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岭山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研究
作者: 邓爱良 严春俭 陈志明 庄会霞 黄晓晴 李挺
摘要 为摸清大岭山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在2021—2022年对该区域大型真菌进行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大型真菌123种,涉及2门4纲14目41科76属,其中子囊菌门真菌10种,涉及3纲4目5科8属,担子菌门真菌113种,涉及1纲10目36科68属。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占15.46%;其次为蘑菇科(Agaric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占7%,其次粉褶菌属(Entoloma)、蘑菇属(Agaricus)和小蘑菇属(Micropsalliota)。区系地理成分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占63.16%,其次是泛热带成分,占18.42%。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发现食用菌17种,药用菌17种,毒菌12种,我国特有物种8种。大岭山部分大型真菌物种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关键词 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区系地理成分
中图分类号 Q94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4-0089-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20
Research on the Diversity of Macrofungal Resources in Dalingshan Forest Park
DENG Ai-liang,YAN Chun-jian,CHEN Zhi-ming et al
(Dalingshan Forest Park,Dongguan,Guangdong 523820)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acrofungal diversity in Dalingshan Forest Park,from 2021 to 2022,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pecimen collection of macrofungi were conducted.A total of 123 species of macrofungi had been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involving 2 phyla,4 classes,14 orders,41 families and 76 genera,therein 10 species of Ascomycetes involve 3 classes,4 orders,5 families and 8 genera;113 species of Basidiomycetes involve 1 class,10 orders,36 families and 68 genera.The dominant family was Polyporaceae (15.45%),followed by Agaricaceae and Amanitaceae.The dominant genus was Amanita (7%),followed by Entoloma,Agaricus and Micropsalliota.Results of floristic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 Dalingshan’s macrofungal genera showed that the cosmopolitan element was the dominant (63.16%),followed by pantropical element (18.42%).There were 17 species of edible,17 species of medicinal,12 species of poisonous,and 8 species of Chinese endemic fungi in Dalingshan Forest Park.Some of them have great potentials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Forest park;Biodiversity;Microbe;Floristic geographical element
基金项目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综合科考项目(441901-2021-08594);国家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2FY100505)。
作者简介 邓爱良(1978—),男,广东五华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园林管理研究。*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从事真菌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分子生态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15
我国具有丰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定期开展大湾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调查和评价,对于落实广东省及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岭山森林公园是东莞市的城市“绿肺”,位于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口的东北部,北至水廉山南坡,东与大岭山大王岭相望,东南以莲花山东南山腰为界,西至高铁虎门站,西北至厚街大迳村,横跨四镇一场(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大岭山镇、大岭山林场),面积约74 km2。公园包括大岭山森林公园、马山自然保护区、灯心塘自然保护区、莲花山自然保护区4部分。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最高点茶山顶海拔530.1 m,植被以次生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2]。
大型真菌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许多食药用菌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3]。笔者对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进行大型真菌科学考察,以进一步掌握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系统情况,这对森林公园的自然生境、濒危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和范围
对大型真菌种类采用踏查法。调查时间为2021—2022年2、5、6、7、11月。调查范围包括大岭山下辖的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大岭山镇、大岭山林场等地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重点调查地点包括大岭山林科园、环湖绿道、白石山景区、厚街广场、翠绿步径、长安广场、杨屋马鞍山生态公园、霸王城、樱园、珍稀植物园、山猪坑、大溪步道、沙溪步径、灯芯塘、碧幽谷、茶山顶、大板水库等具有代表性和大型真菌高发的地点(图1)。在所考察区域,针对不同生境类型(如森林、草地、湿地等),不同林型(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选择在不同坡向(如南北坡、东西坡)不同海拔(300 m以下、300~500 m、500 m以上)。
1.2 大型真菌资源的采集、调查和保藏
对大岭山辖区范围内大型真菌资源进行广泛、系统调查和标本采集,记录和拍摄这些种类的野外形态和生态环境;制作大型真菌标本,并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fungorum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GDGM)进行长期保藏。
1.3 大型真菌分类鉴定
采用经典的形态学方法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ITS和LSU等DNA序列片段扩增及测序)相结合,对采集的大型真菌样品进行准确、科学地分类鉴定[4-5];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大型真菌新资源。
1.4 大型真菌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依据鉴定的大岭山大型真菌科、属、种的数目结果,对大型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界定科下物种数≥10的科为优势科,属下物种数≥5的为优势属。对菌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参考《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对植被地理成分的划分方法,并结合菌物区系划分的相关文献[6-8]。
1.5 大岭山大型真菌资源评估
分析大岭山大型真菌群落组成与优势类群或特有种类;同时对该地区大型真菌种类的食用性、药用性及毒性进行评价[9-11]。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
该研究调查类群为大型子囊菌和大型担子菌,共获得大型真菌标本456份。经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分类系统参照“真菌索引”网站(indexfungorum.org,2023-04-08)以及文献[3,12],共鉴定出大型真菌123种,涉及2门4纲14目41科76属,其中子囊菌门真菌10种,涉及3纲4目5科8属;担子菌门真菌113种,涉及1纲10目36科68属(表1)。
2.2 大型真菌优势类群
在科的水平下,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含有19个种,占15.46%,其次是蘑菇科(Agaricaceae)(17个种),占13.83%(表1)。属水平下的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8种),占7%,其次是粉褶菌属(Entoloma)(7种),占6%,小蘑菇属(Micropsalliota)(5种),占4%(图2)。
2.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研究大岭山大型真菌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将76个属的分布类型分为6种成分,其中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其次是泛热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未发现我国特有属。
2.3.1 世界广布成分。
指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各大洲,无特殊分布中心的类群。东莞大岭山调查的大型真菌世界广布的属共有48属,占属总数的63.16%,包括蘑菇属(Agaricus)、田头菇属(Agrocybe)、鹅膏属(Amanita)、金牛肝菌属(Aureoboletus)、木耳属(Auricularia)、胶角耳属(Calocera)、珊瑚菌属(Clavaria)、锁瑚菌属(Clavulina)、斜盖伞属(Clitopilus)、锥盖伞属(Conocybe)、拟鬼伞属(Coprinopsis)、虫草属(Cordyceps)、迷孔菌属(Daedalea)、轮层炭壳菌属(Daldinia)、裸伞属(Gymnopilus)、裸脚伞属(Gymnopus)、齿菌属(Hydnum)、湿伞属(Hygrocybe)、长根菇属(Hymenopellis)、垂幕菇属(Hypholoma)、蜡蘑属(Laccaria)、环柄菇属(Lepiota)、香蘑属(Lepista)、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白鬼伞属(Leucocoprinus)、马勃属(Lycoperdon)、微皮伞属(Marasmiellus)、小皮伞属(Marasmius)、小孔菌属(Microporus)、小菇属(Mycena)、革耳属(Panus)、卧孔菌属(Perenniporia)、青柄菌属(Picipes)、豆马勃属(Pisolithus)、侧耳属(Pleurotus)、光柄菇属(Pluteus)、柄杯菌属(Podoscypha)、多孔菌属(Polyporus)、密孔菌属(Pycnoporus)、红菇属(Russula)、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盾盘菌属(Scutellinia)、干腐菌属(Serpula)、栓孔菌属(Trametes)、银耳属(Tremella)、草菇属(Volvariella)、炭角菌属(Xylaria)。
2.3.2 泛热带成分。
指分布于东、西两半球热带或可达亚热带至温带,但分布中心仍在热带的类群。大岭山的泛热带成分共14属,占属总数的18.42%,分别为假芝属(Amauroderma)、俄氏孔菌属(Earliella)、粉褶菌属(Entoloma)、棱孔菌属(Favolus)、灵芝属(Ganoderma)、地星属(Geastrum)、齿菌属(Gyrodontium)、蜂窝孔菌属(Hexagonia)、香菇属(Lentinus)、大口蘑属(Macrocybe)、小蘑菇属(Micropsalliota)、线虫草属(Ophiocordyceps)、褶孔牛肝菌属(Phylloporus)、丽柱衣属(Sulzbacheromy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