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作者: 问荣荣 孟欣慧 李秀伟 王步勇摘要 东平是黄河流域一个重要的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地方文化资源丰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双重背景下,东平县大力发展文旅融合,加强农业产业建设,以期促进两者协同互惠。在深入分析东平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阶段性成果的现状基础上,深刻挖掘困境背后的原因,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体验项目、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推动东平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地方文化;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12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27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Enabl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Take Dongping County of Tai’an as an Example
WEN Rong-rong, MENG Xin-hui, LI Xiu-wei et al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
Abstract Dongping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ith importa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prominent ecological functions.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re extremely ri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ongping County vigorously develops cultural tourism and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order to achieve synergistic benefit between them. On the basis of phased results of Dongping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ifficulties.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experience projects, featured product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Dongping County.
Key words Local culture;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Rural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Yellow River Basin
基金项目 2022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课题(2022RK-Y06008)。
作者简介 问荣荣(1987—),女,山西大同人,讲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及乡村振兴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农林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14
黄河贯穿山东9个地市,共23个区县。山东黄河风景道区域旅游既有城市又有乡村,其中菏泽(东明县、鄄城县)、济宁(梁山县)、聊城(阳谷县、东阿县)、泰安(东平县)、淄博(高青县)在山东黄河风景道内属于乡村旅游发展区域[1]。泰安市东平县东平湖常年水面209 km2,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黄河流域唯一的蓄滞洪区、京杭大运河复航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也是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东平湖是黄河流域下游重要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东平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要求,积极寻求湿地修复与生态景观功能有机融合,通过大面积恢复水体、植被、栖息地,加快实施退化湿地恢复和保护,恢复东平湖湿地生态功能。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林业草原局授牌,规划区位于老湖镇滨湖大道以西,南起州城街道王庄村旧址,北至老湖镇二十里铺村,西起老湖镇后仓村旧址,东至水浒古镇码头。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处原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属北方罕见的大型湖湾湿地,园内还有约3 km2的水上森林,形成了集生态、自然、野趣为一体的美丽风光,是国家AAAA景区。
随着全球工业化与城镇化迅猛发展,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在全球经济和文化传播的快速发展下,以单一田园风光等为主的休闲度假的乡村旅游形式难以满足游客旅游需求[2]。随着文化资源的不断发展,文化活动的潜能被发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人们实现对文化认知与体验的渴望提供途径[3]。与此同时,大众节假日旅游已被文化休闲旅游占据主要形式,自驾游已成为游客青睐的出行方式,方便游客参与文化旅游活动。人们在追求自然生态休闲和个性化娱乐的过程中,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长[4]。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文化产业内容丰富,既有以古建筑、牌坊、传统民居房屋和遗址等为表现形式的乡村物质文化,又有以饮食、传统手工艺、风俗民情、地方文化、宗教信仰、传统节庆、民间艺术等组成的乡村非物质文化[5]。乡村文化产业与乡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活动通过交叉重组、有机整合、互相渗透等方式形成共生体的过程促进现代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文旅融合旅游是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生产、消费方式的不断改变,持续激发旅游创新活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的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的旅游。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文旅融合建设是大势所趋,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6]。泰安市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古称东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 000余年,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交汇于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东平县得天独厚的地方文化、自然风景资源优势,拥有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造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截至目前,东平县共拥有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7处。加强东平地方文化旅游与黄河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有利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业的提质升级,促进东平地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黄河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乡村文旅产业是乡村产业之一,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今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当前阶段工作的重心。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农民经济等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要求。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地方文化能够反映当地居民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能够转化为其他形式的产业,而且影响社会多方面的发展[7]。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旅融合是以文化与旅游为基础的各种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征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1 东平县乡村旅游空间体系——构建“点—线—面”空间体系
东平县域间的空间互动协作,用东平成熟的景点旅游带动乡村旅游,用交通空间将他们联系起来,构建东平县域内形成“点—线—面”的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县域内的景点以及乡村旅游点可视为“点”,道路、绿地、河道、山脉、文化等均可视为“线”,根据乡村地理位置以及乡村发展资源等将乡村旅游分片区发展,形成多个“面”。
1.1 点——乡村旅游点
东平县现有旅游景点:十里宋城,罗贯中纪念馆,昆山景区,腊山,白佛山,戴村坝,水浒大寨,大宋不夜城(原水浒影视城),浮梁沧,石碣村,洪顶山,黄石悬崖。东平境内的山水景观优美,有伏牛山、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交汇等,东平县依山傍水,宜游宜居宜业,泰安市将其打造成城市后花园。
戴村坝是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工程,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查组称为“中国第一坝”;白佛山石窟成为中国佛、儒、道文化的典型代表;水浒影视城建筑工细柔美,展现我国建筑艺术至北宋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水浒文化旅游的新高地。水浒影视城景区积极谋划转型升级,突出“灯光、演绎、美食”核心元素,招引文化创意、行为艺术表演,着力丰富夜游等经济形态,共同打造集古镇风情与宋文化街区于一体的全新旅游目的地——大宋不夜城,已成为东平旅游品牌。水浒大寨是目前亚洲较大的山寨水寨之一,气势宏伟,诠释水浒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泰安东平湖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也是黄河流域唯一的蓄滞洪区,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处原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属北方罕见的大型湖湾湿地。昆仑山、腊山均与东平湖山水相依,自然风光秀丽,风景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实。除此之外,还有浮梁沧和石崖村民俗文化,东平县获得省级旅游强县荣誉称号。
1.2 线——建立交通、文化廊道空间,构建精品旅游线
东平县内地形山区、平原、湖洼各占1/3,董梁、青兰、济徐、济广4条高速公路,105、220两条国道,以及晋鲁铁路、京杭运河复航等交通干线交汇延伸,贯穿东平全境,乡村主要是依靠乡村道路,目前东平的乡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处理,进一步优化道路两侧的景观带,加强夜间灯光效果,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1.3 面——形成全域内的乡村旅游面
东平县多种点状空间和线状空间集合形成“四区、一园、十一镇”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了以“现代城区、滨河新区、滨湖新区、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沿大清河、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环东平湖为纽带,接山、大羊、梯门、老湖、旧县、斑鸠店、银山、戴庙、新湖、沙河站10个乡镇驻地小城镇和大安山运河古镇为节点,以小清河和滨湖大道为轴带,整合两岸乡村资源,绵延20余km,打造环东平湖生态发展带,以及“众星捧月、一带相连”的新型城镇化产文旅业发展格局。
2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机制
乡村旅游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作为一条连接黄河流域农村和城市的纽带,切实带动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休闲娱乐项目;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注入新的血液;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提升乡风文;乡村的有效治理在乡村旅游业发展逐步完善;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公共服务建设向乡村倾斜,促进城乡融合,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8]。
2.1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产业兴旺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部脱贫的基石上,实现脱贫攻坚战工作成果巩固拓展,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动力,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引导社会、人才、资金等资源进入乡村、支撑乡村振兴[3]。产业兴旺是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重中之重地位[9]。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10],东平县因地制宜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全域乡村农业发展澎湃,乡村振兴步履铿锵,重点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和现代农业蔬菜基地,结合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旅游,乡村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1.1 东平县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农业产业发展。
接山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游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戴村坝。做强酿酒葡萄、有机蔬菜和苗木花卉种植,实现农产品品牌打造,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甲瑞高效果蔬产业园、汇河、滨河大道实施旅游开发,开发极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带。配套建设农业和生态游乐项目,打造现代果业科技研发基地、高效果品示范种植基地、青少年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基地三大基地。
旧县乡有摩崖石刻、楚霸王墓、铧山风景区、北吉城石碣村水浒城风景区等历史古迹,以吉城、王古店两大片区为主,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大面积种植黄金苹果、油蟠桃、奇异果、大樱桃等经济林特色果品,打造现代果品科技产业园区,结合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可打造千亩林果生态观光廊道,依次经过奇异果庄园、油蟠桃园和维纳斯黄金苹果园,主要包括生态采摘、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