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

作者: 王小松 靳晓斌 蒋飞燕 杨静凤 秦凤连 陈鹏安 梁晴怡 徐春玲

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0

摘要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应当厘清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揭示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愿的现状。应采用“课堂理论+企业锻炼+田间劳作”的教学模式、共建“学校+农企+乡村”的协同育人平台、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地位和收入。

关键词 农业职业本科;乡村振兴;意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62

The Triple Logic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erving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WANG Xiao-song, JIN Xiao-bin, JIANG Fei-yan et al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 530007)

Abstract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facto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serv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reveal the actual status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serv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teaching mode of “classroom theory + enterprise exercise + field work” should be use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of “school +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 countryside” should be built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the status and income of farmers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Rural revitalization;Willingness

基金项目 2023年广西农业科技自筹经费项目(Z2023106);2022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2FKS021);2021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YJJ2136)。

作者简介 王小松(1987—),男,安徽太和人,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信作者,编辑,从事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必不可少。乡村振兴亟须一大批“一懂两爱”的青年人才,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理应成为主力军。

1 必然逻辑:厘清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必然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客观的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奏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最强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乡村振兴是党从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的创新发展[2]。农业职业本科大学聚焦培养德技并修、具有“三农”情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肩负着乡村振兴建设的时代使命,在助推乡村经济、丰富乡村文化、改善乡村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如何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使命感,让大学生矢志学农爱农,提高兴农本领,研究农业、投身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这是历史和时代对农业院校的深切呼唤和必然要求。

2 实然逻辑:揭示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面临问题

实然作为一种事实判断,是对现实存在的实际状态、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描述。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人力资源,掌握着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引导并鼓励有知识、有能力、有梦想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有效缓解市场就业压力,带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打造大学生个人与乡村双赢的局面[3]。

通过调研发现,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较强,大学生长期参与乡村振兴的愿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

2.1 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2.1.1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情况。

2.1.1.1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

由表1可知,仅14.12%的调查对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模糊不清,85.88%的调查对象能够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2.1.1.2 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式。

由表2可知,92.60%的调查对象通过“教师宣讲”“学校宣传”“互联网”的方式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这说明教育者应注重多种途径宣传乡村振兴战略。

2.1.1.3 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的次数。

由表3可知,51.02%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因此需要教育者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2.1.1.4 大学生所学专业是否有助于服务乡村振兴。

调查发现,87.59%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学专业有助于服务乡村振兴。

2.1.1.5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相关授课情况的反馈。

调查发现,96.77%的调查对象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乡村振兴相关内容进行授课。95.41%的教师根据调查结果在授课过程中融合“大国三农”情怀、乡村振兴、“一懂两爱”等内容,回应了学生的关切(表4)。

2.1.2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情况。

2.1.2.1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意愿。

由表5可知,2.04%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愿意”回乡工作或参与乡村振兴。今后高校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服务乡村振兴。

2.1.2.2 大学生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途径。

由表6可知,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但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参加学校或国家组织的活动助力乡村振兴”,47.11%的学生通过参加学校或国家组织的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因此,今后学校和国家可以多开展相关活动。

2.1.2.3 大学生愿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因。

由表7可知,大学生愿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因很多,其中“热爱乡村,希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锻炼自己,丰富履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是主要因素。这说明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内外因共同起作用。

2.1.2.4 大学生不愿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因。

由表8可知,大学生不愿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因不少,主要集中在“乡村收入低、保障不够”“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专业不匹配,不知道做什么工作”等方面。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改变这些不利因素。

2.1.3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建议。

2.1.3.1 学校鼓励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情况。

由表9可知,98.55%的大学生对学校鼓励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给予肯定,因此学校今后应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2.1.3.2 学校为促进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而采取的措施。由表10可知,不少于64.12%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课程思政、产学研相结合、突出“三农”特色、注重校园文化等,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因此,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诉求,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2.1.3.3 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而采取的措施。由表11可知,不少于67.35%的大学生期望国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返乡就业大学生的待遇、加强农业职业本科师资建设、出台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等。这些是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十分关切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1.3.4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工作期望达到的效果。

由表12可知,不少于72.02%的大学生希望乡村收入高、生活好、乡风乡貌好、有文化有技艺、新兴产业多,此外大学生还普遍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返乡创业技术指导、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就业岗位等方面。

2.2 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调研组认为当前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存在以下问题。

2.2.1 部分大学生长期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较低。

大学生对城乡发展的认知、社会观念的影响、自我认知(尤其是所学专

业)等是大学就业观念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愿的影响较大。参与调查的农业职业本科大

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定义、推进乡村振兴的原因以及

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法等缺乏深入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非常不了解”的学生比例达71.09%。93.03%的大学生未能有效参加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不愿意长期参与乡村振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认为城市就业机会多、岗位多、发展空间大,而乡村则正好相反;二是受社会风气和观念的影响,存在“跟风”“随大流”涌向城市就业的现象;三是对乡村发展及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对服务乡村振兴的途径存在困惑;四是家庭、社会等其他方面原因。

2.2.2

学校在培育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方面尚有不足之处。

如何将教育全过程与立德树人总目标和总要求结合起来,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之一[4]。

立德树人是农业职业本科高校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立振兴乡村之志,增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这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以及鼓励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482名(占总人数的40.99%)大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等课程教学中教师融入“大国三农”情怀、乡村振兴、“一懂两爱”等内容的情况还不够理想。96.77%的大学生希望授课教师积极融入以上内容。

453名大学生认为学校在鼓励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占总人数的38.52%。不少于64.1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尚需在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乡村振兴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开发、学践结合服务乡村振兴、校园“三农”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下功夫,进而培养出一大批“一懂两爱”且致力于长期服务乡村振兴的优秀学子。当前,农业职业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发展要求,即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有待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三农”结合不够紧密。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即校园氛围不够浓厚,教育方式重理论、缺实践、少体悟,“三农”元素融入不够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