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导向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
作者: 刘光耀摘要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的乡村文化振兴的三大方向,分别从思想道德层面、传统文化层面与公共生活层面剖析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意蕴,并指出当下乡村文化振兴存在民众离农与传承主体缺失、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错位、城乡一体化格局与城乡文化对立冲突的三大矛盾,又因文旅融合与乡村文化振兴在逻辑起点、实现路径和目标指向存在高度耦合,因此可通过“文旅+产业”克服乡村民众离农、“文旅+乡建”解决文化供需错位、“文旅+价值”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文化;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4)07025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7.058
Study on the Path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LIU Guang-yao
(Zhejiang Media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Based on the three major directions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proposed in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c Plan (20182022), we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level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blic life respectively, and point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contradictions in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People leaving the farm and the lack of inheritance main body, cultural supply and cultural demand misalignmen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attern and urban-rural cultural conflict, and the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re highly coupled in terms of logical starting point, realization path and target direction, therefore, we can overcome the departure of rural people from agriculture through “cultural tourism + industry”, solve the misalignment of 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through “cultural tourism + r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cultural tourism + valu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and help revitalize rural culture.
Key wordsCulture;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乡村,是传统中国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近现代中国革命与社会和转型的焦点,是当代中国率先改革的潮头,是未来中国协调发展的关键[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方面中,乡村文化振兴看似最虚而不实,究其原因在于:文化看似随处可见却又难以量化;看似潜力巨大却又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成就,仍需持续投入久久为功。而随着现代的火车道驶入传统的村庄之中,乡村演变为一排排整洁亮丽的新民宅与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新道路以及一座座破败不堪的文化祠堂的复合体,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实在难以捉摸。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23]。实现经济助推文化发展、文化反哺经济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到二者协同共生的关键机制,“十三五”以来,我国乡村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部分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借文旅融合之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探索出一条条乡村文化振兴的切实可行之路。笔者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意蕴出发,在剖析乡村文化在振兴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困境的基础上,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提出乡村文化振兴的破局之策。
1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意蕴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4]。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生产模式下,乡村文化根植于乡村的语言文字、礼治秩序、生产实践等文明形式之中,表征着这个乡村的思想道德、传统文化及公共生活,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各种异质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也出现了种种文化病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下称规划)中,提出从思想道德、传统文化、公共生活3个层面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1.1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乡村描绘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礼俗社会,认为中国乡村遵循的道德观念是礼俗社会下的差序格局——“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乡村社会关系由从己向外推的连线构成,每条连线被一种道德要素维系着。血缘关系由尊老爱幼、孝亲敬老维系,夫妻关系由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维系,朋友关系由诚实守信、慷慨仗义维系,并在各个连线的纵横交错中演变成了孔子所说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道德样态。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乡村社会在时代的激流勇进中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流弊,加速了乡村文化中传统道德观念的式微。
《规划》指出,应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5]。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农村优秀价值观念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孝敬长辈、尊敬师长、崇尚节俭、诚信待人、勤于职业等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在全村范围内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乡村思想道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造,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需要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发挥自身优势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1.2中华传统文化弘扬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铸造乡村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包括风土人情、民间技艺、地方文化、传统节目等内容,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中国的社会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社会,这些从乡土社会发源成长起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之中,既有助于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建设“千村一面”,乡村文化消失殆尽的尴尬局面。
《规划》指出,应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5]。一方面,要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实施“耕读”文化保护工程,耕,可以事稼穑,以立姓名;读,可以知诗书,以立高德。中华民族以农立国,“耕读”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建立文化传承保护名录、修建文化生态保护区、编写村志等形式让乡村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另一方面,要改善乡村文化生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保持文化的原真性、产品的特色性、产业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文明的现代性转换。
1.3乡村文化生活丰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下中国的乡村,从物质层面上看,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购买水平逐步增强,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精神层面上看,随着机械设备进驻农田,解放了农民双手的同时也使农民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村民对精神慰藉和精神归属也愈来愈渴望和向往。但是,就目前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状来看,仍旧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品供给单一、文化活动老套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是振兴短板。
《规划》指出,要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5]。一方面,需完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既要保持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例如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的主导地位,又要增加例如文旅企业、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非遗文化传承人、乡村歌舞团等非政府组织的有机介入。另一方面,在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其数量,鼓励有能力、有志向的手艺人、艺术家等在深挖乡村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当地村民实践的优秀文化产品,并借助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多样呈现给村民,实现文化产品数字活化。
2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在全球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三届普利策奖得主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提出反思,人们崇尚市场价值致力于提高合作效率,消除低效与摩擦,却忽视了有些低效与摩擦来自人们十分珍视的习惯、文化和传统。应当看到,伴随着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等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正面临着被“擦除”的危险。一方面,乡村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市场经济规则;另一方面,外来的异质文化大多很难与乡村文化进行成功融合,这就使得当下的乡村文化场域呈现原有的文化生态格局被打破,新的文化秩序还未建立的“空洞”状态。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之初,需要厘清以下3组矛盾。
2.1民众离农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传承是传递和继承的过程,文化传承则是文化在某一共同体内社会成员中传递和继承的过程。就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文化传承而言,村民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都各自积累其他村民的经历和记忆,随着交往的次数增多、频率增加,最终汇聚成个人对村庄的地方性认识,正是这种地方性认识构成了乡村文化的内核。而在现代的乡村文化传承中,古老的祖屋被遗弃,以面对面交流为主的熟人社会被分割成一座座独门独栋的小楼,从传统的“鸡犬相闻”到如今的“老死不相往来”,乡村文化的土壤正在萎缩,呈现衰败和凋敝的迹象。
一方面,我国的乡村地区不乏名牌大学毕业生、非遗文化传承人等有本事、有技能的人,但是这部分人大多会选择进城工作或因年事已高而苦于找不到接班人,这是乡村文化传承核心力量的流失,削减了乡村文化发展的劲头。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批年轻人涌向城市,这种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和跨区域流动,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流出,更是文化传承中坚的流失,动摇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根基[6]。最后,留在乡村的这部分人多为老年群体与儿童群里,老年群体由于年老体衰,纵使有心传承乡村文化却也无力回天,儿童群体所接受的乡村教育,早已不是“知乡情、明乡理”,同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乡村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现代性,导致儿童从小就浸染在“离农”与“向城”的教学氛围中,自然难以承担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遏制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潜力。
2.2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错位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