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 杜兴艳 杨贵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趋势研究0

摘要 以CSSCI收录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相关的840篇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描绘出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作者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等。分析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四大类研究热点主题:就业质量、职业特征与就业形态、教育培训、职业生存与发展;梳理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规律;提出了可将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分为外生驱动型生存研究、外生驱动型发展研究和内外双驱型优化研究阶段,对未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主题的拓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和预测。

关键词 农民工;职业发展; CiteSpace;演变路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18-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47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igrant Work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Knowledge Graphs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DU Xing-yan, YANG Gui

(School of Manage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350118)

Abstract By using data sources from 840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cluded in CSSCI journals in CNKI database between 2000 and 2022,with the help of bibliometric method and visual analysis software CiteSpace,we described the author map,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and cluster map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and analyzed the four major research hot topics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cluding employment quality,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ployment pattern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caree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We combed the evolu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put forward tha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exogenous driven survival research, exogenous driven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n optimization research.At the same time, we predicted the expansion of the future research topic of migrant workers’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Career development;CiteSpace;Evolution path;Development trend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YJC840009);福建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GY-S23032)。

作者简介 杜兴艳(1982—),女,湖北恩施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13

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第一大群体,农民工队伍伴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而不断壮大,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非农就业收入也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的收入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比例仅为7.6%,2020 年该比例已提升到 41.3%,工资性收入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但40年来农民工就业问题仍然面临着流动频繁、工作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因此农民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面对十九大提出的就业优先发展战略,面对国家提出的共同富裕和橄榄型人口结构目标,面对乡村振兴与社会公平的诉求,农民工的职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黄祖辉[2]认为,面对经济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农民工应着力于向市民化、创业型、职业型农民工转型。

在市民化、创业型和职业型3个发展路径中,目前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针对市民化和创业型2个方面的农民工研究综述和演进发展梳理,如众多学者们陆续针对农民工市民化进行了综述研究[3-11],也有学者开始针对农民工创业研究进行了综述[12-13]。但近10年来针对职业发展的梳理、综述和趋势等系统性思考较为缺乏,仅有彭国胜等[14]针对以青年农民工为例开展了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的研究综述。可实际上,近年来对于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且成果众多,如赵建国等[15]探讨了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探析互联网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机制,尹希文[16]探讨了农民工职业选择与流动的深层原因,研究得出技能约束和职业培训的缺失是影响就业稳定性的核心因素,刘雪梅等[17]对疫情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妥协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妥协对工作投入呈显著正相关等。

基于此,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农民工向职业型转型,推动我国农民工整体群体的职业发展,进而促进就业优先战略的顺利实现、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笔者立足农民工职业发展,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梳理近年来关于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基本脉络、演变路径和发展趋势,通过量化整理和系统性分析来凝练研究重点、探索发展规律、思考未来趋势,从而为农民工职业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由于农民工是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形成的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群体,因此主要选择中文数据库来展开分析,主要立足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农民工就业”“农民工职业”或者“农民工工作”等关键词进行文献,从而得到研究数据。具体来说,以“农民工+就业”“农民工+职业”或者“农民工+工作”为关键词,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默认为目前中国知网所有年份,大致涵盖了2000—2022年的数据,文献数据采集时间为2022年8月6日,去掉重复文献,最后得到840篇文献。

该研究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通过绘制各种建立在数量统计基础上的科学图片来展示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变路径。采用信息可视化专家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作为图谱的可视化工具[18]。通过利用CiteSpace的量化统计来科学地揭示近年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基本脉络和总体状况,凭借CiteSpace的聚类、突变词等可视化图谱直观反映这些年以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演变路径和未来趋势。

2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总体情况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统计分析 近年来,农民工的相关研究成果众多,其职业发展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2000年以来被中国知网收录且进入CSSCI检索的文章共计840篇,每年的发文量统计如图1。由图1可以知,2014年发文量达到峰值,年发文量高达76篇。

2.2 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在这些研究中,长期聚焦于农民工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但长期专注于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学者不是特别多。通过CiteSpace软件根据作者进行统计,形成476个节点,177根连线,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发文量越多,字体显示越大,其中发文量较多的为史清华、邓睿、周闯、冯虹、周小刚等,均为7篇;发文量6篇的程名望次之;接下来是张广胜等。在发文机构统计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以32篇位居首位,接下来分别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8篇、南京农业大学22篇。

3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3.1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根据关键词进行分析,形成如图3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共计形成了540个节点、969条连线。

从图3可以看出,节点较大的“农民工”“就业”“就业质量”研究主题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前3位,而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两大要素次之,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研究也十分重要。排名前20的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比较见表1。

3.2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根据CiteSpace软件聚类科学性和清晰度分析标准,主要包括以下2个指标:一是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简称Q值),主要是描述聚类结构显著性,Q值大于0.3则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二是聚类的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简称S值),一般认为S值大于0.5聚类就是合理的,当S值大于0.7则意味着聚类令人信服。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如图4所示的聚类图谱,其中Q值为0.536 2,大于0.3,视为聚类结构显著;S值为0.912 2,远远大于0.7,视为聚类结果是科学有效且具有说服力的。这些年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总共可以分为14类,分别是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职业流动、职业培训、金融危机、市民化、社会保障、非农就业、就业模式、包工头、对策、就业行为和农民工子女学校。

3.3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根据CiteSpace软件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这些年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主要热点主题。根据CiteSpace聚类分析结果整理为表2,可以分析得出这些年以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四大热点研究主题:

一是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对策4个聚类,这是涵盖内容最多、时间跨度最大的一个研究主题。彭国胜[19]针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探讨,钱芳等[20]构建了一套客观、全面的农民工就业质量测算指标,明娟等[21]着重探讨了工作转换与农民工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21],邓睿[22-23]利用了多种计量方法先后探讨了社会资本中的关系资源、工会会员身份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关系,刘长全[24]探讨了权利认知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关联性。

二是农民工职业特征与就业形态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了职业流动、非农就业、就业模式、就业行为和包工头5个聚类。职业流动是农民工就业的典型特征,因此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周运清等[25]研究认为,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社会地位与身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仅仅是一种水平流动;在进城方式的选择上也以非正式流动为主。王超恩等[26-27]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代际差异等进行了研究,认为职业分层对职业流动有较大影响,相对于低端职业,中高端职业的流动性和向上流动动机均更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频率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当然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主题愈发细致,董云芳等[28-29]专门针对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进行专题探讨。作为职业特征和就业形态的深入探究方式,非农就业、就业模式和就业行为等方面的文献数量不是很多,但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例如,白晓梅[30]探讨了如何实现农民工从流动就业模式向稳定就业模式的转变;黄闯[31]认为,农民工的短工化就业行为实际上是个人的一种理性选择,但对个人层面的工资提升、企业层面的整体发展、国家层面的市民化都有不利影响,需要个人、企业和政府3方一起努力,张卫东等[32]探讨了互联网对于农民工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机理。包工头是农民工的一种典型就业形态,这与建筑业行业特征密切相关,任树正等[33]对此做了专题的系统探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