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常见茶叶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

作者: 曾德新 朱林 王抄抄 李云飞 王满满 周婷婷 吕侠影 丁柳 孙娟娟 余华峥 宗凯 韩芳 余晓峰

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常见茶叶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 0

摘要 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获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其安全性品质也受到广泛关注,做好茶叶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茶叶产量和质量,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关键。综述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的茶叶病虫害以及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茶叶的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茶叶;病虫害;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5-0005-0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5.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Tea Industry and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mmon Tea Diseases and Pests

ZENG De-xin,ZHU Lin,WANG Chao-chao et al

(Hefei Customs District P.R.China/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afety Analysis and Testing,Hefei ,Anhui 230022)

Abstract Tea,as a healthy drink,has won the favor of many consumers,and its safety and quality have also been widely concerned.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ea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tea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ea industry in China,the ma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tea 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control of tea in China.

Key words Tea;Pest and disease;Control

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对我国出口贸易和文旅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提高茶叶产量、质量、流量是贯彻国家双循环系统的切实落脚点,在促进国内需求增长、推动农产品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作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种植国、第一大产茶国和全球茶叶出口的主要国家,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主要是因为品牌知名度不高、品质不稳定、缺乏标准化管理、营销策略不足等[1];同时,病虫害以及其衍生的农药残留也是影响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基于此,综述我国茶叶产业现状、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方法,以期为我国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1 茶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茶叶生产区域广泛,其中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广西16个省(区)的茶园面积占全国的95%以上[3]。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报道,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幅稳步收窄,2022年全国茶园面积达333.03万hm2,茶叶产量持续稳增,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量达318.10万t,稳居世界第一,其中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等品种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我国茶叶的出口则存在一定的波动,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6.94万t,同比增长589%;出口额达22.99亿美元,同比增长12.82%;茶叶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比位居世界第二的斯里兰卡高出90%以上,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二[4]。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7.52万t,同比增长1.59%,出口额20.83亿美元,同比下降9.42%;截至2023年4月,我国茶叶出口量达11.7万t,同比下降4.1%,出口总额达5.6亿美元,同比下降15.4%。茶叶价格方面,2013年以来,茶叶出口均价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3%,接连突破4、5、6美元/kg大关,2021年度中国茶叶出口均价为6.23美元/kg,同比上涨0.38美元/kg,涨幅6.55%,创历史新高。但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均价为5.55美元/kg,同比降低0.67美元/kg,降幅10.84%(图1)。2023年1—3月茶叶出口均价为4.95美元/kg,同比下降986%。从分类来看我国出口茶叶主要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和花茶,其中已绿茶为最,占出口总量80%以上。

2 茶树病虫害

病虫害是影响茶叶质量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无论是病虫害直接对茶叶造成损伤还是因为防止病虫害导致的农药残留超标都严重影响了茶叶的品质。茶树受病虫害侵扰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茶树生长环境、茶树品种和茶树管理。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大、分布广,与之相关的病虫害也种类繁多且分布具有区域特征。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知的害虫和螨虫有808种,属于2类13目中的109科[5],其中有50多种较为常见,代表性的有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卷叶蛾、茶毛虫、茶黑毒蛾等。已知的茶树病害达100多种,常见的有30多种,代表性的有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饼病、茶轮斑病、茶芽枯病等[6],在危害程度上,一般是虫害大于病害,夏秋季重于春季。各省份报道主要病虫害见表1~2。

3 茶树病虫害防治措施

茶树种植在我国历史悠久,对于茶树病虫害的防治也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唐朝时期,就有了《茶经》,详细记载了茶叶的栽培、采摘、制作等过程,也提到了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在现代,我国于1975年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2006年进一步确立了“公共植保 绿色植保”的理念,使病虫害防治从传统的以消灭病虫为目的的短期行为,发展到着眼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在防治病虫害的技术以及措施上还处在落后的状态下,大多数农户采用的生产方式依旧停留在“连作种植,防止无序层面”[28]。一方面,茶农并不十分了解科学种植,对植物保护的知识知之甚少;第二,针对病虫害所采取的措施多数在病虫害出现之后,这对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效果有限,往往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源头上防范病虫害的发生,还会增加病虫害的抗性增加后续管理的难度,甚至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第三,农民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病虫防治时间难统一,易错过最佳防治期,农民补防加重农残超标的风险,茶叶一旦出口受阻将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18]。第四,茶农对病害认识不足,往往把病害当虫害治,既没有达到防治效果,又增加生产成本,还给茶叶质量安全带来隐患[19]。第五,长期以来,茶树病虫害防治出现了诸如重治不重防、不重视园区规划、仅采用化学防治、农药使用不当、非采茶期疏于管理等误区。

茶树病虫害防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采取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保障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该研究阐述了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

3.1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茶树防治病虫害的首要措施。一方面,它是幼苗引进的必要手段,通过植物检疫可以有效防止危险性病虫害和其他有害生物进入茶园,从源头上防止病虫害在茶园的繁殖和侵害;另一方面,植物检疫可以准确鉴别茶树的病害或者虫害,以便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或造成更严重的损失。植物检疫的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形态学检测是指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观察病叶形态或检查虫卵、排泄物等,由此来判断病虫害;分子生物学检测,目前常用的是PCR或荧光定量PCR,通过核酸提取获得病叶上病原体核酸,之后通过核酸扩增和测序判断病虫害;免疫学检测主要应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检测病叶上病原体或其分泌物,从而达到确定病害的目的。

3.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绿色防控措施的一种,是指为防治茶叶病虫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茶叶的生长环境,以增强茶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生存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留选健康种苗、分批及时采摘、深耕灭茬、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做好清园工作等。科学选用抗病虫品种及留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发生。合理布局茶园,如采取茶林间作、茶果间作等方式,丰富茶园植被,做好生物群落保护,利于增加茶园害虫天敌的种群和数量。分批及时采摘可以有效防止茶蚜、小绿叶蝉等最喜刺吸茶树新梢和嫩叶害虫的为害,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同时抑制了病虫的繁殖。结合茶叶生产及茶园病虫害发生规律,采取春茶后和秋季封园及时修剪,去除树冠树梢患病部位、剪除带虫卵茶叶、拣除土中虫蛹茧并及时运送至园外集中销毁,可大幅降低病毒基数。科学合理施用肥料,首先可以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其次,可以提高茶树对高温的抗御能力,如抗旱性、抗病性和抗虫性;第三,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促进土壤结构更加健康,减少病虫害的发生[8]。

3.3 物理防治

茶叶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光、电、声、热、色、激素等。具体方法有灯光诱杀、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色板诱杀技术、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等,此外,对一些目标明显和群集性强的害虫如茶毛虫、茶尺蠖、茶蚕、蓑蛾类、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人工捕杀也能获得一定成效。光诱捕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物理防控方法,它利用害虫对光线的趋性,将光源安装在茶园中,吸引害虫扑向光源,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对茶尺蠖、油桐尺蠖、茶黑毒蛾、茶毛虫等鳞翅目、鞘翅目等趋光性明显的害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色板以颜色吸引害虫,通过表面物种黏虫而达到杀虫目的,诱杀茶角胸叶甲、茶丽纹象甲、茶小绿叶蝉、黑剌粉虱、广翅腊蝉等半翅目、鞘翅目及部分鳞翅目害虫效果好[29]。性信息素诱杀也可用于灰茶尺蠖、茶毛虫、茶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等的防治[16]。物理防治具有安全、无污染、防治效果显著(90%以上)、防治成本低、防治范围广等众多优点。但茶叶物理防治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其防治效果受天气、光源等因素影响较大,且防治时间较长,需要长期进行。

3.4 化学防治

茶叶化学防治是指利用有毒的化学物种(通常指农药)来预防或杀灭病虫害,这种方法又称为植物化学保护。化学防治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茶叶的产量,具有高效、快速、使用方便、经济等优点,但使用不当可对植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天敌,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造成茶叶、环境农药、重金属残留进而影响茶叶品质等。我国茶树病虫害种类众多,基于茶农的防治习惯和化学防治经济高效的特点,使用化学农药仍然是当前茶树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18]。然而,农药残留超标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关乎人体健康和茶叶贸易,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对社会、经济和生态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茶叶的化学防控要注意农药品种的选择、农药的安全使用(主要注意用量和间隔期)、农药在茶树上的降解规律、农药在茶叶上的MRL标准、农药从茶园到茶杯过程中的变量及风险评估等。首先,化学农药必须遵循“非登记不可用”原则,没有取得茶树病虫害防治登记的化学农药不得在茶树上使用[18]。其次,应把握时机选择病虫害最容易被消灭的时期,此时用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降低化学农药对茶叶的影响。第三,化学农药的使用需要兼顾茶园中天敌的存在,天敌是茶园中重要的防治手段之一。另外,轮换用药也能大大减少抗药性事件的发生,还可以降低施药次数,节省人力物力,保持茶园环境。茶叶有别于其他产品,市场对茶叶农药残留的要求十分严格,针对茶叶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对茶叶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的不断修订,茶叶的化学防治有必要逐步从低毒到无毒、低残留到无残留、化学农药到生物农药过度[3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