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下安徽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作者: 万小雨 张信得 高雪摘要 以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肯定红色旅游为安徽大别山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同时,指出了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背景下红色旅游面临的新问题:①红色场馆建设的数字化程度有待提升;②红色场馆的外部空间有待数字化拓展;③数字化水平高的文创产品缺乏;④其他旅游产业数字化也有待升级;⑤红色旅游区的乡村数字化建设短板不少。最后,提出了在数字技术下安徽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再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 数字技术;大别山;红色旅游;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 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6-01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6.02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 New Path of Red Tourism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Dabie Mountains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Under Digital Technology
WAN Xiao-yu1,ZHANG Xin-de2,GAO Xue1
(1.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61;2.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revolutionary old area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While fully affirming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of red tourism to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Dabie Mountains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it points out the new problems faced by red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era:①the digitalization level of red venue construc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②The external space of the red venue needs to be digitized and expanded;③Lack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high levels of digitization;④The digitization of other tourism industries also needs to be upgraded;⑤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s in red tourism areas.Finally, several new paths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in the Dabie Mountains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under digital technology are proposed.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Dabie Mountain;Red tourism;Anhui Province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专项;合肥师范学院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414098046)。
作者简介 万小雨(1991—),女,安徽肥西人,讲师,硕士,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12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是鄂豫皖苏区的腹地,是党的重要建党基地。险峻的地形地貌条件,让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红旗不倒”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所在[1]。在秀美山水之间,红色革命旧址星罗棋布,为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区之一。安徽是大别山分布的重要区域,按照《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中的意见,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包括六安市、安庆市全境和淮南市寿县、铜陵市枞阳县,共19个县(市、区),规划面积3.38万km2,2020年末常住人口986.7万。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贫穷”“落后”一直是这里不少地方的代名词。国家始终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当成重点扶持对象,鼓励当地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安徽一直将把安徽大别山地区建设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重要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当成各项支持政策的重点内容。“红色大别山”是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六大特色板块(最美皖南、休闲皖中、传奇皖北、风情淮河、欢乐皖江、红色大别山)”之一。进入新时代后,红色文化与旅游、博览、会展、教育培训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红色旅游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发挥着“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红色旅游”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借用数字技术推进大别山红色旅游更高质量发展,将红色文化基因转化为经济发展基因,促进老区人民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命题。
1 红色旅游为安徽大别山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1.1 红色旅游成为老区振兴政策的核心点 近年来,安徽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徽省贯彻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
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安徽省促进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条例》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这些政策中都突出了红色旅游的关键作用,为安徽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的坚实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1.2 红色旅游资源得到拯救性的保护和修复 为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管理,制定和实施了《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发展规划(2017—2025)》《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安徽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方案》等政策,并设立专项资金,如在2021—2022年,安徽省级财政统筹设立2亿元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倾斜于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修复、提档、升级等事项。
1.3 红色旅游扶贫资金得到优先安排 安徽文化与旅游厅明确要求新增的旅游扶贫项目主要用于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争取到的中央预算资金、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项目资金、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和其他各类补助、贴息资金,优先向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倾斜。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扶贫的资金,要按照增加10%以上的比例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
1.4 红色旅游有力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 革命老区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城通高速”,农村公路通城达乡、进村入户;“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级向老区重点水利工程投资高达约230亿元,一大批老区的水利工程和水库的扩容、加固、改造得以完成;清洁能源如光伏发电、高山风力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纷纷上马。基础设施的完善使红色旅游的品质得以提升,新的基础项目也构成红色旅游区新的景观点。
1.5 红色旅游为大别山地区树立了多个旅游大品牌 安徽大别山区现已拥有天柱山、天堂寨、万佛湖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花亭湖、佛子岭、燕子河大峡谷、明堂山、天悦湾等众多知名旅游景点。在《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二期纲要、三期规划中,提出“将大别山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胜地”的目标。目前,大别山区的六安市9处红色景点、安庆市4处红色景点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六安茶谷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树立且影响力较大。霍山、金寨、潜山等县(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6 红色旅游带动了新产业兴起 大别山拥有的独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绿色生态、古迹历史、水利设施等资源,为红色旅游与文化、农业、教育、医疗、体育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安徽大别山地区已开发出包括康养度假、森林步道旅游、农耕农事体验游、山地越野、峡谷漂流、高空滑翔、拓展训练等融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特色衍生产品,打造出的一批红色旅游文创品牌企业以及民俗村、画家村、摄影村、影视村在全国产生影响。
1.7 红色旅游加快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老区以茶叶、油茶、中药材、蚕桑等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崛起。“六安茶谷”“西山药库”等特色平台影响力加大,创建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5个、省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41个,金寨猕猴桃、岳西茭白等33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红色旅游地,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正成为热门旅游项目。
1.8 红色旅游较大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 “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省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4亿元,占全省1/3以上。2020年,大别山革命老区127.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安排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5.7亿元,占全省34.8%,老区10个县列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 672元提高到2021年的16 244元。“十三五”期间,六安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超8 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450亿元,带动约10万人口实现脱贫;位于安庆市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纪念馆,是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年均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周边“农家乐”年收入达千万元,在旅游旺季,当地有些村民仅靠担任兼职讲解员一项,年均收入可达8 000元。
1.9 红色旅游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 在国家对老区政策的倾斜下,“十三五”期间安徽大别山地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8.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37.7%,六安、安庆两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400 km2。稳步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累计安排补偿资金13亿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金寨、潜山等6个县(市)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岳西、霍山等3个县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别山水库群水质稳定在Ⅱ类,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到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位居全省前列。生态循环农业得到大力发展,一大批园区列入循环化改造和试点创建点,六安市成功列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品牌建设。
1.10 红色旅游为老区发展的人才积累提供了条件 选往大别山地区的驻村干部素质高、能力强,他们为红色旅游加速发展的决策、推动、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在各级举办的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干部、乡村旅游带头人、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导游员、讲解员以及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中,大别山革命老区在名额分配等方面受到倾斜关照。在每年组织的专家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双向交流等科技下乡活动中大别山地区成为首选地,特殊的人才政策为大别山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