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及提升策略
作者: 路飞 赫尚丽 周敬 王海亮 赵学俊
摘要 以滇池流域为例,分析火灾发生情况、主要火源、野外用火方式、基础设施等现状,结果显示:森林防火通道存在分布不均,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管控力度不够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全面提升防火通道功能,科学规划布局,构建一体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立规范高效管控措施等对策,为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及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和提升;滇池流域;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 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2-010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21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 Corridors in Dianchi Lake Watershed
LU Fei1, HE Shang-li1, ZHOU Jing2 et al
(1.Southwest Surve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Kunming, Yunnan 650031;2.Kunming Forest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Forest Grass Information Center, Kunming, Yunnan 650506)
Abstract Using the Dianchi Lake Watershed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re occurrence, main fire sources, methods of outdoor fire use and infrastruc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issues with uneven distribution, single functionality, weak infra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control measures in forest fire prevention corridor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comprehensiv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functionality of fire prevention corridors, scientifically-informed planning and layout, construct integrated forest fire prevention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 standardized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offering guidanc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enhancement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 corridors.
Key words Forest fire prevention corridors;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Dianchi Lake Watershed;Issues;Strategies
基金项目 滇池流域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和提升项目。
作者简介 路飞(1982—),男,云南寻甸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林草调查和规划设计、生态保护修复等研究。*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林草调查和规划设计、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16
森林防火通道作为森林防火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既是林区的交通线,又是保护森林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通道[1-2]。滇池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是云南省“三屏两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重要组成部分。滇池流域涉及五华区、西山区、盘龙区、官渡区、呈贡区和晋宁区6个县级行政区域,是云南省及昆明市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之一,14%的土地承载了全市64%的人口和77%的经济生产总值[3]。经过多年建设,滇池流域森林防火通道已初具规模,但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对此,推进滇池流域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和提升,开展森林防火通道功能多样化建设,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安全,实现滇池湖盆面山资源共享和展示生态文明成果及建设“公园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1 基本情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滇池流域6个区林地面积136 474.96 hm2,森林面积(乔木林和竹林)117 350.55 hm2,森林覆盖率37.48%,主要分布于盘龙区、西山区和晋宁区。自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稀树灌草丛和灌丛6个植被型[4]。乔木林分中纯林混交林比例为77∶23,纯林比例较大,主要树种为云南松、华山松、栎类和桤木,4个树种面积占乔木林面积达73.53%,占比分别为30.65%、20.74%、11.34%和10.80%[5]。
自1990年以来,滇池流域共发生森林火灾1 558起,其中特大1起,重大2起,较大36起,其余为一般火灾,西山区和晋宁区火灾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主要火源点242 255个,主要涉及墓地,达239 928个,占99%。野外用火方式包括计划烧除、农事用火等11种类型,发生次数5 383次,其中,违规农事用火次数最多,达3 321次。根据各区上报数据库,截至2022年底,滇池流域已建设森林防火通道1 202.99 km,平均密度8.8 m/hm2,较云南省2.6 m/hm2和全国1.9 m/hm2的密度高,主要为沙石路面和土路,其中,五华区和西山区密度较高,晋宁区密度较低(表1)。林区内除晋宁区均设置防火检查站,盘龙区、五华区设置大量防火水罐和消防水池,各区均设置瞭望塔和防火指挥机构。
2 存在的问题
2.1 分布不均,未形成高效连通网络
现有森林防火通道缺乏系统规划,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主要位于西山区、五华区和呈贡区,平均密度8.8 m/hm2,虽然高于全国林区平均路网密度1.9 m/hm2,但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水平[6]。并且部分为断头路,未形成闭环,连通性较差。
2.2 路况较差,功能单一
普遍存在道路等级低,路面窄且路基不稳,无路拱,无护坡和排水,无行车标志等问题,部分通道因缺乏养护资金,已逐步被荒草或林木覆盖而不能通行,失去防灭火功能,带来严重隐患。滇池流域人口密集,涉及滇池风景名胜区、金殿国家森林公园、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是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的重要目的地,但森林防火通道并未与这些资源有效结合,主要考虑防火等森林保护管理需求,功能相对单一。
2.3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
各区检查站、瞭望塔等基础设施分布不均,且部分基础设施相对破旧。按照《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 127—91)》[7]2座瞭望塔之间20~40 km距离要求,目前瞭望覆盖率还达不到标准,瞭望存在盲区和死角。此外,缺乏管控技防设备和配套服务设施,区域内宣传设施滞后。
2.4 建设资金短缺,管控力度不够
森林防火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相比差距大,专项防火基础设施资金少,林区森林防火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滞后,森林防火通道和林间小径老化现象突出。在缺乏维护资金情况下森林防火通道日渐荒废,导致现有森林防火通道通行困难,基础设施简陋,难以保障巡护人员安全等问题,制约着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
3 管控和提升思路
3.1 总体思路
基于滇池流域森林防火通道现状和问题,结合昆明市城乡绿化美化行动等战略,提出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和提升思路:以维护生态系统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为目的,以全面提升森林防火通道功能为抓手,加强科学规划布局,构建一体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立统一规范管控体制,建成既满足森林防火高效运转,又满足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科普需求为一体的防火通道体系,保障全市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引领全民健康生活,带动全域绿色健康发展,为“公园城市”、生态文明和美丽昆明建设奠定基础(图1)。
3.2 基本原则
3.2.1 生态优先。保证对现有环境最低程度干扰下,开展森林防火通道规划、设计与建设,保护沿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2.2 节约用地。满足森林防火通道建设标准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防火通道及配套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尽量不占、少占森林用地,保护和节约用地。
3.2.3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功能需求,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防火通道新建、修缮和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宜硬化则硬化、宜拓宽则拓宽。
3.2.4 加强管控。根据各区域森林火险等级、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情况,合理制订管控措施,强化森林防火通道管控,确保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5 综合利用。基于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和管控要求,进一步打造局部通道串联,功能需求复合[8],空间联系环滇池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景观资源的特色森林防火通道系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可进入、可体验、有景观、有特色、保安全森林生态休闲通道,实现环滇绿色发展。
4 对策和建议
4.1 全面提升防火通道功能
4.1.1 强化森林防灭火能力。根据森林防火通道主导功能,构建以主线道路为基础,支线道路和日常巡护道路为补充的防火通道体系[9-11]。主线道路重点满足森林火灾救援力量及扑火物资运输等功能,支线道路主要满足小范围火场控制等功能,日常巡护道路主要满足开展日常防火巡护等功能。
4.1.2 探索森林资源全民共享。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满足森林防火功能的前提下,探索将森林防火通道与景观道、游步道有机整合,复合、提升森林防火通道功能,串联整合环滇各类生态、人文和景观资源,为周边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等提供便捷条件,满足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等需求,切实发挥森林生态康养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公共服务条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4.1.3 带动开展科普教育。以森林防火、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管理等为主题,把滇池流域建设成为中小学生校外课堂,集科普教育、休闲游乐、生态体验于一体的重要场所,为大众提供一个科普资源多元、文化内涵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生态环境优雅,具有超强科普基础和功能的科普教育基地,激发大家走进自然、探究自然、享受自然的热情,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崇高风尚[12-13]。
4.2 科学规划布局防火通道
4.2.1 开展森林防火通道现状评估。对现有森林防火通道及配套设施等开展综合评估,及时摸清流域内森林防火通道家底,准确掌握空间位置、建设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基于现状及需求分析,对火灾危险性等级较高但没有防火通道覆盖区域开展空缺分析与评估,为加密森林防火通道、串联现有通道、开展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4.2.2 优化森林防火通道布局。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原则,充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路基、附属设施等现状,合理布线,升级改造现有废弃路和简易路,新建连通断头路和已有道路,增强防火通道与瞭望塔、检查点、取水点等基础设施的连通性,构建布局、密度较为合理,结构较为完整的林区防火通道网络。其中,森林火灾危险性等级较高区域,应改造、加密串联防火通道,进一步健全防灭火功能。西山、棋盘山、长虫山、世博园、野生动物园,以及西山龙门、太华寺、筇竹寺、宝珠寺、虚宁庵、金殿等区域,广大市民对户外自然空间、户外运动、户外游憩需求较为急切,人为活动较为频繁,防火通道布局不仅要满足森林防火功能,提高森林防火效率,还要充分考虑森林资源全民共享和带动科普教育等功能。人为活动相对较少区域,防火通道年久失修,通达性较差,防火功能大大下降,防火通道管控和提升主要是及时开展管养,增加相应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