交乘项Treati×Timet的系数,展现了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净效应;Xit是控制变量,即第一产业占比、人均GDP、化肥施用量、种粮劳动力、粮食灌溉水平和农村电力化程度,γ为其系数;δi是个体固定效应;μt是时间固定效应;εit是为残差项。
采用事件分析法来验证共同趋势假说以及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在不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