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 马婷婷

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

摘要 乡村研学旅行是现代研学旅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教育发展滞后,以西部乡村为例的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对乡村教育与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教育理念,结合乡村的场域特点,以促进乡村资源开发和提高乡村研学课程质量为宗旨,探讨乡村研学课程开发的内涵、理念;提出乡村研学课程资源开发三大要素,分别是课程素材资源、场景资源和人力资源。将课程设计分为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6个方面,并以榆中县浪街村为例说明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方法,以期为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和案例参考。

关键词 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6-012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6.02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tudy Travel Curriculum

MA Ting-ting

(Tourism School,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Rural research trave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research travel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lags behind especially in western areas.Taking the western countryside as an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tudy and travel cour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ural educ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latest educational concept,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research curriculum, the connotation and concept of rural resear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Thre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rural studies are put forward, which are curriculum material resources, scene resources and human resources.Curriculum desig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aspects:curriculum them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curriculum management.Taking Langjie Village in Yuzho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s illustr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cas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earch travel curriculum.

Key words Countryside;Research trips;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

基金项目 甘肃省高校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乡村研学旅行开发与实践——以榆中县浪街村为例”(2022A-176)。

作者简介 马婷婷(1984—),女,甘肃天水人,讲师,硕士,从事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及研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08;修回日期 2023-10-17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作为“旅游+教育”业态融合的新产业发展迅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乡村地域辽阔,乡村资源丰富,《“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等明确倡导推进乡村研学旅行发展,开发利用乡村自身资源,推动乡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下,乡村必将成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学生在乡村参观乡村景观,体验乡村生活,参与乡村实践,探究乡村发展,培养乡土情怀,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全方面提高个人素养。研学旅行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内容和产品,乡村因其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存在课程开发不系统、不科学等问题,研学课程开发亟待理论完善和应用实践。研究紧扣时代发展背景和行业需求,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在乡村研学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总结出乡村研学课程开发的内涵、课程开发的理念、课程设计要素,形成乡村研学课程开发的体系,并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浪街村为例,形成课程开发案例,为乡村研学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研究基础

国外研学旅行起源于16世纪英国贵族阶层,1990年后传入我国,随着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等理念的不断普及,研学旅行从重“游”轻“学”逐渐转变成以旅游为载体,教育为目的实践育人方式。我国学界从研学旅行的本质及内涵[1、研学学习机制2、研学旅行模式3等理论研究到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4、研学高质量发展5和可持续发展[6、研学基地建设7等应用研究成果颇丰。研学旅行课程研究方面,曲小毅8探讨了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路径,袁长林9提出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设计原则、向度与路径,仇盼盼10研究了研学旅行课程知识的默会原理及其培养,邓纯考等11研究了具身认知视角下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衔接,郭璇瑄等12进行了空间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路向研究,董艳等13提出情境感知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路径,马东贤14提出走向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策略14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及研学旅行政策意见发布以来,研究多关注乡村研学旅行发展[15、乡村研学产品开发16、乡村振兴引领乡村地理研学发展17等方面,专门针对乡村研学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较少。江杰英等18以丹霞山为例,提出从突出乡土特色,丰富研学产品,提升研学价值,创新研学方式等方面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孙静19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依托乡村资源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以张家口坝上乡村地区为例做了方案设计及评价。闫千慧等[20基于家国情怀视域提出了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思路。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以策略和案例研究为主,缺乏乡村研学课程开发的系统论述,没有形成乡村研学课程开发的理论模式。该研究以研学旅行的现有研究成果和最新教育理论为依据,选择甘肃兰州榆中县浪街村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的场域特点,进一步研究乡村研学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2 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内涵

乡村研学旅行,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将目的地设置为乡村,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集体旅行,通过参观参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和体验农家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20。乡村研学旅行的特点是在乡村旅行、乡村食宿、乡村学习,乡村应该具备开展研学活动的资源条件、交通条件、食宿条件和安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乡村研学课程,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产品,课程质量决定研学的教育质量,所以乡村研学课程开发尤为重要。

乡村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21,具有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乡村社会形态。乡村研学课程开发是基于乡村场域,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将课程资源转化成课程内容并组织实施的过程,具体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为目的,基于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充分挖掘乡村资源教育和实践价值,开发具有乡村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供学生感知、参与、实践情境的课程的过程。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包含课程开发的理念、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内容设计3部分。

3 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并决定其思想体系、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规定研学旅行应符合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4项基本原则[22。乡村研学旅行有其特殊的乡村场域属性,基于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综合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理念体现在乡村性、导向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开放性5个维度。

3.1 乡村性 乡村是研学课程开展的物理空间,乡村资源是研学课程的资源凭借。乡村性是反映乡村水平、揭示乡村内部差异、识别乡村地域空间的重要指标[23。乡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农耕文明是我国的文化摇篮和根基,因此乡村研学课程的价值首要体现在其乡村特色,利用乡村自身资源,将乡村独特的历史、建筑、文化、民俗、景观等作为课程素材,才能构建“认知—体验—实践—内化”的乡村一体化研学课程。

3.2 导向性 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决定研学课程在意识形态上有导向性,除了延续学校教育的科学思维,更要注重学生价值引领和情感体悟。乡村蕴涵农耕文化、民以食为天、天人合一、天道酬勤等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是理解“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场域,要通过课程培养学生乡土情深,崇尚自然,热爱劳动的朴素人生观和价值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