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主干课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作者: 李修伟 田宏哲 秦培文 祁之秋 梁亚萍摘要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构建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主干课程是核心基础课,是学习专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政育人的主要载体。以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主干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现状、建设途径和建设实践,旨在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植物保护专业硕士课堂育人的成效。
关键词 植物保护;硕士主干课;课程思政;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6-025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6.05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ain Courses for Master of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LI Xiu-wei,TIAN Hong-zhe, QIN Pei-wen et al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mode of constructing norm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subject teaching. The main courses for master of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were the core basic courses, which were the main position for learning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maste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main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main course for the master of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present situation, approach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of plant protection master.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Master’s main course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科技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改变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20多年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政课是研究生的必修课,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高等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指明了工作方向[2-3]。农业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唤醒学生兴农强农的使命感,强化农科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新型农业人才,助推乡村振兴[4]。
1 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主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与应用、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农业资源及有害生物调查与评价、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农业推广专题等,这5门主干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学习专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政育人的主要载体[5]。植物保护专业硕士思政教育以主干课程作为载体,以学科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为切入点,通过积极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廉洁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课程的结合在传授知识和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业、钻农业、务农业,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恪守道德、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不怕艰难、敬业奉献、心系家国、贡献社会、德学双修的农业人才,引导农科学生投入乡村振兴,服务“三农”[4]。
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既是顺应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解决新时期“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怎样培养研究生、为谁培养研究生”这些根本问题的理性抉择。主张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理论知识与政治思想同向同行,形成协同发展效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实高校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需要;它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它也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它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6]。
随着学科融合理念的日益加深,课程思政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教育工作者要着力于基础课程思政改革,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广泛地融入日常教学,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日常化[7]。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植物保护专业人才,首先要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力争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输送高技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 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主干课课程思政的现状
2.1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不能紧密融合
当前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但课程思政有时浮于形式,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生搬硬套,不能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与学科专业教学割裂的情况,思政教育整体深度不够,导致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研究生培养实效性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2.2 教师思政教育执行力不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能力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与专业思政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思政教育能力都需要不断提升。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要恰如其分,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的三观、净化学生的心灵。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对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不重视,不能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和精神价值。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学习培训、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归纳和总结,不断加强对思政知识点的认识,提升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8]。
2.3 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难以挖掘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以思政与专业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探索与融合。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根据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受课程内容的限制,部分专业课涵盖的知识非常丰富,但缺乏系统的思政元素设计。教学中教师在思政课程结合中难以精确把握切入点,不能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重要思想元素。有些课程思政元素碎片化,与专业课匹配度低、关联性不强,若课程中强行融入思政元素,反而会影响课程教学[9]。当前植物保护专业的思政课程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受到限制,思政教学理念、内容与知识技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无法充分发掘植物保护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思想政治与知识技术的教学不能完美融合。
2.4 基础学科设施建设不完善
课程思政是以基础学科为依托,将思政教育融入基础学科的改革。如果基础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思政必然不完善。因此,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首先完成基础学科的建设,拓宽专业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为思政教育的融入奠定基础。
2.5 研究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目前,由于研究生生源基础存在差异,研究生自身学习或精力投入不足,导致研究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专业教师主导的思政教育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坚持教学主导者与学习主体同向同行,避免单方向的填鸭式灌输。教师与研究生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无法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学生没有真正融入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和培养效果。长期以来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更重视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内容的学习,对课程思政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不够重视,缺乏主观能动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8]。
3 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主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3.1 构建思政融合教学大纲
主干学位课程以德技并修为目标,以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学术素养及能力、身心素质为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3个层次,以立德树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根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德技并修为目标,倾力打造“守初心、铸农魂、强技能”的高校课堂,引导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鼓励毕业后积极投入“三农”领域[10]。
3.2 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提升思政教育创新性,紧跟时代发展,收集思政元素资源,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拓宽思政道路。教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运用新颖、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利用多种课堂模式,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分配,鼓励研究生自学、讨论交流等,巩固思政成果,提高思政效果。根据课程设置,采用多方向输出教学方式,满足研究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教师间交流讨论,综合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探究多元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研究生的自主思政意识,利用翻转课堂、课堂模块时间创新分配、线上线下互联、课上课后相辅相成的方式,推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研究生自觉学习思政,学生之间交流收获,让学生自觉加入思政行列,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优化思政效果。
3.3 注重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是教学目的的最终体现,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最大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植物保护学院将研究生实践教学分成3个部分,即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研究论文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培养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的能力。充分发挥课堂实践教学、生产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3种模式,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关注学生思政。注重模式创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校外实习、科研实践等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