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阶递进”模式在农民培育中的构建和应用
作者: 丁丽军 奚照寿 袁华根
摘要 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基于此,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创新育人体制、机制,通过构建培育资源包、开发培育模块、固化培训流程、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做法,为乡村振兴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采用“三阶递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进行培育,取得了较好的培育效果,形成了高素质农民培育范式,为模式的完善和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三阶递进;技术路线;培训模式;取得成效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27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6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Step Progressive”Model in Farmer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ild and Apply
DING Li-jun, XI Zhao-shou, YUAN Hua-gen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Taizhou,Jiangsu 225300)
Abstract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effective supply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high-quality team of farmers. Based on this, Jiangsu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has continuously innovated its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ng a cultivation resource package, developing cultivation modules, solidifying training processes, and establishing a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t has cultivated a group of high-quality farmers who are “skilled in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eets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the “three-step progressive”high-quality farmer cultivation model has been adopted for cultivation, achieving good cultivation results and forming a high-quality farmer cultivation paradigm,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model.
Key words Third-order progression;Technical route;Training mode;Achieve results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并印发试点工作方案,由此启动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对培育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2021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1-2]。这些文件的颁布和实施都为培育高素质农民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 高素质农民培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素质农民”概念提出前,我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和培训,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但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传统农民教育培训没有队伍建设的统一目标要求,教学与生产经营脱节,与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不相适应;教学标准、课程设置等要求不明确、不规范,条件能力不足;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分散且缺乏广泛参与机制。
2 “三阶递进”模式技术路线
该成果技术路线分为模式理论研究、模式试点实践和模式推广应用3个阶段(图1)。
2.1 模式理论研究阶段
在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的委托和指导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围绕高素质农民的培育目标,在对现有农民培训模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依托高等农业院校资源,校地协同全过程培育高素质农民新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2.2 模式试点实践阶段
在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的指导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兴化农广校合作,遴选该市优势产业——稻麦产业进行试点,采用“三阶递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模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培育过程中对培育流程、培育机制、培育方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模式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高素质农民培育范式。
2.3 模式推广应用阶段
2017年起,在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的指导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自身承担的部省级培训项目、“科技入户”“挂县强农”等科技服务项目、各级农广校及农业院校进行广泛推广应用。技术路线见图1。
3 构建“三阶递进”培训模式
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目标,分析高素质农民应具备的能力,整合学校产学研用优质资源,打造“四库一平台”培育资源包;打造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精英培育、全程跟踪指导“3+1”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块;固化“1332”高素质农民培育流程;建立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培学协同“三位一体”精准培育机制,健全并完善1+“X”证书为核心的培育质量保障制度体系,整合形成了“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精英培育”的“三阶递进”全过程培育高素质农民模式[3-4],见图2。
3.1 构建“四库一平台”培育资源包
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与产业对接,分产业设计培育项目,建成培育项目库;依托学校学历教育和培训课程资源,分项目建立培育课程库;择优选聘校内外师资和技术能手,分课程建立培育师资库;整合校内培训基地、实训基地(中心)与校外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田间学校,打造培育基地库;围绕信息化培育需求,打造远程教学平台。构建基于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协同培育理念的“四库一平台”高素质农民培育资源,为“三阶递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
3.2 开发“3+1”培育模块
围绕“三阶递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阶段式培育特点和培育目标,开发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精英培育三大教学模块;同时围绕全程服务理念,开发全程跟踪服务模块,整合形成了“3+1”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块。技能培训模块针对集中学习时间短的特点,设计开发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该模块主要采取集中授课,田间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学历教育模块结合农民学历层次不高和农闲时间少的特点,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高职教育,开发设计以培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精英培育模块围绕典型学员需求,实行定制扶持方案、定制专家指导等服务,组织进修省外(境外)考察进一步拓宽眼界。全程跟踪服务模块主要针对培育的全天候服务特征,依托数字化教学内容及远程教学平台提供免费在线学习、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推送服务,组织专家团队提供在线咨询、现场指导服务。
3.3 固化“1332”培育流程
以精准培育理念为指导,设计并固化“1332”培育流程(图3)。“1”为确定1个目标,即通过产业需求调研,确定培育对象通过培育应达到的素质和能力目标; “3”为实施3个精选,即精准遴选学员、精准设计课程、精准选聘师资,确保全过程精准培育;第2个“3”为进行3阶段培育,即学员经过技能培训后,在自愿的前提下,择优录取进行学历教育,毕业后择优进行精英培育,打造创业致富典型;“2”为开展2个评价,即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确保培育质量。
3.4 建立“三位一体”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
为提高培育效果,模式建立了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培学协同“三位一体”培育机制。校地合作机制包括合作沟通协调、合作监督评价和合作教育教学。合作沟通协调即建立校地沟通协调渠道,定期召开会议对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合作监督反馈即校地共同对培育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合作教育教学即校地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授课和指导。产教融合机制包括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企业专家授课及顶岗实习、创业孵化等。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产教融合基地管理办法,遴选优秀的校内实训基地、示范家庭农场等建成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等,依托基地创业典型、管理骨干、能工巧匠进行示范教学,开展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和创业孵化。培学协同机制包括学分置换和学分认定,学员在学历教育期间可通过参加培训所获得的学时证明换算相应课程的学分,同时学员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荣誉、奖励;创办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均可认定一定的学分,有效解决农学矛盾问题[5-6]。
3.5 健全1+“X”证书为核心的培育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培育质量,模式构建了基于1+“X”证书为核心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1+“X”证书、校地双元评价制度、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制度和学员学业水平评价制度。1+“X”证书制度即学员在3个学习阶段,在获得1种规定获得的证书(技能培训阶段、学历教育、精英培育阶段分别获得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和认定证书)的基础上,还积极组织学员参加技能鉴定、职业技能比赛及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取不少于1种的其他证书[7]。校地双元评价制度即校地双方建立领导小组对培育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讨解决和反馈,督促整改;制定“校地双班主任”等制度,对影响培育质量的各环节关键点进行严格管理,严把质量关。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制度和学员学业水平评价制度即制定《培育师资管理办法》《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办法》等制度,组织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员的学业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