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阜阳方案研究

作者: 秦金龙

摘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迎来契机。阜阳市深刻认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把握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理论逻辑,利用好安徽省第一农业大市的资源禀赋,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政策红利,不断提升农业农村事业发展质量,强力助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蜕变。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26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59

Research on Fuyang Plan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QIN Jin-long

(Fu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yang, Anhui 23600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has ushered in opportunities.Fuyang City deeply understands the importan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comprehensively grasps the logical theory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makes good use of the resource endowment of the largest agricultural city in Anhui, seizes the policy dividend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ntinuous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strong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ity into a strong agricultural cit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

1.1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心,是关系农业农村发展全方位的统揽性战略,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路径。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农业农村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因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农业农村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也会因为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而难以有效推进[2]。

1.2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力保障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为农业农村争取更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带来更多的优惠性政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破解城乡二元制难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事业长足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2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平衡充分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与人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长期以来,阜阳市工作重心在于推进城镇化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产生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在公共资源投入上向农业农村倾斜,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农业农村地区,为农业农村各领域发展补齐短板,进而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农业农村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平衡充分发展[3]。

2.2 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分割格局不断被突破,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互补融合阶段。但是作为农业大市的阜阳,农业农村长期积累的巨大劣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二元制结构依旧存在。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扭转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片面发展思想入手,把农业农村与城市同等看待,在某些方面甚至要放到比城市更重要的位置,突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导向,构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优势地位,形成城乡互补共荣的新型城乡关系[4]。

2.3 有利于巩固农业优势,增强农业竞争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与农产品需求向追求高品质转变。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不但能够实现农业农村长足发展,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品质生活需求,同时,也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创造有利条件[5]。此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供给过剩以及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型的特色产业发展集聚优势,有利于破除以价格竞争占领市场的不良格局,倒逼农产品生产者进行思路、技术创新,充分发掘区域农业特色,打造独具优势的农产品品牌,为建设农业强市创造有利条件。

3 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3.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每年的一号文件都对“三农”工作进行谋划部署,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方向。阜阳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各项部署,立足农业大市的资源禀赋,制定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小组长的负责协调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小组,扛稳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为农业农村发展获取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人才支撑创造有利条件。

3.2 不断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现行经济体制下,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阜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和中央省委省政府“一改两为”工作要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更加频繁,为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让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后劲更为充足[6]。

3.3 资源区位劣势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截至2020年,阜阳市耕地面积64.80万hm2,对照2022年阜阳市814.1万常住人口数据,人均耕地面积约0.079 hm2,低于全国0.093 hm2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存在。此外,阜阳各县(市、区)农产品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对经济作物的种植积极性不高,科学技术的利用不足,发展受到制约。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来看,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阜阳在农业经费投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区位上的劣势与经济上的差距造成农村人才外流,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劳动力资源短缺,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缺乏强力人才引擎。

3.4 较为分散的种植方式无法形成产业优势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阜阳市农业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部分地区产业发展上仍然面临问题。一是结构不够合理,片面发展种植业,而且种植作物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区域自然优势开发新产品,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二是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部分地区农户固守小农思想,分散经营,对于集约化的大面积农场式经营方式不够包容,在资本和人力消耗上存在资源浪费。三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要想富,先修路。“村村通”工程打通了我国农村的神经末梢,但是道路的规格和质量不够高,不能完全适应农产品运输车辆大载重、高频率运输要求。此外,农村地区在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上与城市存在差距,旅游业带来的吸引力不够。

4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4.1 强化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集体领导班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实践反复证明,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区域发展的关键。要不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五级书记抓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集体领导班子,以爱农业、爱农民、有思想、有方法、有技术为标准组建村组织领导班子,在组织上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提供强大保障,在生活上给热心农业农村事业的人才提供更多帮助,在留住人才的同时不断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7]。要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挖掘所在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上有突出成绩的先进典型事迹,通过经常性的“汇报交流”开阔基层班子成员的眼界,进而开放思维,创造性地为农业农村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有针对性的“比武较量”不断激发基层干部比拼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勇争先,有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顺利实现。

4.2 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化农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农业农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首先,地方政府要结合辖区资源、位置、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有重点地拨付发展资金,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可以适当政策倾斜。其次,要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依法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发展,探索符合地区特点的PPP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保驾护航。最后,探索性开发农业资金信托、担保新模式,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保险机制,降低涉农企业发展风险,有效调动各方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要发展,产业必振兴。想要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优化产业结构是当务之急。一要全面深入了解地区资源禀赋基本情况,立足现实,创造性地发掘优势条件,开发特色产业,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要不断更新优化技术知识,改变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布局思路,为产业优化升级扫清障碍。三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转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