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的浙江经验对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作者: 张志国

摘要  浙江“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丽生活的“三生”融合,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对于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提出坚持调查研究,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坚持党建引领,开展“三美”示范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提升农村功能品质,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农村服务品质,坚持由表及里,提升农村文化品质,坚持循序渐进,提升农村生态品质,坚持数字赋能,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千万工程;浙江经验;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4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Zhejiang Experience of “Ten Million Projects” and Its Inspiration on Shenyang’s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Zhi-guo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Sheny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Abstract  The “Ten Million Project” in Zhejiang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beautiful ecology, beautiful economy, and beautiful life. Summarizing and promot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Ten Million Projec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henyang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By analyzing the constraining factors of Shenyang’s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adhere to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rural plans, adhere to Party building guidance, carry out “Three Beauties”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adhere to local conditions, improve rural functional quality,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enhance rural service qualit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enhance rural cultural quality, adhere to gradual progress, enhance rural ecological quality, adhere to digital empowerment,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ural areas, adhere to ecological priority,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adhere to systematic concepts, and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llions of projects;Zhejiang experience;Rural revitalization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沈阳市党校系统课题阶段研究成果(SYDXKT24-08)。

作者简介  张志国(198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就是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抓起,历届省委和省政府一张蓝图干到底,十多年的努力让乡村面貌发生了大变化。”“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生”融合[2-3]。“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浙江样板,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源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示范之路。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对于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制定了“千万工程”目标要求、实施原则、投入办法[4]。20年时间,历届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干到底,不断丰富“千万工程”的内涵,经历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再到现在的“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不断实现浙江农村的迭代升级。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村集体凝聚力显著增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

浙江“千万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对于各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坚持生态优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千万工程”全环节全过程,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坚持因地制宜,针对农村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区域差异,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保证规划的可持续性;坚持循序渐进,紧盯目标不放松,阶段性出台配套政策,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拓展“千万工程”的工作内涵,做到与时俱进;坚持党建引领,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确立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由表及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破除城乡二元思维,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坚持调查研究,摸清省情农情,充分掌握“三农”问题本质,切中要害提出破解对策[6-11]。

2  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沈阳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落实乡村建设行动,以“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为着力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客观地认识到,在乡村建设领域还存在着若干短板和弱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乡村建设统筹性不优,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少

科学的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目前,沈阳大部分行政村均制订了村庄规划,并付诸行动,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村庄规划同质性较为突出,未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村庄社会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制订,进而难以体现村庄实际特点,导致规划难以落地。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各部门扶持资金较为分散,针对性不强,还存在着大水漫灌的现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新一代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引擎。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薄弱,5G网络覆盖率较低,互联网+公共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农业数字产业经济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20%,数字技术在乡村各领域的渗透不足。

2.2  乡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和城市相比,最大的两块短板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随着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持续向乡村覆盖,沈阳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改善,乡村主干道已经硬化全覆盖。但乡村田间地头、机耕道、自然村之间仍有较大缺口,已经硬化的路面,由于乡村产业振兴步伐的加快和缺乏必要的管护措施,急需提档升级。乡村易返贫户、低保户、特困供养等低收入人群,住房常年处于失修状态,风险隐患仍一定程度的存在。乡村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流动性较大,尤其是学前教育难以满足农村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医疗水平不高,农民生病向大城市获取救治,客观上造成城市医疗资源压力加大。乡村常住人口多以5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养老机构数量和养老服务网络还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农民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贷款融资困难。

2.3  乡村环境整治不彻底,文化服务严重匮乏

沈阳通过开展“三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提升,各行政村基本建立了垃圾清运体系,村庄绿化、亮化、洁化水平持续提升。但乡村垃圾治理体系有待优化,治理手段相对单一,多以政府为主体,未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的主动性。乡村生活性垃圾多为焚烧、掩埋为主,资源化循环化利用不足,生产性垃圾处理缺乏规范化管理。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较低,农村黑臭水体有所反弹,缺乏长效管护机制。卫生厕所推进缓慢,对寒冷地区因地制宜农村改厕成功样板不多,部分行政村厕所改造后成为“面子工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缺乏,文化下沉长效体制机制急需建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不足,群众性活动与农民实际需求契合度不高。

2.4  绿色发展理念不深入,城乡融合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沈阳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优化化肥供应,强化科技服务,回收废弃农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农民尚未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除了会改变乡村风貌,更会带来美丽经济,进而实现美丽生活的良好场景。部分农户为了追求高收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的土地和人居环境,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难以达到国家标准,降低了自身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和重城轻乡理念依然存在,资本向乡村流动趋势不明显,人才呈现单方向流入城市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占比不高。

3  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低,但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