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苜蓿草种植情况及发展困境

作者: 永海 文明 额尔敦乌日图

摘要 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作为内蒙古牧草产业核心地区,在发展牧草种植与相关产业、保护和治理沙地生态、发展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发展受制进口种子设备、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优质牧草供需不平衡等困境。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应在持续推进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种植规模,从全国范围内优化优质牧草产业布局,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牧草“芯片”和设备的攻坚,完善相关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 苜蓿草种植;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中国草都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26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60

Alfalfa Planting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in China—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of Inner Mongolia Ar Horqin Banner

YONG Hai1,WEN Ming1,2,Erdunwuritu3

(1.Institute of Pastoral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2.School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3.Institute of Economics,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The Ar Horqin Banner high-quality forage planting base is the core area of the forage industry in Inner Mongolia, it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developing forage planting and related industries, protecting and controlling sandy land ecology, developing animal husbandry and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However, it is still faced with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restricted development of imported seed equipment,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unbalanced supply and demand of high-quality forag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we think that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plan the planting scale reasonably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rage industry, we will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forage industry nationwide, strengthen the forages ‘chip’ and equipment by combining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interest-linking of related subjects.

Key words Alfalfa planting;Inner Mongolia;Ar Horqin Banner;Chinese grassland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其中,重点部署要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文件同时强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水旱作农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全方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这既对牧草种植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政策趋向,也对其空间布局提出了严格限制。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如何在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利环境下,克服土地和水资源约束等限制因素,合理发展牧草种植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内蒙古自治区下发《2023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及《2023年坚持稳中快进稳中优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提出鼓励扩大苜蓿草种植面积,明确新增优质苜蓿4万hm2,饲用燕麦保持在12.87万hm2以上,青贮玉米保持在86.67万hm2以上。当前,关于牧草种植业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养殖业[1-3]、种植技术[4-7]、牧草贸易[8-10]等领域,从社会科学视角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11-13]。笔者以此为切入点,2023年3月下旬组赴“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就牧草种植情况、取得成效、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牧民、合作社、企业和草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水利局、林草局、农牧局等相关利益方进行座谈或访谈,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以全方位分析典型案例为抓手,对我国牧草种植业发展态势进行归纳分析,并依据其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牧草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1 阿鲁科尔沁旗牧草种植业发展概况

阿鲁科尔沁优质牧草示范园区(简称“园区”),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的阿拉迪芒哈沙区,生态脆弱、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自然灾害频发。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阿拉迪芒哈沙区所在的绍根和巴拉奇如德地区,天然草原植被覆盖率不足10%,个别地块寸草不生,平均产草量不到0.525 t/hm2,载畜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牧民生产生活。为了防治草原沙化,解决牧草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阿鲁科尔沁旗于2008年试种33.3 hm2紫花苜蓿,取得了初步成效。从2011年开始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优质紫花苜蓿种植,相继引进了北京绿田园、澳亚集团、伊利集团优然草业伊禾绿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9家国内外知名企业。2013年阿鲁科尔沁旗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授予“中国草都”称号,2017年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确认为全国紫花苜蓿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目前,园区规划面积达7.33×104 hm2,其中种植面积4.53×104 hm2,是全国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牧草面积最大的地区。园区内企业独资种植2.33×104 hm2,企业(合作社)+牧户联合种植1.00×104 hm2,牧户联合种植6 000 hm2,牧户单户种植6 000 hm2(统称种植户),年产商品草65×104 t,占全国商品草供给量的20%,产值达12亿元。

2 牧草种植业取得的成效

经过10余年的发展,阿鲁科尔沁牧草种植业攻克并掌握多项牧草种植和管理技术,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攻克并掌握苜蓿越冬和存储技术

我国大面积人工种植苜蓿历史并不长。阿鲁科尔沁旗人工种植苜蓿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苜蓿难以越冬,第二年返情率极低的问题。据了解,2013年早春一场倒寒,使阿鲁科尔沁旗大量苜蓿未能返青,冻死在地里,使种植户损失惨重。为此,种植户通过反复种植试验后,掌握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和管理办法,并有效推广,基本解决了苜蓿安全越冬的问题。而种植苜蓿草的另一个难题是晒干问题。苜蓿草刈割晒干时如果下雨易腐烂,营养价值急剧下降,种植户需要“掐着点”收割晒干,但往往也逃不过被交投的厄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种植户不仅攻坚苜蓿草做青贮的技术,还引进了烘干技术。随着2~3年的实践,青贮苜蓿获得养殖企业的普遍认可,并大力推广。烘干技术则正处于试验阶段,有待从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上加于攻坚。总之,新技术的掌握和推广使苜蓿种植业逐步摆脱自然气候约束,在不同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下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

2.2 形成较完整的草产业链

阿鲁科尔沁旗草产业链的形成始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众所周知,人工种草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产业,从土地平整、打井、种植到最后的刈割、晒干、储存、销售、运输都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和资金投入。阿鲁科尔沁旗牧草种植业已具规模,且种植各环节分工明确,为形成服务于种植、收割、销售、运输等社会化体系提供了条件。目前,该园区已形成种植收割一体化机械服务、田间管理到气象服务等管理服务、选种到销售等上下游服务等以及较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有效分散和降低了种植户户均投入成本,对种草业发展注入了稳定要素。与此同时,园区内奶牛养殖业、牛奶加工业、肉牛羊育肥、食品加工业等下游产业和仓储、物流、运输、大型机械设备租赁业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较完善的草产业链。

2.3 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有效遏制草场退化沙化

相比2008年,园区内植被覆盖率已从不足10 %提升到90 %以上,土壤暴露度明显降低,草原沙化退化得到有效遏制。据园区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园区产草量从种草前的不到0.525 t/hm2达到12.000 t/hm2,种草地块常年植被(或根茬)覆盖,有效保护面层土壤不被风刮走,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笔者实地调查时(3月22日、23日)正逢沙尘暴天气,发现牧草种植区域和非种植区域沙尘程度有所不同,种草区域扬沙明显小于非种草区域。对此,同行的园区干部认为:“为了让苜蓿安全越冬,种植户在收割秋季最后一茬时都会留茬高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固沙作用”。

2.4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4.1 牧民身份转变,增收渠道变宽。一部分牧民把承包草地流转给种植户,自己到外地打工或在园区打工,获得了打工收入和草场流转收入。目前,当地草场流转费从最初的225元/hm2普遍涨到1 275~2 250元/hm2,有3 500户农牧民流转草牧场达3.3万hm2,人均增收4 600元/a;另有2 000余名农牧民到园区务工,人均增收达4万元/a。另一部分牧民自己参与牧草种植,或入股种草合作社,获得产业收入。目前,约有800户牧民积极参与牧草种植,种植面积达12 000 hm2,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1 000余户农牧民以土地入股21家牧草合作社获得分红,人均增收2 800元/a以上。

2.4.2 草产业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草产业发展活跃使当地流动人口增加,带动了餐饮住宿、旅游产品、草业文化旅游等配套服务产业发展。

3 牧草种植业面临的困境

3.1 种植户尚未完全掌握牧草种植业“芯片”——草种

我国把大力发展人工牧草种植业当作保障国家“饲草安全”的重要一项,而其关键在于牧草种子,草种是牧草种植业的“芯片”。然而调查发现,园区内种植户所用苜蓿种子的90%~95%均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甚至部分燕麦种子也依赖进口。其主要原因在于进口苜蓿种子生产性能稳定、产量高,尤其近年来种植户解决了进口苜蓿种越冬难、返青率低的问题后,进口种子成了香饽饽。2023年,进口苜蓿种子已从2018年的40元/kg涨到65元/kg,5年内涨幅达到62.5%,不仅使种草利润被瓜分,还隐藏着牧草种植业被人“卡脖子”的风险。

3.2 机器设备高度依赖国外进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