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作者: 国靖 汪贵斌 郁万文 王改萍
摘要 经济林是实现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和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基石,服务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经济林栽培学作为专门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是林学专业理论与技术融合共进的核心内容。针对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方式与专业育人的协同体系建设,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入课程的途径等进行有益探索,结合本校特色,以期构建林学专业课程思政新模式。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林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林业人才。
关键词 林学;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26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5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ing the Path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aking Economic Forestry Cultivation as an Example
GUO Jing, WANG Gui-bin, YU Wan-wen et al
(College of Forestr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Non-timber forests are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achieving rural beauty, industrial prosperity, people rich and the overall goals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y serve n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guaranteeing national food and oil security, consolid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specializing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non-timber forests cultivation, non-timber forests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forest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llabora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ways to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 we aim to construct a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l for forestry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of non-timber fores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stimulate their strong 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otivate them to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literacy, so as to become an all-rounded forestry talent with both moral and talent.
Key words Forestry;Non-timber forests cultivation;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eaching system;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 2023年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23C01)。
作者简介 国靖(1990—),男,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从事经济林栽培研究。
*通信作者,博士,教授,从事经济林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21
经济林作为我国林业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特色,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结合最好的林种,在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和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经济林发展已经全面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特别是“大食物观”的提出,是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具有标志性意义。经济林栽培学作为专门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一直是林学、园艺等本科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以经济林木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和土壤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分析和解决经济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现代苗木繁育技术、经济林建园规划设计、经济林园综合管理和健康、绿色、安全经济林产品生产等。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建设需要,能够从事经济林栽培、管理、规划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林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强化专业认同感,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林学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经济林产业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再者“育人”也必须先“育德”,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经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得到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新模式——课程思政,也开始崭露头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的育人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形势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主动将经济林教学科研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因此林学类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作出调整并积极适应现代林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将最新的林业理念和学术成果与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相结合,是林业专业课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经济林栽培学作为森林培育学的延续性课程,挖掘两门专业课程的共性和个性内容,构建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延续性教学对于学生充分了解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以及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多元化和特色化理念融入经济林教学和科研中,协助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推进经济林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对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极其重要。
1 课程体系建设
1.1 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经济林生产概况及经济林的重要地位。例如,截至当前我国经济林面积已逾4 667万hm2,产量超2亿t,产值已逾2.2万亿元(约占林业总产值的1/4),可知经济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最重要的林种。强化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我国经济林分类、区划、良种化生产、育苗、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和树体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掌握经济林生长发育规律和环境调控要求,以及掌握实现经济林早实、丰产、稳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从经济林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入手,要求学生了解设施栽培、反季节栽培、矮化密植栽培、绿色或有机栽培等经济林栽培新模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林产业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强化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培养学生的林业“工匠精神”。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林业的学习兴趣及从事林业相关工作的决心,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林业工作者。
1.2 课程内容
该课程包含48学时的理论授课和0.5周的实习。围绕经济林分类、经济树木生长发育规律、经济林建园、经济林抚育管理和典型经济林树种的栽培技术理论和实践进行授课。
1.2.1 理论课程。
首先以“经济林的概念、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经济林分类和经济林基地规划建设”等知识内容为重点,阐述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前景、经济林的分类及分布和国内经济林的栽培区划,了解经济林对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性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林资源、科学栽培经济林对于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以“经济林生长发育规律及生态环境对其影响、经济林良种苗木繁育、树下管理和树体管理技术”为重点,敦促学生掌握经济林栽培、管理、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常见经济林树种营养和生殖器官名称、结构和功能,确认其品种特性、生长状况、树形特点及栽培管理模式。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采用科学、有效的土肥水管理和整形修剪技术措施,充分发挥经济林的生产潜力,为使经济林达到早实、丰产、稳产、优质、高效、低耗的栽培目标,也为学生从事经济林生产栽培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以各论形式展示4~6个有代表性的、我国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经济林树种的丰产栽培技术,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经济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产业发展现状、主要品种特性、经营类型和高效栽培技术等内容,更有针对性的掌握适宜区域发展树种的综合性知识。
1.2.2 实习课程。
实习是验证、巩固或者提升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的重要环节[3]。经济林栽培学实习主要包括参观经济林果园、树体结构和枝芽类型观察、经济林关键育苗技术、经济林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实践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中经济林果园栽培模式、休闲观光经济林规划设计要求,以及经济林林地土壤改良、林地覆盖、林地间作、中耕除草、灌溉排水、施肥、整形修剪等具体操作方法,实习内容囊括了理论教学最核心的部分,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从事经济林生产栽培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