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作者: 白清敏摘要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和标志,生态农场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落地技术。
运用系统观点,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分析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从点面结合和长短结合角度,对生态农业高水平建设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策略进行战略思考,提出了以生态农场高水平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场;生态农业;高质量;农业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6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57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Taking the High-Leve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arms in Na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BAI Qing-min
(Nanyang Rur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tation,Nanyang,Henan 473000)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haracteristic and symbol of moder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farm construction is a landing measure for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Using systematic perspective and adhere to problem oriented and result oriented approach,this paper deeply analyses the present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tate of Nanyang City.From the combination of points,surfaces,and lengths,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high-level construction path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it also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e using the high-leve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arms as a starting point.
Key words Ecological farm;Ecological agriculture;High quality;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作者简介 白清敏(1976—),女,河南南阳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08
绿色是农业底色,生态是农业底盘,保供是农业基本功能,高效是农业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和标志,生态农场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落地技术。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拥有南北过渡的气候、纵横交错的水系、沃野千里的土地、三面环山的盆地,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南阳生态农业发展必将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增底色增亮度,必将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添力量添效益。基于此,分析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对生态农业高水平建设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策略进行战略思考,以期为生态农场高水平建设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1 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人类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开始,并逐步由初级向高级形态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刀耕火种、传统小型农业、农业工业化、农业生态化4种发展形态[1]。
1.1 南阳市农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南阳市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素有“中州粮仓”之称。近年来,南阳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农业强市建设扎实有力,成效显著。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4.36亿元,比2020年增长7.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3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3∶1。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0.68万hm2,比2020年增长0.4%;粮食总产量达到713.3万t,约占全省11.0%、全国1.0%(其中夏粮占全国的2.4%)。油料产量177.4万t,比2020年增长3.5%,占全国4.8%、全省26.0%。蔬菜种植面积25.30万hm2,比2020年增长0.9%,产量1 174.3万t,增长1.8%。猪牛羊禽肉总产量71.24万t,比2020年增长26.3%。禽蛋总产量37.36万t,比2020年下降6.2%。牛奶总产量20.89万t,比2020年下降9.7%[2]。花(月季等)、果(猕猴桃等)、药(山茱萸、南阳艾等)、菌(香菇等)、茶(茶园)规模分别达到3.87万hm2、3.87万hm2、12.67万hm2、4.20亿袋、1.60万hm2,花、药、菌生产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香菇、月季、艾草种植面积、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81家、23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万多个,培育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猪、牛、奶、禽7大类19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西峡被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南召被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辛夷之乡”;卧龙区被命名为“中国月季之乡”。
1.2 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南阳市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技术模式和政策措施。1994年该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中部平原地区中等城市(农业为主)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成为全国首批五大示范区之一,制定了《南阳21世纪议程》,实施了“南阳市持续高效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承担了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等项目,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和农艺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努力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实施了《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规划(2021—2025)》《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规划(2022—2025)》等,推动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1.2.1 区域布局逐步明晰,发展动能渐次彰显。经过长期探索,南阳市生态农业区域布局逐步明晰,包括水源涵养地有机农业区、城市近郊都市生态农业区、平原优质高效(粮油)生态农业区、岗丘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区4个功能区[3]。近年来,结合各功能区特点,统筹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和资源优势,以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为抓手,努力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生态改善基础之上,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
1.2.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南阳市遵循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3]。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畜禽、特色蔬菜、优质水果、水产、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南阳特色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转型跨越的新路子。2020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6.62%,比2015年下降0.59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183.65亿元,比2015年增长35.23%,其中种植业822.44亿元,比2015年增长52.38%,占比69.48%,提高7.82百分点;林业27.20亿元,比2015年增长40.27%,占比2.3%,下降0.08百分点;牧业285.87亿元,比2015年增长3.50%,占比24.15%,下降7.41百分点;渔业11.72亿元,比2015年下降26.77%,占比0.99%,下降0.84百分点;服务业36.41亿元,比2015年增长52.08%,占比3.08%,提高0.35百分点[2]。
1.2.3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十三五”以来,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总要求,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标准实施国家重点项目,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50.53万hm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4,比2010年提高0.063;化肥施用量72.30万t,比2020年减少2.74%,比2015年减少20.77%,利用率由2015年的35.0%提高到40.6%;农药使用量1.30万t,比2020年减少5.80%,比2015年减少30.97%,利用率由2015年的35.0%提高到40.8%;农膜使用量2.42万t[2],比2020年减少2.42%,比2015年减少16.26%,回收率由2015年的60.0%提高到90.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0%,比2020年提高1.5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13.0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1%,比2020年提高1.0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7.6百分点,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扛得更牢。
1.2.4 推进农业标准生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完善标准体系,截至2021年底,制定地方农业标准293项,主导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9%,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标准化养殖场等建设,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市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367个,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9万hm2,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坚持“三链同构”,内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西峡香菇(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定为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中线渠首”“宛品天下”“宛艾”等6个区域公共品牌,现有国家级知名品牌6个,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69个。
1.2.5 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融合发展。以粮牧油菜“四大基础”产业、菌花果药茶“五大特色”产业为基础,坚持“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原则,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全域发展。截至2021年底,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6个、市级2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个。壮大产业化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格局,培育“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绿色原料基地、绿色加工集聚区、绿色物流设施,实现绿色优质高效发展,推进主体融合、业态创新、利益共享,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1.2.6 培育生态农场建设主体,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后劲。2021年,南阳市抓住农业农村部开展首批“生态农场”考核评价机遇,经过认真筛选推荐、指导提升、专家评审,南阳琴溪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授予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全省仅3家);2022年,该市又有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生态农场”,2家企业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至此,该市共有3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占全省13家的23%,河南电视台采访报道南阳琴溪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内乡县中以高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2 南阳市生态农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