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豆梨“大都市”引种驯化研究
作者: 李淑文
摘要 以豆梨“大都市”为材料,对其进行了生态适应性及繁殖研究。结果表明:豆梨“大都市”在试验区域均能完成萌芽、开花、展叶、生长、结果、落叶的年生长发育,10月中旬至11月叶变深红色或红色,年彩叶观赏期25 d。豆梨“大都市”能够通过嫁接方法繁育,嫁接成活率可达90.0%左右。豆梨“大都市”对北京地区冬季干冷、夏季湿热的气候条件适应性强,在褐土、潮土、壤土上可正常生长,是北京地区秋季观叶的优良彩色树种。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繁殖;豆梨“大都市”
中图分类号 S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09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Introduc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Pyrus calleryana ‘Capital’ in Beijing
LI Shu-wen
(Beijing Daxing District Landscaping Bureau, Beijing 102600)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propagation of Pyrus calleryana ‘Capital’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aw of germination, flowering, leaf spreading, growth, fruit setting and defoliation of Pyrus calleryana ‘Capital’ can be completed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and the leaves turn dark red or red from mid-october to November, and the annual viewing period for colored leaves is 25 d. Pyrus calleryana ‘Capital’ can be propagated by grafting,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grafting can reach about 90.0%. Pyrus calleryana ‘Capital’ has strong adaptability to the cold and dry climate in winter and hot and humid climate in summer in Beijing, and can grow normally on cinnamon soil, fluvo-aquic soil and loam soil, it is an excellent color tree species for autumn foliage viewing in Beijing.
Key words Ecological adaptability;Reproduction;Pyrus calleryana ‘Capital’
作者简介 李淑文(1974—),女,天津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森林经营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25
随着首都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优良彩色树种。丰富彩叶树种成为首都园林绿化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几年,北京主要大中型苗圃不同程度地引进彩色树种,由于盲目引进,未试验就种植,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损失,并未达到引种驯化的目的。豆梨原产于我国南方,耐高温、耐旱、耐涝、耐贫瘠,不择土壤,具有药用价值及观赏价值[1-2]。其栽培品种豆梨“大都市”为落叶彩叶乔木,秋叶紫红、橙红色,鲜艳亮丽,生长快速,树形紧凑,抗逆性强,是优良的彩色树种[3-4]。有学者对彩叶豆梨进行了盐胁迫[5]、低温胁迫[6]、高温胁迫[7]等生态适应性及变色机理[2,8]的相关研究。伍会萍等[9]对彩叶豆梨在宁夏进行了引种,认为彩叶豆梨秋季叶色鲜红或橙红等特点,有较好的观赏价值。滕慧颖等[10]进行了豆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为摸清豆梨“大都市”能否适应北京地区土壤气候条件,在北京地区能否正常生长,笔者于2016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兴、海淀、昌平进行区域试验,探索其引种生态适应性及繁育栽培技术要点,旨在为北京地区科学应用豆梨“大都市”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豆梨“大都市”(Pyrus calleryana ‘Capital’),北京市黄垡苗圃于2014年3月从燕园农业大连基地购得3年生、地径2.5 cm的20株,自育嫁接苗800株。以豆梨(Pyrus calleryana)为对照。
1.2 方法
1.2.1 区域试验设计。
2016年分别在北京大兴区、海淀区、昌平区3地设计试验点(表1)。对豆梨“大都市”进行物候期、叶色稳定性、生长情况、抗逆性及栽培繁育技术等区域性试验。
1.2.2 试验地气候土壤条件。
北京市黄垡苗圃位于大兴区礼贤镇东黄垡村,开阔平原;北京市海淀区双新林工商公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北辛庄村,浅山区环境;北京市大东流苗圃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大东流村,平原小气候。3个试验点气候土壤条件见表2、表3。由表2、3可知,3个试验点分布在平原区、近山区、园区,因此气候(气温、降雨量、无霜期)和土壤(土壤种类、pH、肥力)等立地条件差异较大。
1.2.3 试验方法。
1.2.3.1
物候期观测。对试验地的豆梨“大都市”及对照豆梨,春季每3~5 d观测1次,夏季每14 d观测1次,秋季落叶后观测结束。对于特殊天气过后及时进行观测。主要内容有萌芽期、开花期、抽梢展叶期、果实成熟期、秋叶变色期、落叶期。
1.2.3.2
生长量观测。测定试验地的豆梨“大都市”及对照豆梨的树高、地径生长量。随机选择50株标记,分别在春季发芽前、生长期停止后测定株高、地径。株高采用测高器测量,地径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总结每年的平均生长量。
1.2.3.3
秋叶变色稳定性观测方法。对3个试验地的豆梨“大都市”及对照豆梨进行秋季叶色变化情况观测。10月中旬开始每3~5 d观测1次,叶色调查使用RHS植物比色卡比对,记录每次的色号、日期、变色叶比率,对变色情况进行总结,统计年观叶期。
1.2.3.4 抗逆性试验。
耐热性观测:调查时间为夏季7—8月,每7 d 1次,随机抽取50株,记录极端高温天气及出现的受害症状及不同级别的受害株数。制订豆梨“大都市”单株植物耐热性评价标准(表4),并用耐热性记录观测卡进行记录。按照表4中植物评价形态指标统计各级别植株数量,计算耐热性平均指数,以反映树木耐热性的总体概念,其公式为I=(1x+2x+3x+4x+5x)/X,式中,I为耐热性平均指数,1、2、3、4、5为不同受害等级,x为不同受害等级的株数,X为调查总株数。耐热性等级Ⅰ~Ⅴ的平均指数分别为1.00~1.50、1.51~2.50、2.51~3.50、3.51~4.50、4.51~5.00。
耐寒性观测:调查时间从12月至次年2月,每7 d 1次,随机抽取50株,记录极端低温天气及出现的受害症状及不同级别的受害株数。通过形态观察评价抗寒性,参照南京引种桉树抗寒性检测标准[11],制订适宜该试验植物的抗寒性评价标准(表5)。用耐寒性记录观测卡进行记录,每年进行总结分析。统计各级别植株数量,计算耐寒性平均指数,以反映树木耐寒性的总体概念,其公式为I=(1x+2x+3x+4x+5x)/X,式中:I为耐寒性平均指数,1、2、3、4、5为不同受害等级,x为不同受害等级的株数,X为调查总株数。树木总体耐寒性评价级别见表5。
病虫害发生情况观测:随机抽取50株进行观测,在植物整个生长季节进行(4月初至10中旬),每7 d 1次,记录病虫害类型、受害株数及防治情况。结合引进豆梨的基本情况,制订适合豆梨的抗病虫害能力评价标准(表6)。
耐旱性试验:春季 4—6月干旱少雨,苗圃试验地随机抽取20株进行干旱试验,3月中旬浇透返青水后,持续30、45、60 d不浇水,分别观察记录植株生长表现情况。
耐涝性试验:夏季7—8月降雨集中,苗圃试验地易涝地块,随机抽取20株进行耐涝性试验,设置积水24、48、72 h,观察记录植株生长表现情况。
1.2.3.5 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
采用嫁接繁殖方式,以引种的3年豆梨“大都市”作采穗,以杜梨作砧木。在春季发芽前进行芽接和枝接。统计成活率,总结嫁接繁殖技术要点。
嫁接后正常管理,检查成活情况,新生枝长到10 cm左右时及时解除捆绑物、剪砧、补接,及时除萌蘖,及时排灌水和中耕除草,松土保墒,注意防治病虫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表7显示,豆梨“大都市”在试验地均能完成萌芽、开花、展叶、生长、变色、落叶的年生长发育规律。萌芽期在3月下旬,开花期在3月底至4月中旬,展叶期在4月上旬,5月下旬可见幼果,果实成熟期在9月,挂果时间长。落叶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与豆梨相比,物候期基本相同,落叶比较晚。豆梨“大都市”属于秋季观红叶树种,随着秋季气温降低,绿色叶片转紫红色,10月下旬整株变为红色或紫红色,直至落叶,叶片观赏期可达25 d。
2.2 生长情况
由表8可知,不同试验地不同年份豆梨“大都市”树高平均生长量33~67 cm,地径平均生长量5~8 mm,2016—2019年生长正常,日常养护条件良好的地方生长量较大。与对照豆梨相比,平均生长量无明显差异(表9),生长速度中等,在北京地区适宜推广栽植。
2.3 秋季变色期
表10表明,秋分节气后,昼夜温差较增大,豆梨“大都市”10月中旬开始变色,白天最高温度21 ℃,最低温度5 ℃,暗绿色叶片开始变紫红色或暗红色(N77A);寒露节气后,温度进一步降低,10月中下旬夜间最低温度为3 ℃,最高温度为16 ℃,颜色由暗绿色转暗红色(187A),下旬变色叶片数量过半,叶色由暗红色变深红色(183A);10月底霜降后,整株叶片变红色(46A),颜色艳丽。落叶期在每年11月中下旬,枝梢挂叶期较长,红叶期观赏天数在25 d左右。调查发现,半阴处或林缘栽植植株叶片表现为紫红色或暗红色,在阳光充足位置栽植的植株变色更加红艳靓丽,初变色时紫红色绿色相间,色泽明亮度低,逐渐变红色,色泽艳丽,整株观赏效果更好。
2.4 适应性
通过对3地不同气候环境下豆梨“大都市”的适应性情况观测,研究表明:豆梨“大都市”适应性较强,在偏碱性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长,耐轻度盐碱,耐寒耐热,耐旱耐涝,生长较快。
2.4.1 耐热性和抗寒性。
由表11可知,2016—2019年豆梨“大都市”耐热性和抗寒性综合评价等级均为Ⅰ级,在北京地区未见夏季叶片焦枯现象,可安全越夏,说明能够适应北京地区夏季湿热的气候条件。在北京地区未见冬季抽条现象,可安全越冬,说明能够适应北京地区冬季干冷的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