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窦磊 侯庆丰
摘要 大学生作为人才振兴的重要基础,其返乡意愿的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个人因素、家庭因素、返乡政策、返乡环境和学校因素这5个影响因素对大学生返乡意愿具有混合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了提升大学生返乡意愿的3组构型,其中返乡环境、返乡政策和学校因素对大学生返乡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提出了优化返乡政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校企结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提升大学生返乡意愿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返乡意愿;路径研究;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2-024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52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 and the Impvoving Path— Based on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
DOU Lei,HOU Qing-feng
(School of Marxism,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alent revitalization,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is study,the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processed by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and the five influencing factors,family factors,homecoming policy,homecoming environment and school factors had mixed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 The results found three groups of configurations,among which the returning environment,returning policy and school factors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erefore,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home,improve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establish the correct employment concept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Path research;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基金项目 甘肃省教育厅教学团队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2023年。
作者简介 窦磊(1999—),男,甘肃肃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29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1 076万,就业率为23.6%,意味着超过七成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面临失业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力推动基层事业的发展。[2]”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党和国家的人才战略,解决大学生就业不但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开展大学生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 研究述评
综观国内关于农村大学生返乡成因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大学生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国家的就业政策、环境因素、学校教育等方面。
在个体特征方面,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工作能力和抗压能力等多方面构成。马英杰等[3]通过对成都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个体就业竞争力的自我评价与大学生返乡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个体自我竞争力的自我评价越低,返乡意愿越强烈。何雯等[4]对滁州学院大四学生发放问卷,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SPSS和AMOS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个人主观因素对返乡意愿存在影响作用,部分大学生会根据自我三观认识进行就业选择,希望通过个人所学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周敏等[5]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个体特征会显著影响到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其中具备较强责任感、组织能力的大学生返乡意愿会更强烈。
在家庭因素方面,父母及亲属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支持程度、家庭的经济情况以及受访者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甚至婚恋关系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返乡意愿。裴德宇等[6]通过对影响返乡就业意愿的推力和拉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家庭经济条件的允许和父母支持程度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最大。返乡就业后生活成本较低,而且经济没有后顾之忧,并且在家乡就业还可以更好的照顾父母。同时,裴德宇等[6]也发现与恋人、配偶分隔两地,也会降低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王秀芝等[7]研究指出,在父母的传统观念中认为上学读书的目的就是摆脱贫穷的山村,并且获得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因此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返回家乡工作。肖秋香等[8]认为家庭因素是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父母期望孩子们返回家乡,生活在父母身边;另一方面在家乡大学生无论是个人还是父母都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人脉资源,可以为返乡就业提供一定的便利。
在国家就业政策方面,返乡后的薪资状况、个人发展空间和当地政府对返乡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等。王菁等[9]基于推拉理论针对农村和城市进行分析后得出,在家乡生活成本低、地方政策的支持都会成为促进大学生返乡的拉力,在城市工资待遇和物质生活方式也成为大学生选择留在城市就业的拉力。玄雪梅[10]认为现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不高的原因与当地政府在就业政策的制定、执行方面相对欠缺具有一定关系。陈俊[11]也同样认为,当地政府对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大学生对返乡政策了解程度较低,进而影响其返乡意愿。王秀芝等[7]还认为大学生返乡后发展空间不足,经济落后地区对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自身价值难以实现,也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
在返乡环境方面,家乡自然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因素成为影响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与大城市相比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但是自然环境要明显优于大城市,这也是农村地区的优势所在。胡佩[12]认为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有限,因此大部分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较低。张瑶祥[13]也认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习惯了大城市的节奏和便利条件,返乡后基础设施不健全也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在受教育因素方面,包括学校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引导程度,以及对“三农”方面的教育程度。李宇征等[14]认为高校缺少对“三农”知识的教育,导致学生们缺少对“三农”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会影响到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马英杰等[3]通过调查发现,有62.8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开展的返乡就业指导非常有用,在了解返乡就业的相关政策信息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返乡意愿。
最后在提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路径研究方面,马英杰等[3]认为提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要从“加强政策宣传制定”“优化就业环境”“高校引导学生返乡”和“增强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4个方面来进行;何雯等[4]则认为,当地政府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大学生发展空间和平台、营造较为良好的就业环境,不但可以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样也可以提升其返乡就业意愿。裴德宇等[6]提出政府要提高基层服务大学生的工资待遇,落实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和“人才引进”等政策;在学校方面要将着眼点由“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逐步转变为“培养有意愿、有能力到乡村基层参与建设的优秀人才”。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大多数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且尚未发现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来分析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因素。因此,笔者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研究大学生返乡意愿各影响因素的混合效应及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该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调查在校学生的个人特征、家庭环境、社会就业政策、返乡环境和学校引导5个方面,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并且探索农林院校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培育路径。
2 变量设置、模型选取与数据来源
该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现有研究中影响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提炼,并进一步完成问卷的编制。通过随机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来收集并扩大调查范围。最后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并借助fsQCA 3.0软件和SPSS 26.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组态构建和信效度检验。
2.1 变量设置 根据文献分析,影响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因素有个人、家庭、返乡政策、返乡环境和学校等5个方面。在个人方面,主要是生活习惯、性格、个人工作能力等因素构成,是其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实践的特征表现。大学生会根据个人的自我认知以及职业偏好等个人因素就业选择。在家庭方面,部分大学生受到“父母在,不远游”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会选择返乡就业、陪在父母身边这种尽孝的方式,既可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又可以照顾父母生活,是一种两全的选择。也有人因为在一线大城市具有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购房困难等原因,而选择返乡就业。在返乡政策方面,主要有鼓励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工作,对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和优惠待遇等政策等。另外,家乡自然环境的优越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样会提高大学返乡就业的意愿。在学校层面,对返乡政策进行积极宣传、对学生返乡就业进行积极引导,也会提高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见表1。
2.2 模型选取 该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其核心是通过收集小样本量的案例,利用集合理论和布尔代数的原理,归纳导致某一社会现象的多因素组合,从而为给定结果提供不同的理论路径[15]。因此,该研究通过使用fsQCA3.0软件来检验个人、家庭、返乡政策、返乡环境和学校5个维度的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和构型分析各组合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大学生返乡意愿。
2.3 数据来源 为了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返乡的影响因素,从2023年5月开始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截至2023年8月共回收问卷306份,其中剔除6份无效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149人、女生151人,城镇户口138人,农村户口162人,专业类别涉及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工学和理学7个大类。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