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融合视角下旅游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研究
作者: 赵耀 孟丽琴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广大高校依托自身科研、教育、资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核心力量。对于众多拥有旅游类相关专业的广西高校来说,虽然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备着专业应用、人才智力、教育培训和旅游数据优势,但依然会遇到政策落实不到位、协调机制不顺畅、服务能力受限制、研究平台与队伍不合理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在共生融合的理念指引下,通过树立系统共生的服务理念、打造共建共享的学科体系、拓展共立共振的服务领域、强化共生共赢的服务人才等措施为区内旅游类高院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共生融合;旅游类专业;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10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Tourism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and Integration—Taking Guangxi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ZHAO Yao1,MENG Li-qin2
(1.Schoo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2.Guangxi Guilin Huayu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ervice Co.,Ltd.,Guilin,Guangxi 541004)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key for China to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coordin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ultimately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coming period. Relying on their advantag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education,capital,expertise,and personnel train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core force driv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or many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with tourism-related majors,although they have advantages in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talent intelligence,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tourism data in help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y still fac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policy implementation,po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limited service capacity,unreasonable research platform and team. Based on thi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 and integration,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service concept of systematic symbiosis,building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expanding the service field of co-development and resonance,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 talents of symbiosis and win-win can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f tourism colleges in the area.
Key words Symbiotic integration;Tourism major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基金项目 2023年自治区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XNK2023018);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XGZJG2021A037)。
作者简介 赵耀(1981—),男,河南扶沟人,教授,在读博士,从事乡村旅游与旅游经济研究。*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民族经济与区域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01;修回日期 2023-07-20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乡村振兴战略设置了三阶段的目标任务,随后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2020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第一步,也让乡村发展迈向了新的阶段;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意义,在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围绕农业产业、民生保障、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等多方面均需要更加精准、更加专业的投入与实践。这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需要组织协调更加全面的力量,这其中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具有较强的推动力,有利于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旅游共生理论研究
共生理论最早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于1970年出版的《真核细胞的起源》一书中正式提出[1],其阐释了不同物种的有机体融合共生的现象。随后,共生理论在不同的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学者Stringer等[2]把共生理论应用到了社会心理学与旅游学研究中,之后国内学者也开始在旅游学研究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比如谢冽等[3]将共生理论分解为共享共建共赢,以此来探讨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朱慧芳等[4]比较分析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共生关系;向程等[5]则通过个案探讨了乡村旅游多主体生产的模式;还有部分学者对共生理论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建设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凝聚多方资源,作为旅游类专业来说因其所涉及的产业融合性特别强,也势必需要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与系统共生。
1.2 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研究
旅游类专业是指以文化旅游及休闲业为主要就业方向的专业总称,包括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等相关专业类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国内众多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比较注重借助自身旅游专业的优势,对乡村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与开发。在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和新医科的建设新要求指导下,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乡村旅游与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吕南南等[6-9]探讨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推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对策,这也是高校旅游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最为普遍和针对性的实现路径,旅游类专业设置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更高的契合度,尤其是围绕现代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以及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可以通过“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乡村实现振兴。比如旅游与医疗康养的结合,利用乡村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和旅游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的康养度假产品和健康咨询服务。另外,吴儒练等[10-11]则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角度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阐明了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关系。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马晓路等[12]对旅游类高校如何通过建设人才基地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李松志等[13-15]则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过程,分析了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的调节作用。除了专业人才培养之外,旅游类专业高校也不断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比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培训等方面,通过探索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服务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③利益相关者与乡村治理方面。郭连文等[16]从权威善治的视角对陕西袁家村的旅游治理机制进行了分析;陆枭麟等[17]则对近郊乡村旅游治理模式进行了对比,以此探索政企合作与乡村自治的优缺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是多元化的,其过程涉及企业、村民、游客、政府等多方利益,需要探索总结针对性、差异化的治理路径,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④乡村文创产品设计方面。张高德[18]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面向生活日常开展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施爱芹等[19]则从互动体验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旅游文创IP的设计原则与做法。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探索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个性化表征,即如何依托并发挥自身旅游类专业力量和办学特色,从而更好地达到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而从综合性视角进行阐释的仍然较少,因此,如何综合利用好政策优势,对接市场需求,有效整合资源,最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合力,实现高校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探索共生融合显得意义重大。广西天然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2021年,广西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6亿人次,占全区国内旅游人数的48.40%;乡村旅游消费约2 584.81亿元,占当年全区国内旅游总消费的28.50%。对于广西区内众多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来说,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做大做强合理均衡的文旅产业格局,从而推动广西乡村产业成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 服务现状与领域
2.1 服务现状
2019年,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广西教育厅印发了《广西高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9—2022)》的通知,广西拥有旅游类专业的高校围绕科学研究支撑、能力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提质、乡村振兴助力和成果推广转化“五大行动计划”来助推乡村全面发展。2021年全区共有75所学校、2万余个团队、7万余名大学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共对接11 544户农户、362个合作社、891个企业及352个其他单位,签约项目数673个,帮扶总人数6万余人,产生经济效益3 500余万元。从旅游类专业高校的实践来看,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