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教育改革背景下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覃梦妮 唐红祥 陆维研

“新农科”教育改革背景下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构建研究0

摘要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以“新农科”为指引培养服务“三农”的新型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农林教育的新使命。在分析“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使命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自觉行动和发展创新3个角度剖析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探讨由学习力、自动力和创新力构成的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并提出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运行的实践对策,包含知识体系构建、教育特色化定位及促进社会性发展,以促进经管类农林人才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高度匹配。

关键词 核心能力体系;经管类农林人才;“新农科”

中图分类号 S-9;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7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61

Construction of Core Competency System for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Management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QIN Meng-ni1, TANG Hong-xiang2, LU Wei-yan3

(1.Economic and Trade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2.Research Office,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3.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Department,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 It is a new miss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new and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ser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guided by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Firstly, the issue analyses the mission and necessity of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hen, the issue analyses the core competenc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management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knowledge, conscious and innovation.Secondly, we discuss the core competency system composed of learning ability, autom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for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management talents.Finally, in order to match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y system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management talents should be taken, which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s, the positioning of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core competency system;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management talents;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基金项目 2020年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XNK2022013)。

作者简介 覃梦妮(1987—),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06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富内涵,明确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林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创新根本,为其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撑[2]。“新农科”是关注农业产业链的新型高等农林教育,注重发挥农科与工科、文科、理科、信息科学等跨学科知识间的合力,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良性互动[3]。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懂农村、善管理、会经营、有农业情怀的经管类人才,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赋能。为此,在“新农科”建设的指引下,促进农业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及交叉,优化经管类农林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培养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需求的经管类农林人才,是达成经管类农林人才供给有效对接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的必然要求[4]。明确经管类农林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构建高等农林教育中关于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的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是“新农科”背景下有序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涉农高校加快“新农科”建设,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5]。

1 “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使命和必要性

1.1 高等农林教育需顺应国家发展新格局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移动数字技术不断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我国对高等农林教育的要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6]。具体体现在:第一,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要把立足我国特殊农情作为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出发点,推进高等农林教育与行业、产业有效结合,建立健全以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二,我国农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需准确把握世界农业发展新趋势,依靠高等农林教育推动新产业、新技术下的知识创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更新农业发展理念与实践。第三,传统农林教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生态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不匹配,高等农林教育亟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新型农林人才的知识结构[7]。

1.2 传统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迎来机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有许多农村缺乏现代产业支撑,传统农林业较多数行业而言收益偏低,导致高考考生对涉农专业的填报意向不强,涉农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不大、对口工作少,社会对涉农专业的信任感和认可度较低[8]。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各省、市、自治区即将开始执行高校招生“院校专业组”录取模式,即从按院校、按批次录取改为按专业录取,进一步加大了“不受欢迎”的涉农专业的招生难度,也会阻断过去依靠调剂获取优质生源的渠道。“新农科”提出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注重个人本位的新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将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上进行拓展与创新,为传统农林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新活力。“新农科”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农林教育,需要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以更开放的视角,融入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既要注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使之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传统与创新于一体[9]。

1.3 构建人才核心能力体系有助于高等农林教育改革

2006年,欧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谋求自我实现、融入社会、持续发展“三位一体”,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10]。

2014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11]。在此基础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指标,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确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六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包含知识、技能、价值观在内的核心素养体系[12]。

人才核心能力体系的建设,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处于本质层面和核心地位,具有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的特征,引领各地各类涉农高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确保所培养的农林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13]。

经管类农林高校的涉农专业应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部专业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理论依据,参考欧盟“核心素养”的设计思路,结合“新农科”建设的目标,确立层次化、特色化的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素质,构建面向专业基本素质、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为农林教育改革提供基础支撑。

2 “新农科”背景下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建设

2.1 “新农科”背景下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解析

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14]。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立足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定位,从标准化生产、高附加价值化加工、商品化销售、品牌化营销上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从全产业链的视角审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因此,符合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农科”经管类农林人才,要具备3个层次的核心能力。第一个层次,面对动态变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经管类农林人才需要拥有吸收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新技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以此作为更新观念技能、大胆改革实践的基础。第二个层次,发展乡村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社会责任,经管类农林人才要以“三农”情怀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自觉、自主地运用市场方法、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服务乡村产业建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从“知农”“懂农”上升为“助农”“爱农”[15]。第三个层次,面对消费者对农产品及乡村休闲、娱乐、生态、教育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经管类农林人才需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大局,引领乡村特色产业的组织体系、业态模式、经营内容需持续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活力。

2.2 “新农科”背景下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

遵循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经管类农林人才能力素质3个层次的要求,坚持“农林特色、经管相融”原则,提出“新农科”背景下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框架(图1)。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学习力是经管类农林人才的首要核心能力,学习经管知识、农业科学知识及其他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知识,既要了解农业的规律特点和发展现状,又要学习经管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树立新发展理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提升现代农业管理技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品质,从而具备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基本素质。第二,经管类农林人才要培养自觉行动、自主探索、自我管理能力,即自动力,将自我融入农村社会与生活,正确树立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主动承担发展农业农村的社会责任;加强文化认同,从优秀的农耕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建立人与乡土的情感连接;放眼国际,紧跟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将之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指导本地“三农”工作。自动力是谋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从中激发“三农”情怀。第三,经管类农林人才需坚持全局视野,洞察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双循环”格局下农业农村的发展机遇,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培养推动乡村产业变革、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创新力,以创业为平台使农业农村对新技术、新应用、新理念的吸收更强,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产业振兴,学会正确评估农业产业链风险,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