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 王淼 孔令成
摘要 基于2002—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 SBM-GML 指数法和熵值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水平,然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06年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还不尽人意,但2007—2021年该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显著提升,同时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水平也呈稳步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新型工业化的影响更大。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挖掘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潜力,建议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稳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活力”,为提升当地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助力,同时还要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造农村电网等方式进一步减少非合意产出。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SBM-GML指数法;面板T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192-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4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New Urban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 Analysis Based on Panel Data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ANG Miao1,2, KONG Ling-cheng1,2
(1.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Jingzhou, Hubei 434023;2.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2 to 2021, this paper uses the SBM-GML index method and the entropy value metho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n uses the panel Tobit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on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2 to 2006 is not satisfactory, bu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conomic belt from 2007 to 2021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lso shows a steady upward trend.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impact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is even greater. Based on this, in order to further tap the potential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o improve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hould steadi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while continuously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new industrialization, help improve the level of local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further reduce undesirable output by optimiz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forming rural power grids.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New 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SBM-GML index method;Panel Tobit model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Q045);长江大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7csza02)。
作者简介 王淼(1998—),女,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与规划。*通信作者,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家庭经营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升至2020年的63.9%,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化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了推动经济社会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此外,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华粮仓、黄金经济大动脉,该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且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颇有关联。因此,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推动该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已有诸多成果,多以实证分析进行呈现。
从局部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研究较多。尽管学者们在研究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但统一思路为:首先采用SBM-GML指数法[1]、DDF-GML指数法[2]等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再利用熵值法[1-3]评估新型城镇化水平,最后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此外,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丰富,因此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大有不同,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也各有千秋,例如李苏等[4]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个具体指标来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而蔡绍洪等[5]通过创建一、二、三级指标来衡量新型城镇化水平,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同时每个二级指标下又设4~5个三级具体指标,建立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王巧玲[6]在蔡绍洪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扩充,将城乡统筹也加入到新型城镇化的表征体系,对新型城镇化的表征更加详细。
从整体来看,关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共同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较少,但有相关研究可参考。丁翠翠等[7]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振兴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最终认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之间协调程度逐年提升,从勉强协调到初级协调再到中级协调,最后逐渐演化为良好协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距优质协调尚有一段距离,有待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分析了信息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金绍荣等[8]分别利用EBM模型和熵值法测算了我国26省份2011—2020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乡村数字化水平,研究发现乡村数字化水平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杜建军等[9]运用 2019 年 1 740个县级行政单位样本,采用工具变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考察了数字乡村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最终得出数字乡村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信息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已颇有建树,但仍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首先,大部分文献侧重于从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忽略了新型城镇化中的城乡统筹、产业结构以及新型工业化中知识信息化等相关指标的选取;其次,关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远远多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还有待扩充。基于此,笔者创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2—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规律进行探索,以期为着力挖掘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潜力提供参考。
2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2.1 理论分析
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的城镇化的基础上注入了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等新的内涵后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引领发展,同时包含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新科技渗透、融合到各产业、各领域。当前我国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引领以达到“四化”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同时也承认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二者相互依存。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着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化的工业部门。1964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其认为二元经济是介于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在城市工业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较低的农业生产率,从这一角度来说,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的向城市工业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1990年,罗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其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新型工业化正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高度积累的产物。在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可以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向农业生产领域转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有助于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