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人才供需的失衡与破解

作者: 李东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和美、农民富裕富足,人才是第一资源。同时,农村人才供给呈现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和素质不高等特征,供需发生数量性、结构性、质量性失衡。建议健全乡村人才振兴的体制机制、营造尊才重才的良好氛围、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人才保障服务工作,使人才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合理配置。

关键词需求;供给;失衡;人才振兴;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4)07025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7.059

The Imbalance and Solution of Rural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 Dong

(School of Health and Wellness,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Sichuan 617000)

Abstract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moting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livable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and affluent farmers, talent was the primary resour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upply of rural talents was characterized by insufficient quantity, poor structure, and low quality. It was recommended to establish a sound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and valuing talents, build a multi-leve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crease the efforts of talent recruitment and introduction, and strengthen talent security servic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two-way flow and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alen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Requirements;Supply;Imbalance;Talent revital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后继有人、人才辈出,重点是破解人才供需失衡的局面,改变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使人才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合理配置,才能谋划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富春山居图”。

1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关键、最积极的要素。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和美、农民富裕富足,需要人才的支撑和保障。

1.1农业高质高效需要人才

乡村振兴,农业要强,产业强是基础。实现农业高质高效,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连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必须解决谁来发展农村产业、如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如何提升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问题。

一是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的第一生产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与西方发达国家75%左右的科技贡献率相比[1],我国的差距还较大。这一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民科技素养低、科技实用人才缺。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业从“资源消耗型”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靠天吃饭听天由命”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离不开科技人才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必须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成为懂技术、有技能、用技术的实用人才,才能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为农业注入“科技基因”,插上“科技翅膀”。二是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高质高效的重要标志。农业高质高效不再是过去传统的“种养加”,而是第一产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也不再是单纯的农业产业体系,而是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于一体的复合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和生产效率低的现状,深入挖掘农业农村多元价值,创新要素投入方式,推动农业由单一经济价值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元价值转变,将农业与其相关的商业、物流、运输、包装、加工、制造等部门结合起来,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管理经营,实现“三品一标”,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需要一大批农场主、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引领。

1.2农村宜居宜业和美需要人才

乡村振兴,农村要美,绿色生态是底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成为应有之意。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必须解决谁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担负保护农村生态屏障的历史性任务,推广普及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一是农村承担着“生态屏障”的历史性任务。长期以来,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以及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农业面源污染,土地承载力下降。2021年颁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保护好农村生态屏障安全载入法律条文。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承担好生态屏障历史性任务,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来一场绿色革命,让农村成为生态涵养的主体区,让农业成为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展现农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再现农村河里游泳、溪里捉鱼的昔日乡愁,需要一大批生态、土壤、环保等方面的人才。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过去以农支工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造成农村水、电、气、路、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卫生、环保、通信、物流、运输等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多,污水、垃圾、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跟不上甚至缺乏,影响和破坏了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做好村庄建筑风貌引导,保持农村原有发展肌理,保护古村庄、历史民居,保留乡土特色、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需要一大批乡村规划师、建筑师、工匠等人才队伍。

1.3农民富裕富足需要人才引领

乡村振兴,农民要富,富裕富足是目标。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必须解决谁来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让农民生活富裕;谁来传承好农村优秀文化,让农民精神富足问题。

一是乡村不仅要外部输血,更要内部造血。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亿万农民是主体,不仅要靠党和政府、社会等外部力量“输血”,更要激活亿万农民的“造血”功能,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6%[2],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以一当百”的重要路径[3]。富裕农民“口袋”,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需要一大批讲政治、思维新、视野广、敢担当、善作为、顾大家、守小家的干部队伍、发家致富能手、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二是乡村不仅要塑形强基,更要培根铸魂。《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传承中华农村优秀文化”列入法律条款。传承中华农村优秀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富足农民的“脑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需要一批政治强、懂文化、会媒体、善传播、有影响的文化能人。

2乡村振兴人才供给

当前,本土人才不愿呆、外出人才不愿回和外来人才不愿留的状况正在改变但未在农村成为普遍现象,反映出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供需之间呈现出数量性、结构性、质量性失衡,人才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尚未形成双向循环、城乡互补,乡村处于人才微式地位。

2.1供需数量性失衡,数量不足

2.1.1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全国农民工人数超过2.5亿,之后,增速持续回落,2019年增长0.8%,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增长1.8%,但是总量仍保持增长,达到2.86亿人。2020年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最大,占农民收入的40.7%;经营性收入占35.5%,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仅占23.2%。农民工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产物仍将长期存在,并随着新的城乡关系的调整继续演进。

2.1.2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下乡意愿不强。《四川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四川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共47.16万人。12个学科门类中,农学学科研究生毕业生1 550人,占全部研究生毕业生的4.91%;本科毕业生2 563人,占全部本科毕业生的1.14%,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不愿学农,城乡居民轻农思想普遍存在。就业方面,农学学科本科生就业率90.52%,居12个学科门类首位,但是,考研升学率也最高,达到41.71%,高出第2位的法学(25.59%)16百分点;农学学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研究生占33.03%,本科生占44.93%;总体毕业生从事农林牧渔业仅占2.33%,其中研究生2.2%、本科生2.06%,反映出大学生包括农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开展的“万名学生万村行”调研数据也基本吻合这种状况,该校农科专业学生82%以上来自农村,考研升学、考取公务员和特岗教师仍是首选渠道[4]。受传统“学而优则仕”和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城市优于农村现实的影响,农村仍被视为落后的地方,农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前途的职业。反映出大学生不回乡在思想观念上依然根深蒂固,农村人才工作薄弱,人才引进工作滞后,人才创业就业氛围差。

2.1.3返乡创业人员增长缓慢。2015、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2018年返乡下乡创业人员达到740万。随着乡村振兴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返乡创业人员将会成为农村人才队伍的一支主力军,但与人才外流相比,仍然入不敷出。

2.1.4外派驻村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近年来,选派优秀人才到村任第一书记、通过驻村工作队补充“三农”工作队伍,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政策,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力量。但是,这支外部输入人才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短[5],服务期满后仍然调回原单位,或通过选调生、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回到城市工作,更换频率快,稳定性差,持续性弱。

2.2供需结构性失衡,结构不优

2.2.1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但年长农民工比重逐年增加,平均年龄36岁。2020年农民工平均年龄41岁,50岁以上占比上升到26.4%。侧面反映出农村深度“老龄化”日趋严峻[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