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传统牧区现代化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探究
作者: 其其格 永海摘要 促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式向绿色高效转变,既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也是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当前,在草原生态保护形势依旧严峻、畜牧业发展相对粗放的背景下,内蒙古传统畜牧业正处于艰难转型的关键期。面向未来,必须立足于牧区资源禀赋,秉持“以草定畜、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产能、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提升绿色畜产品生产能力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 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2-025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53
The Present Situation,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Pastoral Area:Based on Field Surveys in the Inner Mongolian Xilingol League of Abag Banner
Qiqige,Yonghai
(Institute of Pastoral Development,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It is not only a new wa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nimal mode of production, but also a major symbol of its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ituation is still serious,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s relatively extensive,the traditional animal husbandry in Inner Mongolia is in a difficult transition period. Facing the future, we must base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pastoral areas and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determining livestock by grass, optimizing layout, adjusting structure, improving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ntegrating industry”,it is the key measure to improve the intensive, standardized and industrialized degree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to enhance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green animal products.
Key words Pastoral area modernization;Pilot construction;Green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研究基地”委托项目(2023WT28)。
作者简介 其其格(1975—),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员,博士,从事区域经济、牧区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17;修回日期 2023-0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1]解决农牧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技术、优化组织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加快地区现代化建设[2]。对广大牧区而言,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是解决传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全方位实现畜牧产业振兴和建设牧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广大农牧民安居乐业,打造牧区共建共治共享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举措;是促进“边、偏、远”牧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治本之策。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属性和生产生活特点,其良性发展是草原生态保护、牧民生计发展和畜产品供应稳定等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牧区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殊短板”[3]。随着我国“三农三牧”工作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这对内蒙古传统畜牧业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压力下,如何顺应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三农三牧”供给侧对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和努力推进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部门、学术界以及社会各方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
1 研究地区概况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是内蒙古典型纯牧业旗之一,位于内蒙古中北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75 km,南部属于浑善达克沙地。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主要特点为冷暖分明、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南沙北草”特色明显。全旗土地面积2.75万km2,辖3个镇、4个苏木、71个嘎查、4个社区,总人口3.96万。畜牧业是该旗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也是支柱产业。2022年,阿巴嘎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3 057万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 884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64 078万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55 094万元,增长9.9%。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为87.4%,占全旗GDP总量的41.9%。另外,城镇和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 806和33 881元,分别增长7.3%和9.8%。全旗牲畜存栏数为1 781 837头只,全年肉类总产量为42 331 t(其中牛肉产量为20 941 t,羊肉产量为20 362 t),奶类产量为43 084 t。其他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方面均得到了长足发展。
2 阿巴嘎旗牧区现代化发展现状与成效
牧区现代化政策试点为实现传统牧区的现代化打开了政策窗口[4]。近年来,阿巴嘎旗以内蒙古牧区现代化建设试点旗为契机,以坚守草原生态“红线”为基础,聚焦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生产生活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2.1 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条件不断完善
近年来,阿巴嘎旗重点打造西门塔尔牛、乌冉克羊繁育和阿巴嘎黑马保种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以肉牛为主导产业、肉羊为传统产业、黑马为特色产业的产业结构体系,不断完善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强化畜牧业发展基础。在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方面,目前该旗政府认定的家庭牧场124家,牧民专业合作社共有189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社1家,盟级示范社3家),合作社注册资产总额24 604.58万元,成员总户数为1 490户。另外,目前已建成300头以上肉牛育肥基地6处,万头牛育肥养殖基地1处;在畜产品加工方面,目前该旗肉食品屠宰加工企业有3家,年屠宰能力50万羊单位,精深加工能力20万羊单位,总冷藏冷冻能力1.2万t;在优化畜群结构方面,目前全旗已建立肉羊标准化畜群2 200群,规范西门塔尔牛核心群27群,引进优质良种肉牛1.3万头,牲畜良改比重达到99.4%。总体来看,全旗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整个产业链智慧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在科技研发、产业链延伸、智慧化运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牧区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传统畜牧业逐渐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发展。
2.2 品牌培育初具规模,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目前,阿巴嘎旗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0家,全旗拥有额尔敦、蒙高丽亚、蒙元、绿色大地、达尔汗、草原碧川等6家畜产品加工企业,照富、伊澌格等2家马奶加工企业和马奶化妆品公司,牛奶SC生产企业有2家,奶制品小作坊92户。目前,全旗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41件,注册商标主要使用于地方特色畜种、奶制品、肉制品等传统领域。其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分别为“阿巴嘎黑马”“阿巴嘎乌冉克羊”和“阿巴嘎策格”(酸马奶)。此外,结合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广科研技术,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支撑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照富、伊澌格等企业的马奶精深加工技术走在自治区前列,旗浑善达克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旗兽医兽药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被自治区科协授予2021年“创新先锋号”称号。另外,龙头企业带头引领作用明显加强,牧企之间的联结机制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已有200余牧户与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
2.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提升现代化水平
阿巴嘎旗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进一步统筹整合资源力量,强化畜牧业服务社会化促进机制,培育多元化、集约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符合牧区实际的新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补齐畜牧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这一短板,大力推进服务体系市场化改革,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企业遴选和监管办法》《牧区社会化服务企业鼓励扶持办法》《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工作流程》等制度措施。加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专业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工作,结合牧业生产特点,坚持以模块化为主,健全兽医兽药、饲草饲料储售、牧业机械推广使用、民族传统奶食品检验检测、种畜租赁、肉牛托养代管、良种置换劣质牛、新型职业牧民培训、基层社会化服务九大模块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参与、嘎查组织带头、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牧区社会化服务大格局。除此之外,为弥补技术上的短板,旗政府部门通过引进具有专利权、销售权、研发能力的企业,构建以制作销售、售后保障、培训牧民为一体的现代化牧机销售服务中心,企业发挥自身专利权资质及研发创新能力,根据牧民实际要求,订做牧业机械,有效节省牧区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农牧管理部门依托兽医兽药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牲畜体内微量元素检验工作,指导和培训牧民科学搭配饲草配方等技术,提高饲草消化率和营养价值,降低牧户饲养成本,加强牲畜抗病能力,实现牧业综合效益提升。另外,农牧、科技、林草部门积极与部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专业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共同开展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生态多样性、良种繁育、兽医防疫等方面加强合作或建立实习、实验基地,为该旗生态保护和畜牧产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其主要方向是大力推行暖季草原适度放牧和冷季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实现草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5]。但从现状来看,阿巴嘎旗辖区内资源禀赋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各异,实施牧区现代化战略面临着必须因地制宜,因类施策,明晰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实现产业兴旺,又要严守生态红线;既要推动产业发展,又要提高农村牧区居民生存生活质量;既要关注地上资源禀赋条件,又要考虑地下资源约束等相对复杂而困难的局面。
3.1 “小牧经济”占主导地位,产业化程度低
当前,阿巴嘎旗畜牧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比较低,大多以个体分散小户的形式养殖,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形态。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单打独斗、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先进养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导致生产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对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市场地位和产品价格等方面均缺少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市场博弈中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分散小牧户与大市场难以实现有效对接,特别是在面对自然风险、疫病风险与市场风险时,普通牧户更易受到多重冲击。类似“零、散、小”的发展格局不仅对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成本、市场地位、议价能力等诸多方面造成被动局面,并且难以适应农畜产品的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绿色无公害等社会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