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植物志》新资料
作者: 邓应生 翟建强 叶德胜 胡廉隆 熊晓凤 古严才 付琳
摘要 [目的]探明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为该区域的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资料。[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咨询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岭山森林公园的植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结果]发现了《东莞植物志》未收录的12个植物物种,分别是虎克鳞盖蕨(Microlepia hookeriana)、稀羽鳞毛蕨(Dryopteris sparsa)、绒毛山胡椒(Lindera nacusua)、黄毛五月茶(Antidesma fordii)、柴胡叶链荚豆(Alysicarpus bupleurifoliu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车前(Plantago asiatica)、地旋花(Xenostegia tridentata)、钳唇兰(Erythrodes blumei)、宽叶线柱兰(Zeuxine affinis)、苏里南莎草(Cyperus surinamensis)、三俭草(Rhynchospora corymbosa)。[结论]新发现的植物种类丰富了东莞市的植物资源资料,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植物志;新资料;新发现;东莞
中图分类号 Q9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10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23
New Materials for the Flora of Dongguan
DENG Ying-sheng,ZHAI Jian-qiang,YE De-sheng et al
(Dalingshan Forest Park of Dongguan,Dongguan,Guangdong 523000)
Abstract [Objective]The plants in Dalingshan Forest Park of Dongguan were investiga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plant diversity.[Method] The plants diversity in Dalingshan Forest Park of Donggua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consult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Result]Twelve taxa,i.e.Microlepia hookeriana,Dryopteris sparsa,Lindera nacusua,Antidesma fordii,Alysicarpus bupleurifolius,Erigeron annuus,Plantago asiatica,Xenostegia tridentata,Erythrodes blumei,Zeuxine affinis,Cyperus surinamensis,Rhynchospora corymbosa were reported because they were not recorded in the Flora of Dongguan.[Conclusion]The discovery of these new distributions enriches the plant species resources in Dongguan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nd flora.
Key words Flora;New materials;New discovery;Dongguan
基金项目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综合科考项目(441901-2021-08594)。
作者简介 邓应生(1981—),男,广东东莞人,工程师,从事自然保护地环境保护与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
鸣 谢 感谢段磊、何向阳、范忠才等协助开展野外调查,感谢陈红锋、邓双文、叶育石等协助进行标本与照片鉴定。
收稿日期 2023-08-11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113°31′~114°15′E,22°39′~23°09′N,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间。全市东西长约70.45 km,南北宽约46.8 km,陆地面积2 465 km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东南部多山,海拔在200~600 m,最高峰为银瓶山主峰,高898.2 m。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
复杂的地形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未对东莞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植物资源调查。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对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均具有重要作用。从2007年1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东莞市林业局、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东莞市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对东莞市区及所辖28个镇的植物资源进行了为期2年多的调查、采集和标本鉴定及照片拍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东莞植物志》[1]。该书重点收录东莞各地的常见野生维管植物1 612种(包括亚种、变种及变型),隶属于219科和855属。此后又出版了《东莞园林植物》[2]、《东莞珍稀植物》[3]等一系列图书,填补了长期以来东莞市植物资料缺乏的空白。
2021—2023 年,笔者对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在进行植物调查时陆续采集到12种野生植物标本,经过对植物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查阅《东莞植物志》[1]、《广东植物志》[4]、《广东植物名录》[5]以及相关文献资料[6-8],确定其为《东莞植物志》[1]中未记录的种类。新发现的植物种类可为今后《东莞植物志》的修编提供基本资料,也可为了解东莞植物多样性提供新资料。该研究中引用的标本全部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口的东北部,113°42′22″~113°48′12″E,22°50′00″~22°53′32″N。公园下辖2个森林公园、1个市属林场和3个自然保护区,即广东大岭山省级森林公园、东莞市大岭山市级森林公园、东莞市国营大岭山林场、东莞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东莞灯心塘市级自然保护区、东莞莲花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相互交叉重叠,管辖总面积约74 km2。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最高点茶山顶海拔530.1 m。森林覆盖率93.2%,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一个可供游览、科考、休闲和康体健身的综合性森林公园。
1.2 研究方法
2021—2023 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咨询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岭山森林公园进行全面调查。野外实地调查主要采取样线法,对调查区域内的植物区系、植被、植物物种及其分布进行调查。样线贯穿区域内各种不同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在行进过程中按照科学方法对各类维管植物进行实地拍摄记录,对有花果或孢子囊的植物或野外不确认的植物种类进行标本采集,再带回室内进行标本压制和植物鉴定工作。植物标本的分类鉴定查阅《东莞植物志》[1]、《广东植物志》[4]、《广东植物名录》[5] 及相关文献资料[6-8]。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调查中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确定12种《东莞植物志》[1]中未记录的种类,具体如下。
2.1 虎克鳞盖蕨(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
Microlepia hookeriana (Wall.) Presl,Epim.Bot.: 95.1849;中国植物志,2: 211.1959;Flora of China,2-3: 159.2013(图1)。
植株高达80 cm。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红棕色或棕色的钻状长毛。叶远生,叶柄长20~30 cm,被灰棕色长软毛;叶片广披针形,一回羽状,长40~50 cm,宽11~15 cm,先端长尾状,基部变狭;羽片23~28对,平展,披卦形,近镰刀状,长6~12 cm,宽1.0~1.5 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截形或戟形,上下两侧多少为耳形,上侧的耳片较大,边缘有波状圆齿,但先端为锯齿状;叶脉自中肋斜出,一回二叉分枝。孢子囊群近边缘着生,囊群盖杯形,先为绿色,后变为棕色,宿存。
凭证标本:莲花山,付琳、胡廉隆、段磊、嵇煜雯、蒋妍 20220729001,2022.7.29。
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至云南东南部。生于溪边林中或阴湿地。婆罗洲、印度尼西亚、马来亚、越南至印度北部及尼泊尔都有分布。
2.2 稀羽鳞毛蕨(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Dryopteris sparsa (Buch.-Ham.ex D.Don) O.Ktze.Rev.Gen.Pl.2: 813.1891;中国植物志,5(1): 185.2000;Flora of China,2-3: 602.2013(图2)。
植株高达70 cm。根状茎和叶柄基部密被棕色、全缘的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0~40 cm;叶片近纸质,卵状长圆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0~45 cm,宽15~25 cm,顶端长渐尖并为羽裂,基部不缩狭,2~3回羽裂;羽片7~9对,对生或近对生,略斜向上,有短柄,基部1对最大,三角状披针形,多少呈镰刀状,长10~18 cm,宽达10 cm,顶端尾状渐尖,其余羽片逐渐缩短,披针形;小羽片13~15对,互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阔楔形,通常不对称,基部1对的基部下侧1片小羽片较长,长6~8 cm,基部宽约2 cm,一回羽状,其余小羽片逐渐缩短;裂片长圆形,顶端钝圆并有几个尖齿,边缘有疏细齿。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小脉中部;囊群盖圆肾形,全缘。
凭证标本:莲花山,付琳、翟建强、段磊、嵇煜雯、蒋妍20220729012,2022.7.29。
产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林下溪边。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也有。
2.3 绒毛山胡椒(樟科 Lauraceae)
Lindera nacusua (D.Don) Merr.in Lingnan Sci.Journ.15: 419.1936;中国植物志,31: 406.1982;Flora of China,7: 150.2008(图3)。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宽卵形至长圆形,长6~15 cm,先端通常急尖,基部锐尖或楔形,革质,光亮,上面中脉有时略被黄褐色柔毛,下面密被黄褐色长柔毛;叶柄粗壮,密被黄褐色柔毛。伞形花序单生或2~4簇生于叶腋,具短总梗和总苞片;雄花黄色,花被片6,卵形,外面脊部被黄褐色微柔毛或无毛,雄蕊9,退化雌蕊的子房卵形;雌花黄色,花被片6,退化雄蕊9,第3轮的中部有2个几达其花丝全长的圆肾形腺体,子房倒卵形。果近球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7—10月。
凭证标本:石洞,付琳、熊晓凤、邹丽婷、范忠才、古严才 20220409001,2022.4.9;石洞,付琳、黎伟平、段磊、嵇煜雯、蒋妍 20220729003,20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